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公司各位领导:
你们好!我是一名经常在花果园座242路公交车的上班族,因经常座该方向的公交车发现如下问题:
1、242路,发车间隔时间太长,沿途主要是往小河方向乘客较多,一般过了小河平桥之后车上的位置基本能坐满,但过了海信园之后,基本上就剩下几个乘客了。这就造成了需要到小河方向的乘客等待时间太长,抱怨太多;而到汽贸城方向的乘客也是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且基本上是要堵和站一个多小时后才能稍微有个座位,坐到汽贸城方向,时间太长也浪费公交资源(就那么几个人到汽贸城方向,需要11米的公交车吗?);
2、239路,发车间隔时间长,始发站在太慈桥(但已接近凤凰翠堤了),乘车很是不方便,每次也就几个人,最多是也就差不多能座满位置,太浪费公交资源且乘客也没得到多少方便。
基于经常坐上述方向的公交车,有如下鄙见,望考量:
重新规划从市区到海信园、翁岩村、陈亮村、汽贸城方向的公交路线:
1、调整242路公交路线,可将始发站设置为花果园湿地公园到小河方向的公交,路线按现有路线行驶,车辆长度可适当减为9到10米公交车,满足花果园到小河方向的乘客需要;
2、重新优化239路和53路公交路线(53路公交与41路公交重复路线太多,而且都是以黔灵公园为始发站),将这两个路线的公交车合为一个,始发站调整为花果园,终点站为汽贸城,设置为快速公交路线,从花二道过中曹司大桥走开发大道到汽贸城,按原路返回,发车间隔可调整为一个小时一班,车长可调整为8到9米,座位数适当多一些。41路车可再适当增加班次。
说起座位数,不得不再吐槽一下,现在贵阳都在建设为现代化信息化大城市,为什么我们的公共交通就不能提供更好一点的乘车环境吗?比如说增加座位数,由单排改为双排座。记得有次座公交车,有一个中年女同志因为车上人太多太挤,又想座一下,没办法就坐在后轮拱上,由于车上人太多,多家互相挤让,有一个乘客就踩到她了,然后就开始骂了,说什么没素质,什么有钱的话就去打车呀、自己开车呀之类的!我想在这里暂且不说那位大姐不该坐在不应该坐的地方。如果我们公交能够提过更好的乘车环境,出行、上班都方便的话,那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乘坐公共交通的。现在国家不是在提倡什么减少碳排放吗?如果更过人乘坐公共交通,那么汽车尾气排放是不是会降低呢?
以上只是个人乘车感受和愚见。望各位坐在办公室的、没有挤公交的领导考量!
你们好!我是一名经常在花果园座242路公交车的上班族,因经常座该方向的公交车发现如下问题:
1、242路,发车间隔时间太长,沿途主要是往小河方向乘客较多,一般过了小河平桥之后车上的位置基本能坐满,但过了海信园之后,基本上就剩下几个乘客了。这就造成了需要到小河方向的乘客等待时间太长,抱怨太多;而到汽贸城方向的乘客也是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且基本上是要堵和站一个多小时后才能稍微有个座位,坐到汽贸城方向,时间太长也浪费公交资源(就那么几个人到汽贸城方向,需要11米的公交车吗?);
2、239路,发车间隔时间长,始发站在太慈桥(但已接近凤凰翠堤了),乘车很是不方便,每次也就几个人,最多是也就差不多能座满位置,太浪费公交资源且乘客也没得到多少方便。
基于经常坐上述方向的公交车,有如下鄙见,望考量:
重新规划从市区到海信园、翁岩村、陈亮村、汽贸城方向的公交路线:
1、调整242路公交路线,可将始发站设置为花果园湿地公园到小河方向的公交,路线按现有路线行驶,车辆长度可适当减为9到10米公交车,满足花果园到小河方向的乘客需要;
2、重新优化239路和53路公交路线(53路公交与41路公交重复路线太多,而且都是以黔灵公园为始发站),将这两个路线的公交车合为一个,始发站调整为花果园,终点站为汽贸城,设置为快速公交路线,从花二道过中曹司大桥走开发大道到汽贸城,按原路返回,发车间隔可调整为一个小时一班,车长可调整为8到9米,座位数适当多一些。41路车可再适当增加班次。
说起座位数,不得不再吐槽一下,现在贵阳都在建设为现代化信息化大城市,为什么我们的公共交通就不能提供更好一点的乘车环境吗?比如说增加座位数,由单排改为双排座。记得有次座公交车,有一个中年女同志因为车上人太多太挤,又想座一下,没办法就坐在后轮拱上,由于车上人太多,多家互相挤让,有一个乘客就踩到她了,然后就开始骂了,说什么没素质,什么有钱的话就去打车呀、自己开车呀之类的!我想在这里暂且不说那位大姐不该坐在不应该坐的地方。如果我们公交能够提过更好的乘车环境,出行、上班都方便的话,那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乘坐公共交通的。现在国家不是在提倡什么减少碳排放吗?如果更过人乘坐公共交通,那么汽车尾气排放是不是会降低呢?
以上只是个人乘车感受和愚见。望各位坐在办公室的、没有挤公交的领导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