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吧 关注:31贴子:593
  • 0回复贴,共1

眉山“孙氏书楼”:浓浓书香300年跨越两朝代获皇帝御笔亲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周我们说了孙抃,提到了他家的“孙氏书楼”,可别小看这个书楼,它可获得了皇帝的御笔亲书,也因为这个书楼,让眉山在宋代成了印刷出版业最为发达的三大中心之一,并美誉为“千载诗书城”。甚至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朝眉山能出800进士,“孙氏书楼”营造的浓浓书香起了不小的作用。
“孙氏书楼”,历经300年,几经毁损,依然繁荣,离不开孙氏13代人的苦心经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孙氏书楼”的历史故事,它的创建者、繁荣者以及发扬光大者。

重建后的藏书楼
孙长儒:私家 “书楼”引皇帝关注获御笔亲书
孙氏书楼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孙长孺。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博取功名,读书之风大兴。长孺以其远见卓识,读书、购书、筑楼藏书。至光启元年,唐僖宗为奖掖长孺,御笔亲书“书楼”二字以赐赠。封建时代,交通阻隔,孙氏书楼能引起皇帝关注,可以想见长孺藏书已颇具规模,影响广泛。五代后蜀时,书楼不幸遭火灾焚毁。
孙降衷:舍皇帝御赐高官厚禄 购万卷书籍回乡教书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孙氏书楼传到了孙降衷这一代, 重建书楼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孙降衷家里并不富裕,却为人慷慨,诚挚有度量。好读书,日复一日,从不倦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在他兴趣范围内,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自幼以博学多识见闻于乡里,但却不求仕进,轻于名利,以一个布衣之身,游学于名山大川,豪爽倜傥,广交朋友。

藏书楼内景
五代十国末期,孙降衷游学至洛阳时,结识了尚未得志的后周大将赵匡胤,相互之间十分欣赏,孙氏赞许赵匡胤有澄清天下的大志,赵匡胤敬佩孙的学识渊博,两人成为了挚友。后来赵匡胤作了皇帝,念及故人情意,便派人来请孙降衷去京城,优礼相待,问他愿意做什么官,孙降衷婉言谢绝了皇帝的邀请。并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就是办好孙氏书楼,使家乡人能知书识礼,这比去做一个地方官教化好一方百姓的意义可能更深远些,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读书,为朝廷培养更多的有用之人,皇帝同意了孙降衷的请求,给了他一个眉州别驾的闲职。孙降衷在离开京师前,遍求书市,“市书万卷而还”,准备在孙氏故居鱼鲰镇重建书楼。
孙辟:建书楼设书塾 眉山“诗书城”声名远播
在建书楼期间,孙降衷的孙子孙辟又到京都洛阳购回大量书籍,书楼于天圣初年(1023)建成,号“万卷书楼”,据说其藏书为宋代之最。宋朝宋祁《寄题眉州孙氏书楼》云:“鲁简多年屋壁藏,始营翚棘瞰堂皇。髹厨四匝香防蠹,镂椠千题缥制囊。定与乡人评月旦,何妨婢子诵灵光。良辰更此邀清赏,庭树交阴隽味长。”
藏书楼内景
孙辟风流倜傥,“不儒其身,只儒其心”,乡人便以“儒心”名之。书楼建成后,孙辟又开设书塾,延师收徒讲学,号称“山学”。一时间,读书人争相前来听讲求学,书楼与山学一同闻名于世。后人写诗赞颂道:“岭头山学仿何时,唐宋文章耀古碑。”可见书楼山学对后世的影响。
此后,孙氏书楼虽然多次遭灾损毁,但孙氏后人总是不遗余力搜购补缺,再兴书楼,重振山学。魏了翁《孙氏书楼记》云:“孙氏之传,独能于三百年间,屡绝而复兴,则斯亦不可尚矣夫!”为之嗟叹不已。苏轼曾云:“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眉州北宋时文教昌盛,眉山号称“千载诗书城”,孙氏书楼起了不小的作用。

藏书楼内景
“孙氏书楼”今何在?
据说“孙氏书楼”遗址就在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场镇北面的象鼻子山上,为了再现“孙氏书楼”,几年前,该乡重建了书楼,如今就叫藏书楼。
“孙氏书楼,我去过的,很大一栋楼,很气派!”提起这个书楼,在眉山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周先生激动地说。
“我们的藏书楼是眉山最早的乡镇藏书楼!重建后的书楼,现在叫藏书楼,源于孙氏书楼。”说起藏书楼,复兴乡文化站相关负责人很是激动。“2009年,当时乡政府得到了一笔文化建设的资金,一共有20多万元。当时的领导班子就想重建藏书楼,但20多万远远不够,于是就号召全乡募捐资金。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藏书楼一共有1万多册书,而且管理也非常规范,完全是按照文化馆的模式进行。同时,藏书楼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功能,现在是我们乡的文化站,也是全乡人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姚粼)
参考文献:
《眉山市人物志》
《眉山县志》(民国十二年版校注本)


IP属地:四川1楼2016-11-03 13: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