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考察吧 关注:905贴子:47,059
  • 0回复贴,共1
猩猩怪
猩猩怪是流行于登封市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或社火)形式。表演者身穿缝制的表演道具猩猩怪皮表演滑稽、搞笑的动作。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
中文名
猩猩怪
分类
舞蹈
地区
登封市
简介 听语音
社火表演在中国很常见,不过,大多都是文社火,武社火则是河南省登封特有的,登封人把传统社火和登封特有的武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火,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猩猩怪和独脚舞。该艺术表演形式,属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
起源根据 听语音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猩猩怪据说源于原始社会。八方村的猩猩怪社在登封市很有名,一出社就是一百多人,几十根梢子棍护社,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气势威武。猩猩怪社表演时,既可表演拳术,也可表演单兵器,既可表演拳术对打,也可表演器械对练,既可地摊表演,又可上高台表演,花样繁多,惊险刺激,表现了拳师们高超的技艺。一般来说,只要各村逢会,八方村的猩猩怪社都会受邀前去助兴。从某种程度说,正是因为有武社火的存在,八方村传统少林武术才得以不断传承。[2]
独脚舞跳得兴起时,手舞足蹈表演起高难动作
表演形式 听语音
道具有大猩猩皮。表演时舞者钻入猩狸皮内,伴随着锣鼓声进行表演。猩猩怪动作单调、古朴,主要是摇头、摆尾、翻滚、腾跃,乐曲节奏极强,随着大猩猩的动作即兴演奏出一连串热烈、欢快、强劲的音符,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2]
图1 猩猩怪街头表演
独脚舞
相传从大禹治水年间就流传在登封市君召乡胥店村、前孟村及附近村庄,又名独角龙,俗名独腿猴,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很奇特,看起来类似独腿高跷,但和高跷又有很大区别,高跷是人站在棍顶上走动表演,而独脚舞则是人站在棍中部,双腿夹住棍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在全世界也可说是独一无二。[2]
年轻人自娱自乐
入夜,告成镇八方村的一拨年轻人在村头挑起灯泡表演起了猩猩怪,巨大的“猩猩”正和一位手持长矛的“猎手”厮打,摇头、摆尾、翻滚、腾跃,一招一式十分利落,显然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鼓锣声中,在胥店村和前孟村村边的路上,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跳起了独脚舞,不少人身穿戏装,根据自己想象的故事情节,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演动作。他们时而列队前行,时而拉起手围成一个圈,有人双手握把前蹦,有人单手握把起舞,跳得兴起时,有人干脆双手撒把,有的甚至一手握把一腿跷起,手舞足蹈表演起高难动作。村民王铁锤老人告诉记者,村里热爱独脚舞的人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无论谁有什么喜庆的事,都要亮出本事“舞”上一通,以示庆贺。这是一群村里的年轻人在自娱自乐呢。[2]
夜晚出来的猩猩怪,给孩子带来了莫名的恐惧
保护传承 听语音
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变化,“猩猩怪”表演活动也越来越少,能表演的年龄都大了,动不起来了,只有几个有兴趣的小伙子抽空学一阵,但是很多难度大的动作已经做不起来了。[2]
图3 猩猩怪表演起来武术味十足
为了挽救日渐衰退的武社火,有关部门也曾做过许多努力。1995年,登封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前孟村指导编排舞蹈动作,并下拨资金购买行头、道具。从2006年开始,登封市文联重新挖掘“猩猩怪”的有关资料,并将其列为登封重要的民俗文化。2008年4月,郑州市政府把猩猩怪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参考资料
[1] 文化遗产日精彩纷呈 “非遗”亮相饱眼福.中原网 [引用日期2013-03-11]
[2] 登封武社火——独脚舞者呼吁更多关注(图).中原网 [引用日期2013-03-11]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08 12:5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