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梦奇迹吧 关注:24贴子:6,984
  • 3回复贴,共1

生不如死——谒黄宗羲墓地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 不 如 死
   ——谒黄宗羲墓地有感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l6l0-l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为梨洲先生。他死后就葬在他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从古到今,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对于这块先贤的墓地,我一直想去看看。
  这天驱车前往先贤的墓地,进入化安山几里地之后,老远就看到一排琉璃瓦的围墙,原以为是政府为黄宗羲墓地修筑的,临近了才知,这是尚健在的一位大富豪墓园。牌坊立得很高,墓园占地面积达八亩。据说墓园里堆砌的石块石条石板石雕都是从福建那边运过来的。从东边观望这个墓园,彻底将黄宗羲墓地的形迹遮蔽了。选择此地作为寿穴,我以为这位大富豪是精心考虑过的。他显然想从风水上盖过传世的先贤。
   沿着大富豪墓园的墙脚走向黄宗羲墓地,在龙虎草堂拐弯处的路旁,一枝孤零的彼岸花突匹在风中飘摇。这种花很奇特,虽说同根而生,花与叶终身无缘相见,叶子凋了之后,花才开出来。谓之彼岸花十分恰当,这花也因此充满了相思不能相见的哀怨和凄迷。我第一次闻说“彼岸花”这个名称,是安妮宝贝的一本小说《彼岸花》。今日真的见着了,开着淡紫红的花瓣,枝杆上确实没有叶子的影子。这花恰恰开在黄宗羲墓地与大富豪墓园之间,似乎天意之中反讽了彼此的格格不入。
   离墓地几百米开外的龙虎草堂,是先贤晚年著书立说的一井屋园,现系县级文保单位,因为游客稀少,平时闭门不开,游人来访只好从外围张望一下。今天因为随着当地的一位熟人一起来,便打开草堂的门,让我们进去看了一下。草堂内部倒也没什么特别,就是陈列着介绍黄宗羲生平作为的一些书证和物件。其中有好几幅介绍先贤生平的书法都是当地的年轻书画家计文渊先生手书的,生平的铭文也是他用小楷写就,满壁工整的小楷竟没有一处断气的感觉,不禁让人感佩至深。
  从草堂出来之后,便继续朝西进去。弯道上有一座完全用石块垒起来的小小的拱桥,桥面铺着细碎的鹅卵石,石缝间长出了几多寸草。因为桥面正中镶了一块八卦图的石板,俗称八卦桥。桥下长年淌着潺潺溪流,水声清脆悦耳。站在这里向桥的那一头望去,便可见着不远处掩映在果园深处的黄宗羲墓的坟形。一条曲径通向他的安息之处,两旁长满了梨树和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植物,似乎要将我们包裹和吸纳。
   黄宗羲的墓坐西朝东。墓基的背后是一个小山丘。这里三面环山,坟碑的正前方,恰好对着两边山岙之间开阔的天空,青山绿水围着这块静地,恍入世外桃源。墓碑前有一块约摸百来平方的祭坛,地面也是用细碎的鹅卵石铺就的。祭坛之外则有一口偌大的荷花池,池内开满了宽阔挺拔的荷叶。坟墓的左右各有一棵参天大树,树皮老迹斑驳,想来是有些年岁了。据传,这坟在文革时被毁,二十年后修建恢复。这块墓地是黄死前自己选定的,根据他的遗愿,后人并没有使用棺木将他的尸体入殓,只是给他穿上整洁的衣衫,让他躺在一块石板上,陪葬的是一块砚台,一支毛笔和一本书。黄宗羲的期愿在于速朽。在三百多年前,如此的土石裹身的殡葬可谓破天荒了,算是一大创举。朋友说,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如果将黄宗羲的身前死后的选择当作一个行为艺术的话,那么,现世艺术家们所有的行为艺术,都不及他的行为艺术让人更为震憾和奇妙。他就像是躺在日月星野裸呈的户外,永远静静地安居在了山水天地之间。 
  没有去过黄氏的墓地之间,我对黄宗羲还是觉得有些模糊和生疏,到了他的墓地一看,突然觉得他的形象无比鲜活。不论一个人身前如何,但要了解一个人的真相,再也没有比他对待死亡的姿态更真实,更可靠的了。由黄宗羲对自己身前死后的“居所”安排,足可以想见他的心气和意趣。我们如今已无法说出,我的生活很江南。但如果黄宗羲能够突然复活,他完全可以放言世人:我的生活很江南。——太阳从正面升起,门前的荷花开了,绿色的荷叶盈满清澈的池塘;果园里长满了成熟的果子;正午的蝉儿放声歌唱;四周的山岙葱翠茂密。即使春雨绵绵还是秋风扫荡,不论炎夏虫鸣还是霜雪冻地,此地都会显出江南独有的景致和气象。——三百多年过去了,他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境地里:“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水声彻夜哗。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目浸桃花。”



