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吧 关注:1,608贴子:23,695
  • 8回复贴,共1

【转】张九龄墓志铭浅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腾騑(曹腾騑,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墓志铭详细地记叙了张九龄一生的历史,其中有几处是十分重要的,一处是墓志铭记载了张九龄卒年六十三,纠正新旧《唐书》卒年六十六之误,其二是墓志铭的作者为徐安贞而并非是徐浩。


1楼2016-12-22 10:18回复
    墓志铭包括墓志及铭两部分内容。我国古代,人死了以后埋葬时,在棺前石板上都要镌刻死者的姓名、籍贯、经历等等,叫做志;下附诗歌一类的颂扬死者的话(通常四字或七字一句)叫做铭。合起来称为墓志铭。也有单有志而无铭的叫做墓志。
    张九龄墓志铭正如上述释文所说,它记述了张九龄姓名、籍贯、经历及卒年等,为研究其生平事迹提供实物资料。张九龄,人称“岭南第一人物”,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在中央政府担任宰相的人。《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於始兴,今为曲江人。”墓志铭载


    3楼2016-12-22 10:18
    回复
      2025-08-28 12:01: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九龄墓志铭的作者用上述六句话概括了其生平经历,虽然没有指出十八次任职的变动,但大致上总不会跳出新旧《唐书》开列出来的职务。考张九龄自入仕途后,投身宰相张说之门,一直受到张说的重用和举荐,诸如担任翰林待诏、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为皇帝拟诏书,成为皇帝的文学顾问。《旧唐书·严挺之传》载: “九龄以词学进,入视草翰林”。“历任典诏翰”,指的就是担任皇帝文学顾问的工作。 “连率”,即“连帅”。古代诸侯小国之长曰连帅。《礼·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汉时以连帅为太守之称,亦作“连率”。《后汉书·马援传》,“援兄员时为增山连率。”注:“连率,太守也。”率即帅字,后世又称按察使为连帅。张九龄在张说一度被御史中丞参奏失势后,改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等职,这些职务都是相当於连率一级,故称“居连率”。居者可以解释为处於、处在之意。开元廿一年十二月,张九龄丁母丧末完,唐玄宗即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自高宗以后,宰相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不加此衔仍不是宰相。开元廿二年,张九龄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兼修国史,开元廿四年迁尚书左丞相。“自中书令而迁端右”,指的就是从中书令而迁为尚书右丞相。尚书令为百官之长,称端右。尚书仆射位次於令,称端副。唐代皇朝中央采用南北朝形成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议国政。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因此尚书省长官亦可称为端右。据上述《新唐书·张九龄传》开列官职统计,从校书郎至尚书右丞相,其中除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选补使算一职外,正巧十八徒。《旧唐书·张九龄传》开列官职统计,从校书郎至尚书右丞相只有十六徒。新旧《唐书》宫职比较,《旧唐书》缺左补阙及工部侍郎。张九龄任工部侍郎一职,已见上述《旧唐书·张说传》。由此观之,《新唐书》有关张九龄官职的变动更符合实际情况。由於墓志铭没有一条条列出来,致令我们无法对比,姑将新旧《唐书》开列的官职介绍如上,以供参考。


      4楼2016-12-22 10:19
      回复
        墓志铭“序乎官次,存乎事迹,列於中原之碑,备诸良史之笔矣”。依此看,显系中原有碑记载了张九龄的任官及生平事迹,故此墓志铭仅用了两百多字便概括了其籍贯、出身、任官及迁窆情况,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中原之碑的实物或资料,只能留待后人考证。
        墓志铭载张九龄卒年六十三,纠正新旧《唐书》卒年六十八之误。


        5楼2016-12-22 10:19
        回复
          张九龄於开元廿四年被唐玄宗抑去尚书右丞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都督属官,相当秘书长,从三品)。死后追赠为荆州大都督(从二品),爵封始兴公。唐代爵有九等,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大都督与开国县公品级相同,从此推测,张九龄可能是开国县公。


          6楼2016-12-22 10:19
          回复
            最后谈谈墓志铭的作者徐安贞其人。徐安贞,新旧《唐书》均有传。《新唐书》载:“徐楚璧,初立制举,三登甲科,开元时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帝属文多令视草。终中书侍郎,东海县子……后更名安贞”。《旧唐书》载: “徐安贞者,信安龙丘人。尤善五言诗。尝应制举,一岁三擢甲科,人士称之,开元中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上每属文及作守诏,多命安贞视草,甚承恩顾。累迁中书侍郎、天宝初卒。”据《旧唐书》职官志注,“明皇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珀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因此,毫无疑问,张九龄、徐安贞份属同僚,徐对张生平事迹比较了解,所书墓志铭应当可信。徐在墓志铭中自书;“太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东海县开国男。”从其书阐释,太中大夫为唐代阶官,从四品上,中书侍郎为唐代职事官,正三品。阶官低於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故称“守中书侍郎”。反之,阶官高於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此系贞观年间的一种规定,例子不列举了。徐安贞在撰墓志铭时,自写爵号为“东海县开国男”,而《新唐书》载为东海县子。爵位冠以开国称号,始於贞观十一年。唐代爵位分九等,即;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候、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据此,子爵比男爵高一等。这裏面也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徐安贞撰写墓志铭时爵为开国县男,后晋升为开国县子。一种情况是墓志铭对,《新唐书》错了。《旧唐书》缺爵位记载。两种情况未知孰是,姑录於此,以供后之爱此道者研究。《广州文博通讯》1982年第1期31页载张九龄墓志铭为徐浩所撰,这是弄错了,闲话休提,有墓志铭为证。值得一说的是,徐安贞和徐浩不是同一人。《旧唐书》载,徐安贞已於“天宝初卒”。徐浩还於唐代宗大历三年撰张文献公碑,这时距天宝初已二十多年(参见温汝适曲江集考证),一个死了二十多年的人怎会为人撰碑呢?


