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沟村现在居住着李氏五门人和七门人,我们峰山李是三世分门,这七大门都来认祖归宗,这也是对传统家族文化的继承。
清光绪三十一年《安丘县乡土志》载:“峰山李氏,系出陇西,明洪武年间由直隶枣强县迁居安丘峰山里,因此称为峰山李氏。始祖讳十一公,二世祖讳伯良,生七子:长讳思达、次讳思文、三讳思齐、四讳思元、五讳思明、六讳思权、七讳思聪。三世七祖各顶一股,称为七门,这就是峰山李氏族人常说的三世分七门。
李家沟村东的邻村是小麦峪村,现在已成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的特色村,相传这里是由峰山李二世祖姑伯翠开发建立的,据说伯翠功绩很大,是峰山李氏唯一被写进安丘县志赞颂的女性。
在峰山李家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大门的官五门的财七门的人,意思是说大门的后裔出官多,五门的后裔发财多,七门的后裔人丁旺,这或许就是根据每一门的后人发展情况而总结的。在离李家沟村东北16公里的夏坡村主要居住着大门峰山李的后裔,就是在这个远离城市繁华、地处盆地的偏僻村落里,明清两朝竟然走出了10名进士,是七门后人中考取功名最多的,这也逐渐让地处山沟里的峰山李氏扬名大山内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夏坡村的后裔们屡次在封建科举制中金榜题名呢?
峰山李经过三世分七门后,人口繁衍迅速。由于地处山区,在老家李家沟开垦的土地有限,很多后人就选择了外迁。其中大门中的六世祖李普,字天翔,就带领自己的家庭来到了夏坡村,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在夏坡村发展富裕起来。
从六世祖李普开始,外迁夏坡村的峰山李氏后裔逐渐形成了重教兴学的观念。悉心播种就会有收获,明嘉靖三十八年,李普的嫡孙,八世祖李迁梧以第三甲五十七名中进士,授吴江县令。
据《安丘县志》记载,李迁梧待人宽厚,刚正不阿,在任吴江县知县时,削去县内一切杂税,遇歉收年岁,极力请求上官免征田赋,他曾经纵放在押囚犯回家过年,年后都如期而至。
一心为民的李迁梧继升西安、大同知府。后因接待上官不搞繁琐礼仪,得罪上官,其要处分并调走李迁梧,已经看透官场的李迁梧并没再仕,回到家乡安丘西关卖起了豆腐,每当有同僚好友来看他时,反对铺张浪费的李迁梧只是给他们做一碗豆腐进行招待,同时也热心帮助身边的百姓,被誉为高士。
从八世祖李迁梧首中进士开始,居住在夏坡村的大门峰山李家族后裔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中进士和举人,甚至还出现了一门五进士的现象,虽然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但是在穷乡僻壤的山沟里能够有这样的盛况,对于峰山李氏家族而言是莫大的自豪,而对于世代居住在城里的名门望族也是惊叹不已。
随着峰山李氏家族的人才辈出,有的后裔甚至进入了社会权力的顶端,成为当时朝廷重臣。李湘棻是峰山李第十六世祖,子云舫,清道光十二年以第二甲五十二名中进士,钦典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1841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时任两广总督的主和派琦善私自与英军约订《穿鼻草约》,被道光帝革职查办。此时的英国侵略军直犯广东,道光帝急授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奉旨剿办,李湘棻随营前往,以行营翼长提调多省军务。
来到抗英前线的李湘棻,运筹帷幄,点将布阵。不料英军突袭虎门, 攻陷广州城北门外制高点四方炮台,兵临广州城,并掉转炮口猛轰广州。清军死守不退,炮弹从头顶飞过,李湘棻精神抖擞,毫无惧色,提刀督战,大呼杀贼。但由于奕山胆怯惧战,派人出城乞和,订立了《广州和约》。因在此次抗英斗争中有功,李湘棻回京面朝,道光帝曾一日召见七次,一年连升三级,并赏戴花翎。后被擢升为漕运总督,兼任兵部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1845年,他请假回乡料理母丧,被御史袁甲三参奏,以贻误国事被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