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不 如 死
——谒黄宗羲墓地有感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l6l0-l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为梨洲先生。他死后就葬在他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从古到今,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对于这块先贤的墓地,我一直想去看看。
这天驱车前往先贤的墓地,进入化安山几里地之后,老远就看到一排琉璃瓦的围墙,原以为是政府为黄宗羲墓地修筑的,临近了才知,这是尚健在的一位大富豪墓园。牌坊立得很高,墓园占地面积达八亩。据说墓园里堆砌的石块石条石板石雕都是从福建那边运过来的。从东边观望这个墓园,彻底将黄宗羲墓地的形迹遮蔽了。选择此地作为寿穴,我以为这位大富豪是精心考虑过的。他显然想从风水上盖过传世的先贤。
沿着大富豪墓园的墙脚走向黄宗羲墓地,在龙虎草堂拐弯处的路旁,一枝孤零的彼岸花突匹在风中飘摇。这种花很奇特,虽说同根而生,花与叶终身无缘相见,叶子凋了之后,花才开出来。谓之彼岸花十分恰当,这花也因此充满了相思不能相见的哀怨和凄迷。我第一次闻说“彼岸花”这个名称,是安妮宝贝的一本小说《彼岸花》。今日真的见着了,开着淡紫红的花瓣,枝杆上确实没有叶子的影子。这花恰恰开在黄宗羲墓地与大富豪墓园之间,似乎天意之中反讽了彼此的格格不入。
离墓地几百米开外的龙虎草堂,是先贤晚年著书立说的一井屋园,现系县级文保单位,因为游客稀少,平时闭门不开,游人来访只好从外围张望一下。今天因为随着当地的一位熟人一起来,便打开草堂的门,让我们进去看了一下。草堂内部倒也没什么特别,就是陈列着介绍黄宗羲生平作为的一些书证和物件。其中有好几幅介绍先贤生平的书法都是当地的年轻书画家计文渊先生手书的,生平的铭文也是他用小楷写就,满壁工整的小楷竟没有一处断气的感觉,不禁让人感佩至深。
从草堂出来之后,便继续朝西进去。弯道上有一座完全用石块垒起来的小小的拱桥,桥面铺着细碎的鹅卵石,石缝间长出了几多寸草。因为桥面正中镶了一块八卦图的石板,俗称八卦桥。桥下长年淌着潺潺溪流,水声清脆悦耳。站在这里向桥的那一头望去,便可见着不远处掩映在果园深处的黄宗羲墓的坟形。一条曲径通向他的安息之处,两旁长满了梨树和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植物,似乎要将我们包裹和吸纳。
黄宗羲的墓坐西朝东。墓基的背后是一个小山丘。这里三面环山,坟碑的正前方,恰好对着两边山岙之间开阔的天空,青山绿水围着这块静地,恍入世外桃源。墓碑前有一块约摸百来平方的祭坛,地面也是用细碎的鹅卵石铺就的。祭坛之外则有一口偌大的荷花池,池内开满了宽阔挺拔的荷叶。坟墓的左右各有一棵参天大树,树皮老迹斑驳,想来是有些年岁了。据传,这坟在文革时被毁,二十年后修建恢复。这块墓地是黄死前自己选定的,根据他的遗愿,后人并没有使用棺木将他的尸体入殓,只是给他穿上整洁的衣衫,让他躺在一块石板上,陪葬的是一块砚台,一支毛笔和一本书。黄宗羲的期愿在于速朽。在三百多年前,如此的土石裹身的殡葬可谓破天荒了,算是一大创举。朋友说,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如果将黄宗羲的身前死后的选择当作一个行为艺术的话,那么,现世艺术家们所有的行为艺术,都不及他的行为艺术让人更为震憾和奇妙。他就像是躺在日月星野裸呈的户外,永远静静地安居在了山水天地之间。
没有去过黄氏的墓地之间,我对黄宗羲还是觉得有些模糊和生疏,到了他的墓地一看,突然觉得他的形象无比鲜活。不论一个人身前如何,但要了解一个人的真相,再也没有比他对待死亡的姿态更真实,更可靠的了。由黄宗羲对自己身前死后的“居所”安排,足可以想见他的心气和意趣。我们如今已无法说出,我的生活很江南。但如果黄宗羲能够突然复活,他完全可以放言世人:我的生活很江南。——太阳从正面升起,门前的荷花开了,绿色的荷叶盈满清澈的池塘;果园里长满了成熟的果子;正午的蝉儿放声歌唱;四周的山岙葱翠茂密。即使春雨绵绵还是秋风扫荡,不论炎夏虫鸣还是霜雪冻地,此地都会显出江南独有的景致和气象。——三百多年过去了,他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境地里:“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水声彻夜哗。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目浸桃花。”
