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包括墓志及铭两部分内容。我国古代,人死了以后埋葬时,在棺前石板上都要镌刻死者的姓名、籍贯、经历等等,叫做志;下附诗歌一类的颂扬死者的话(通常四字或七字一句)叫做铭。合起来称为墓志铭。也有单有志而无铭的叫做墓志。
张九龄墓志铭正如上述释文所说,它记述了张九龄姓名、籍贯、经历及卒年等,为研究其生平事迹提供实物资料。张九龄,人称“岭南第一人物”,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在中央政府担任宰相的人。《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於始兴,今为曲江人。”墓志铭载:“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可知张九龄原籍范阳(今北京市),曾祖君政任韶州别驾才落籍曲江,至张九龄已经是好几代了。墓志铭载九龄“诞受正性,体於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欤”。此处是作者对张九龄的气质、品德、才华、地位极尽溢美之词。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九德”是九种品德。《逸周书·常训》载九德,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新旧《唐书》都把张九龄看成是神童。“幼聪敏,善属文。”(《新唐书·张九龄传》)年十三以书致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王的赏识。登进士第后,初任校书郎,直至任中书令及尚书右丞相。志文的作者以“源以秀才,没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记叙死者的经历。其中“源以秀才,没赠都督”,指的就是张九龄出身童儒,擢进士第后,始踏入仕途,死后被追赠为荆州大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任职有: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 ,中书舍人内供奉,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煲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选补使,秘书少监,集资院学士、知院事,工部侍郎、知制诰,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长史等。《旧唐书》记载张九龄的任职是:校书郎,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中书侍郎,申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尚书右丞相,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等。墓志铭仅写至尚书右丞相,而没有写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新旧《唐书》比墓志铭多此一任职变动。而新旧《唐书》有关张九龄任职对比亦有差异。《新唐书》比《旧唐书》多了左补阙及工部侍郎、知制诰,其它基本相同。至於张九龄是否曾任工部侍郎一职,《旧唐书·张说传》解决了这个问题。《张说传》说到讨论张说的父亲陟的谥号时载:“太常谥议日“文贞’,左司郎中阳伯成驳议,以为不称,工部侍郎张九龄立议,请依太常为定,纷纶末决。玄宗为说自制神道碑文,御笔赐谥日文贞,由是方定。”可见张九龄确曾任工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