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298贴子:354,865
  • 15回复贴,共1

申时行评王阳明、心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御史、詹事建白先臣王守仁、陈献章从祀学宫,下九卿、科道官议。诸臣不能深唯德意,杂举多端,或且诋訾守仁。奉旨:“王守仁学术原与宋儒朱熹互相发明,何尝因此废彼。”大哉王言!亦既明示之矣。而议者纷纷,迄无定论,又命廷议归一具奏。
仰唯王上重道崇儒,德旨屡下,深切著明。今覆议乃请独祀布衣胡居仁,臣等窃以为未尽也。彼诋訾守仁、献章者,谓之“伪学”、“伯术”,原未知守仁,不足深辨。
其谓各立门户者,必离经叛圣,如老、佛、庄、列之徒而后可。若守仁,言“致知”出于《大学》,言“良知”本于《孟子》。献章言“主静”,沿于宋儒周敦颐、程颢。皆阐述经训,羽翼圣真,岂其自创一门户耶?事理浩繁,茫无下手,必于其中提示切要以启关钥,在宋儒已然。故其为教,曰“仁”曰“敬”,亦各有主。独守仁、献章为有门户哉!
其谓禅家宗旨者,必外伦理、遗世务而后可。今孝友如献章,出处如献章,而谓之禅,可乎?
气节如守仁,文章如守仁,功业如守仁,而谓之禅,可乎?其谓无功圣门者,岂必著述而后为功耶?盖孔子尝删述《六经》矣,然又曰“予欲无言”,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门人颜渊最称好学矣,然于道有以身发明者,比于以言发明,功尤大也。
其谓崇王则废朱者,不知道固相成,并行不悖。盖在朱时,朱与陆辩,盛气相攻,两家弟子有如仇敌;今并祀学宫。朱氏之学,昔既不以陆废,今独以王废乎?
大抵近世儒臣,褒衣博带以为容,而究其日用,往往病于拘曲而无所建树;博览洽闻以为学,而究其实得,往往狃于见闻而无所体验。习俗之沉锢,久矣!今诚祀守仁、献章,一以明真儒之有用,而不安于拘曲;一以明实学之自得,而不专于见闻。斯于圣化,岂不大有神乎!若居仁之纯心笃行,众议所归,亦宜并祀。
我国家二百余年,理学名臣,后先辈出,不减宋朝。至于从祀,乃止薛瑄一人,殊为阙典。昔人有云:“众言淆乱,折诸圣。”伏唯圣明裁断,益此三贤,列于薛瑄之次,以昭熙代文运之隆。


IP属地:广东1楼2016-11-16 11:03回复
    莫非是古文,又不是问问题,影响点击及回贴


    IP属地:广东2楼2016-11-17 10:24
    收起回复
      2025-08-31 00:2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体制内有牛人


      IP属地:河南3楼2016-11-17 10:37
      回复
        吧主,不知你从申这段官话读出什么心得?
        在我看来,就是官场搅混水的文章而已。
        申深得张居正器重,张居正一度反感王学后人对心学一知半解,张本人对心学态度也不明确。
        这段话有试探张意思,也有暗中为王学本源正名的意义。
        先拿皇帝的态度表明自己立场,接着把心学和白沙的学术搅在一起,确立其儒学体系;
        然后,引入陆朱之争用对立统一来化解王,朱的分歧。
        最后,把批王的人打压一下。
        仅此而以。
        刚开始不理解为啥把“献章”给扯进来,后来明白了。这是写给张居正看的,“居敬”深得张居正喜爱,也是老王心学缺乏的,一起正名,让张居正不好反驳。哈哈


        IP属地:北京4楼2016-11-17 11:24
        收起回复
          说真的,在王阳明全集中看到一段话,记忆非常深刻。感觉比心学要更儒家。
          穷理必极其精;
          居敬必极其至;
          喜怒哀乐必求中节;
          视听言动必求合礼;
          子臣弟友必求尽分。
          至今觉得比心学四句教更加正统儒家。


          IP属地:北京5楼2016-11-17 11:46
          收起回复
            申时行是有远见卓识的。此举既辨明了学术分歧,重申了儒学的要义和传承关系。同时也笼络了天下士子,从思想、文化和仪式上达到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可惜张、申之后再无此等人物,大明王朝以及整个汉民族,包括儒学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进入长久的黑暗世纪。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1-17 12:29
            收起回复
              主要内容的译文:
              之前有官员提议王守仁、陈献章从祀学宫,让九卿及科道官议论。不少官员不能理解皇上布施恩德的心意,议论杂乱,甚至诋毁王守仁。皇上圣旨:“王守仁的学术原本是与宋儒朱熹互相发明,未曾有因为王守仁学术而废弃朱熹学术的情况。”皇上的圣言伟大啊!也是明示了。然而,官员们还是议论纷纷,没有定论,皇上又命廷议统一意见后才备文上奏。
              皇上重道崇儒,多次发出饱含恩德的圣旨,深刻而显明。那些诋毁王守仁、陈献章的人,说王、陈的学术为“伪学”、“伯术”(霸者的权术),是不了解王守仁的学术,不值得深入辩论。
              说王、陈是各立门户的人,一定要把王、陈说成离经叛圣,如老、佛、庄、列之徒才罢休。例如王守仁,说的“致知”出于《大学》,说的“良知”本于《孟子》。陈献章说的“主静”,沿于宋儒周敦颐、程颢。都是阐述儒家的经典和古训,发展儒学的真谛。怎会是自创一门户呢?事理浩瀚繁多,会使人茫然无从下手,一定要从中提示要点启发学子入手处,在宋儒那里已经是这样。所以宋儒教导学生,说“仁”的、说“敬”的,也是各自有主要入手处。怎么唯独说王守仁、陈献章另开门户呢?
              把说王、陈的学术说成是禅家宗旨的人,一定要把王、陈的学术说成丢弃伦理、脱离世事才罢休,然后说王、陈的学术是禅,可以这样吗?
              气节如王守仁,文章如王守仁,功业如王守仁,然后说他的学术是禅,可以吗?
              说王守仁对儒家没有贡献,那么一定要有著述才算有贡献吗?孔子曾经删述《六经》,然后又说“予欲无言”,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门人颜渊最被称为好学了,以身作则弘扬儒学的,比用言论发扬儒学的,功劳更大啊。
              那些说崇王守仁则废朱熹的人,不懂得儒学各派可以相辅相成,可以共存而不相互违背啊。在朱熹那时,朱熹和陆九渊辩论,甚至带着怒气互相攻击,两家的弟子如仇敌,现在也是一起从祀学宫啊。朱熹的学术,往日不会因为陆九渊的学术而废,现在唯独王守仁可以废吗?
              大概近代的儒臣,身穿宽袍系阔带自以为宽容,然而看他们平日的行为,往往是有拘泥浅陋的弊病,在学术上又没有什么建树;博览书籍多闻识自以为有学问,然而看他们的实际所得,往往停滞于见闻,在修养上又没有什么体验。习俗的沉沦禁锢,已经很久了啊!
              现在诚心祭祀王守仁、陈献章,一来可以说明真儒的有用,而不是安于拘泥浅陋;一来可以说明实学的自得,而不是限于各种见闻。这对于圣人的教化,难道不是大有神助吗?如果胡居仁的纯心笃行,众议所归,也可以一起从祀学宫。


              IP属地:广东8楼2019-12-09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