1楼2005-10-08 21:29回复
    由黄氏的墓地联想到城北的那两所公墓。从筑物上来比较,如今任何一个新建的坟莹都比黄氏的坟莹来得精贵和考究,有的新坟基座做成了“豪宅”的形式,用大理石铺就,用花岗岩堆砌,坟碑之前置上行祭石桌,左右再安上把门的石狮,看上去的确气派。那公墓是削了山地筑成的,使几座自然造化的山地成了死亡者热热闹闹的“新村小区”。然而,大家都挤在几平方、十几平方的“楼群”里,像活着的时的居住一样,显得逼仄和重复。相反,黄氏的墓地,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没有谁侵扰他,他也没侵扰别的生灵,真正应证着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生命理念。
       一般说来,坟地总是给人有一种恐虑,沉闷,肃穆,整饬的感念。然而,黄氏这块生长在群山腹地的坟莹,非但没有让人滋生这等的感觉,而是让人滋生出留恋之情。甚至可以说,来到黄宗羲墓地,竟生出了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可以想象:在春明花开的季节里,这里是何等的美好。
       从黄氏的墓地到前边大富豪的寿坟之园,反差之强自不待言。一个当代的大富豪,仗着腰缠万贯的钱财,置下了这块风水宝地,试图让自己死后与三百年前的一代先哲为邻。如此炫耀和张狂,显然是“表演”给活人看的。但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先哲的亵渎。两块墓地,实际上反映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价值。黄宗羲的躯壳显然早已风化,然而,他的精神一直在流传。大富豪当然还活着,但只要稍稍有些文化理喻的人去过他的墓园之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现,他的精神早就死了,或者说,这是一个精神虚无的人。终于想起《背叛》里那位黑手党领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界不缺有才干的人,但缺有精神的人。我觉得,这世界不缺富豪和权贵,但的确缺乏像黄宗羲那样的精神贵族。
       史学界公认,黄宗羲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镇,张岱年先生说:“黄梨洲是中国过去民主思想的一个伟大的代表。”黄宗羲的思想贡献和历史声望,是任何一位当代的大富豪都无法攀比的,当然也不存在可比性。但在黄宗羲墓地出现了富贵圈地与权贵妥协的现实一幕,实在让人感到荒唐,不可理喻。话说过来,大富豪对故乡的建设确实作出过一些贡献,他也确实富得流油,但仅仅因此就可以任由他在先知安息的身旁大兴土木,建商售的庄园别墅,造庞大个人寿穴,无疑亵污了先哲的安魂。这显然不只是他的过错,更是拥有钱权话语霸权者的过错。正在黄宗羲墓地发生的变故,充满了现世的荒诞和新的黑色幽默,那尚未干涸的溪流,仿佛怨诉着先祖和今人有识人士的义愤,责斥着对文脉永固的无视和摧残,专权的无知和荒蛮,唯钱是尊的铜臭与恶俗。
      当代大富豪的显贵和张狂,与一代先哲的内敛与守拙,泾渭分明。黄宗羲墓区的景观实感,让人感触极深,一个活着的人奢望着能够不朽,便早早构筑了庞大豪华的寿坟,但人还未就木却已遭致当地民众的咒骂和厌弃。而三百年前的那颗亡灵曾期愿能够速朽,却达至了永垂不朽。也可谓生不如死。
      
    


    2楼2005-10-08 21:29
    回复
      2025-07-30 02:30: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度回望 
      内容: 次日晚上,十年前为龙虎草堂撰写黄宗羲生平铭文书画家计文渊先生来我书店,和几个书友相聚,大家自然又说起黄宗羲的一些轶事。

      原来的龙虎草堂其实很早就毁掉了,后来从黄宗羲后人那里得着一张草堂的草图,确准了地基方位之后,予以重建。草堂虽说是黄宗羲晚年生活起居之地,但他的《明夷待访录》并不是在草堂里著就的,而是在他处写成的。

      黄宗羲年近八十时,还登临黄山等地,广交天下友人。想想过去交通不便,竟有诸多桃李拜其为师,也是万水千山的渴求了。黄宗羲曾深得钱谦益之妻、才女柳如是的赞助,真所谓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黄宗羲期愿死后速朽,结果却永垂不朽。恰如法兰西的卢梭,他在《忏悔录》中一再表白自己并非伟人,也不希望能成为伟人,身后终因他的思想启蒙透射人类的历史而成为精神巨匠。而大富豪凭借其特殊身份(海外投资商)花巨资构建寿穴之园,希图不朽,结果,躯体尚未就木,声望已然腐朽,深受让地民众的咒骂和厌弃。

      黄宗羲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儒,今人显然难以追逾——

      先贤一生,博览群书,云游四方,广结友朋,著作等身。


      3楼2005-10-08 21:30
      回复
        非常感谢各位同胞厚爱,黄氏后人能替先人代一句“没关系”,让每一个人都有幸福感活在世上,黄老先生就知足亦。


        4楼2011-03-07 2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