——谒黄宗羲墓地有感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l6l0-l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为梨洲先生。他死后就葬在他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从古到今,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对于这块先贤的墓地,我一直想去看看。
这天驱车前往先贤的墓地,进入化安山几里地之后,老远就看到一排琉璃瓦的围墙,原以为是政府为黄宗羲墓地修筑的,临近了才知,这是尚健在的一位大富豪墓园。牌坊立得很高,墓园占地面积达八亩。据说墓园里堆砌的石块石条石板石雕都是从福建那边运过来的。从东边观望这个墓园,彻底将黄宗羲墓地的形迹遮蔽了。选择此地作为寿穴,我以为这位大富豪是精心考虑过的。他显然想从风水上盖过传世的先贤。
沿着大富豪墓园的墙脚走向黄宗羲墓地,在龙虎草堂拐弯处的路旁,一枝孤零的彼岸花突匹在风中飘摇。这种花很奇特,虽说同根而生,花与叶终身无缘相见,叶子凋了之后,花才开出来。谓之彼岸花十分恰当,这花也因此充满了相思不能相见的哀怨和凄迷。我第一次闻说“彼岸花”这个名称,是安妮宝贝的一本小说《彼岸花》。今日真的见着了,开着淡紫红的花瓣,枝杆上确实没有叶子的影子。这花恰恰开在黄宗羲墓地与大富豪墓园之间,似乎天意之中反讽了彼此的格格不入。
离墓地几百米开外的龙虎草堂,是先贤晚年著书立说的一井屋园,现系县级文保单位,因为游客稀少,平时闭门不开,游人来访只好从外围张望一下。今天因为随着当地的一位熟人一起来,便打开草堂的门,让我们进去看了一下。草堂内部倒也没什么特别,就是陈列着介绍黄宗羲生平作为的一些书证和物件。其中有好几幅介绍先贤生平的书法都是当地的年轻书画家计文渊先生手书的,生平的铭文也是他用小楷写就,满壁工整的小楷竟没有一处断气的感觉,不禁让人感佩至深。
从草堂出来之后,便继续朝西进去。弯道上有一座完全用石块垒起来的小小的拱桥,桥面铺着细碎的鹅卵石,石缝间长出了几多寸草。因为桥面正中镶了一块八卦图的石板,俗称八卦桥。桥下长年淌着潺潺溪流,水声清脆悦耳。站在这里向桥的那一头望去,便可见着不远处掩映在果园深处的黄宗羲墓的坟形。一条曲径通向他的安息之处,两旁长满了梨树和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植物,似乎要将我们包裹和吸纳。
黄宗羲的墓坐西朝东。墓基的背后是一个小山丘。这里三面环山,坟碑的正前方,恰好对着两边山岙之间开阔的天空,青山绿水围着这块静地,恍入世外桃源。墓碑前有一块约摸百来平方的祭坛,地面也是用细碎的鹅卵石铺就的。祭坛之外则有一口偌大的荷花池,池内开满了宽阔挺拔的荷叶。坟墓的左右各有一棵参天大树,树皮老迹斑驳,想来是有些年岁了。据传,这坟在文革时被毁,二十年后修建恢复。这块墓地是黄死前自己选定的,根据他的遗愿,后人并没有使用棺木将他的尸体入殓,只是给他穿上整洁的衣衫,让他躺在一块石板上,陪葬的是一块砚台,一支毛笔和一本书。黄宗羲的期愿在于速朽。在三百多年前,如此的土石裹身的殡葬可谓破天荒了,算是一大创举。朋友说,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如果将黄宗羲的身前死后的选择当作一个行为艺术的话,那么,现世艺术家们所有的行为艺术,都不及他的行为艺术让人更为震憾和奇妙。他就像是躺在日月星野裸呈的户外,永远静静地安居在了山水天地之间。
没有去过黄氏的墓地之间,我对黄宗羲还是觉得有些模糊和生疏,到了他的墓地一看,突然觉得他的形象无比鲜活。不论一个人身前如何,但要了解一个人的真相,再也没有比他对待死亡的姿态更真实,更可靠的了。由黄宗羲对自己身前死后的“居所”安排,足可以想见他的心气和意趣。我们如今已无法说出,我的生活很江南。但如果黄宗羲能够突然复活,他完全可以放言世人:我的生活很江南。——太阳从正面升起,门前的荷花开了,绿色的荷叶盈满清澈的池塘;果园里长满了成熟的果子;正午的蝉儿放声歌唱;四周的山岙葱翠茂密。即使春雨绵绵还是秋风扫荡,不论炎夏虫鸣还是霜雪冻地,此地都会显出江南独有的景致和气象。——三百多年过去了,他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境地里:“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水声彻夜哗。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目浸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