            7楼2016-12-22 10:19
            回复
              墓志铭包括墓志及铭两部分内容。我国古代,人死了以后埋葬时,在棺前石板上都要镌刻死者的姓名、籍贯、经历等等,叫做志;下附诗歌一类的颂扬死者的话(通常四字或七字一句)叫做铭。合起来称为墓志铭。也有单有志而无铭的叫做墓志。
              张九龄墓志铭正如上述释文所说,它记述了张九龄姓名、籍贯、经历及卒年等,为研究其生平事迹提供实物资料。张九龄,人称“岭南第一人物”,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在中央政府担任宰相的人。《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於始兴,今为曲江人。”墓志铭载:“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可知张九龄原籍范阳(今北京市),曾祖君政任韶州别驾才落籍曲江,至张九龄已经是好几代了。墓志铭载九龄“诞受正性,体於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欤”。此处是作者对张九龄的气质、品德、才华、地位极尽溢美之词。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九德”是九种品德。《逸周书·常训》载九德,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新旧《唐书》都把张九龄看成是神童。“幼聪敏,善属文。”(《新唐书·张九龄传》)年十三以书致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王的赏识。登进士第后,初任校书郎,直至任中书令及尚书右丞相。志文的作者以“源以秀才,没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记叙死者的经历。其中“源以秀才,没赠都督”,指的就是张九龄出身童儒,擢进士第后,始踏入仕途,死后被追赠为荆州大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任职有: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 ,中书舍人内供奉,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煲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选补使,秘书少监,集资院学士、知院事,工部侍郎、知制诰,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长史等。《旧唐书》记载张九龄的任职是:校书郎,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中书侍郎,申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等。墓志铭仅写至尚书右丞相,而没有写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新旧《唐书》比墓志铭多此一任职变动。而新旧《唐书》有关张九龄任职对比亦有差异。《新唐书》比《旧唐书》多了左补阙及工部侍郎、知制诰,其它基本相同。至於张九龄是否曾任工部侍郎一职,《旧唐书·张说传》解决了这个问题。《张说传》说到讨论张说的父亲陟的谥号时载:“太常谥议日“文贞’,左司郎中阳伯成驳议,以为不称,工部侍郎张九龄立议,请依太常为定,纷纶末决。玄宗为说自制神道碑文,御笔赐谥日文贞,由是方定。”可见张九龄确曾任工部侍郎。


              8楼2016-12-22 10:20
              回复
                :“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可知张九龄原籍范阳(今北京市),曾祖君政任韶州别驾才落籍曲江,至张九龄已经是好几代了。墓志铭载九龄“诞受正性,体於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欤”。此处是作者对张九龄的气质、品德、才华、地位极尽溢美之词。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九德”是九种品德。《逸周书·常训》载九德,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新旧《唐书》都把张九龄看成是神童。“幼聪敏,善属文。”(《新唐书·张九龄传》)年十三以书致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王的赏识。登进士第后,初任校书郎,直至任中书令及尚书右丞相。志文的作者以“源以秀才,没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记叙死者的经历。其中“源以秀才,没赠都督”,指的就是张九龄出身童儒,擢进士第后,始踏入仕途,死后被追赠为荆州大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任职有: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 ,中书舍人内供奉,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煲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选补使,秘书少监,集资院学士、知院事,工部侍郎、知制诰,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长史等。《旧唐书》记载张九龄的任职是:校书郎,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中书侍郎,申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等。墓志铭仅写至尚书右丞相,而没有写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新旧《唐书》比墓志铭多此一任职变动。而新旧《唐书》有关张九龄任职对比亦有差异。《新唐书》比《旧唐书》多了左补阙及工部侍郎、知制诰,其它基本相同。至於张九龄是否曾任工部侍郎一职,《旧唐书·张说传》解决了这个问题。《张说传》说到讨论张说的父亲陟的谥号时载:“太常谥议日“文贞’,左司郎中阳伯成驳议,以为不称,工部侍郎张九龄立议,请依太常为定,纷纶末决。玄宗为说自制神道碑文,御笔赐谥日文贞,由是方定。”可见张九龄确曾任工部侍郎。


                9楼2016-12-22 10:20
                回复
                  2025-08-28 11:55: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可知张九龄原籍范阳(今北京市),曾祖君政任韶州别驾才落籍曲江,至张九龄已经是好几代了。墓志铭载九龄“诞受正性,体於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欤”。此处是作者对张九龄的气质、品德、才华、地位极尽溢美之词。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九德”是九种品德。《逸周书·常训》载九德,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新旧《唐书》都把张九龄看成是神童。“幼聪敏,善属文。”(《新唐书·张九龄传》)年十三以书致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王的赏识。登进士第后,初任校书郎,直至任中书令及尚书右丞相。志文的作者以“源以秀才,没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记叙死者的经历。其中“源以秀才,没赠都督”,指的就是张九龄出身童儒,擢进士第后,始踏入仕途,死后被追赠为荆州大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任职有: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 ,中书舍人内供奉,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煲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选补使,秘书少监,集资院学士、知院事,工部侍郎、知制诰,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长史等。《旧唐书》记


                  10楼2016-12-22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