二、庄山在今何处?
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记载商汤使人于庄山采铜铸之事,是在2500多年前的经济学专著《管子》中,以后若干作者皆沿袭此种说法。“庄山”究竟在今何处呢?《中国地名大辞典·庄山》条将其定为“蜀郡严道铜山”。即为“严道铜山”,何以古籍中将其称为庄山呢?经考证这是古人避讳所致。清嘉庆《洪雅县志·建置》有“洪雅西南皆为秦汉严道县地”之说。严道县管割范围很大,包括了今天四川雅安、荥经、汉源、天全、芦山等县市地域。清乾隆《雅州府志·建置沿革》称:“芦山县,秦严道县地,蜀郡,汉改青衣县”。又《华阳国志·蜀志》:“高后六年,城僰道开青衣,严道为秦置县”。文中说明严道属蜀郡,这就为其地望指出了准确的位置。秦灭六国前已拥有四川,并设巴、蜀二郡管辖。巴郡地域在今重庆市和四川东南部;蜀郡地域在今四川西南、西北和成都平原一带。严道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相符,在蜀郡管辖地域内。
严道铜山原名庄道铜山,因避汉明帝刘庄讳,将“庄”改为“严”,故在东汉明帝以后庄道铜山即改称严道铜山,楚庄王亦改称楚严王。庄山之名由此而来。
明张可述《洪雅县志·古迹》有“铜山(县)西南百里,即汉邓通铸钱处”之说。清《四川通志·舆地·山川·嘉定府·铜山》云:“铜山在洪雅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近荥经县界有铜矿。”清嘉庆《洪雅县志·古迹》中亦有“铜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即汉文帝邓通铸钱处”之说。上世纪80年代,罗孟汀先生在《邓通铸钱考》中亦将洪雅瓦屋山作为邓通铸币地之一。同书亦有记载:“严道废县城,洪雅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思经山下,遗址尚存。今考其地,瓦屋居西南,思经居于东北,车岗水出其中,上流曰严王峡,谓瓦屋山下,思经山下皆是。”《四川省志》说严道故城,即今荥经治。”《雅州志》称:“严道废城在州西郊大江之岸,今荥经县界。隋开皇中徙严道治青衣,所谓州西郊大江之岸者,当是隋时废城。”《荥经·沿革志》:“秦为严道县地,则今荥经治,亦非故城。《四川省志》、《雅州志》俱误。铜山今瓦屋山右,邛崃山、毛沟皆产,以瓦屋山者为是”。同书中的“金石之属”说得更为明白:“铜山在瓦屋山。”清代之《县舆全图》上将其铜山列为三处,这与我们实地考察情况正好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