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战舰吧 关注:10,169贴子:76,290
  • 4回复贴,共1

舷侧齐射炮术的发展1450~165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N·A·M·Rodger
翻译:Pericles
在1588年4月1日(这一具体日期未经证实),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向身为迈德纳-希顿尼亚公爵的新任西班牙大洋舰队指挥官、集结在里斯本的无敌舰队总司令写了一封信。这封长信的内容中充斥着建议和指示,其中也包括了一条颇为有名的、关于英国炮术的参考信息:
“可能你已预先得到告知,将会受到一份详细的报告,内容是关于敌人安排火炮的方式,敌人可以凭借这种方式压低舷侧齐射,瞄准船壳较低的位置,以击沉对方的船舰。
这样的说法,至少是出自西班牙国王所说内容的最新英语版本2。然而,倘若研究超过一个世纪之前印刷的西班牙文原版3,我们会发现,似乎人们没有注意到,在国王信件中有一个虽然细微却重要的内容被错误地翻译了。在原版中,没有对应“舷侧齐射”(broadsides)的词汇;西班牙语版本中的那个词是cañonazos,即“炮火”(gunfire)。原译者和大多数现代作者一样,始终理所应当地认为,风帆战舰的重炮射击,一定来自舷侧安置的火炮,因此出于文学性的考虑便将两个单词混为一谈。以上是一种对于十六世纪炮术、战术以及战舰射击的普遍观点的一部分,根据这一观点,一场海军革命淘汰了过时的桨帆战舰(galley),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明显更为优越的战舰设计,即装备了舷侧重炮的风帆战舰(sailing ship)。有鉴于此,朱利安·科比特爵士(Sir Julian Corbett),这一观点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鼓吹者,在谈论德雷克在1587年夜袭加的斯湾的行动时如此说道:“(英国人)解开束帆索,使用侧舷炮轰击(西班牙人战舰的)船桨和艏艉炮。”对于科比特和许多作者们来说更,重要事情的在于,优越的新式战舰设计必定源自英国人的发明,这才是该学说不可分割的部分。
伴随着此种关于16世纪海军发展的学说,还有不少其他需要我们仔细审视的假设。经典教育体系的潜移默化如此深刻,以至于人们通常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十六世纪的桨帆战船装备着撞角7,尽管事实上至迟公元十世纪时,战舰就已经去掉了类似的装备。关于前向纵队队形(line ahead)和战列线战术(lie of battle)的讨论往往带来更大的混乱,这两种表述常被视为同一种概念,由此人们将战列线的出现时间上溯到十五世纪,而且毫无疑问还能追溯到更早的时间。战列线战术无疑是前向纵队队形的一种,但也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类型而已,在战列线战术中,整个舰队排成一种预定的队形,即形成一条单列、笔直的战线。而相对地,在十七世纪晚期人们逐渐加深理解之后发现,舰队使用前向纵队队形,丝毫没有表明战舰排成战列线的含义。
科比特自己急于显示出德雷克是多么地超前于他的时代,因此在阐述理论时导致了混乱,雪上加霜的是,科氏还错误地将西班牙文的“enala”(用于描述1588年英格兰舰队的词汇)翻译成了“战列线”。“En ala”(表面意思是“在侧翼”),事实上是桨帆战舰战术中的一个概念,表示船只沿着侧向排开形成的战线,即一支桨帆战舰船队的战斗队形。在这种队形中,战舰互相并排,侧翼的位置要么超出中央、要么落在后面,以此形成一种“新月”状的阵型,新月两端的尖角或者指向敌人(在西班牙语中被称为lúnula),或者远离敌人(被称为arco或falcata)。这几个词,和西班牙语中描述前向纵列的enbila或者en fila相去甚远,不幸的是,科比特的权威,使得某些颇为知名的现代历史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后向纵列”(line astern)概念的引入导致了更大的混乱,这个概念似乎是为了表达高级将领位于队首的前向纵列队形。具体来说,我们有必要将三大概念分开阐释,这三大概念分别是:具备全套索具的战舰;重型火炮装备上舰;用于舷侧齐射的武备。三者并非在十六世纪同时出现,而直到十七世纪时,这些因素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将重炮装备上舰的故事,需要从十五世纪中期开始谈起。在那个时代,轻型火炮已经成为了大型战舰的既定装备,而重型的“射石炮”(bombard)则被用于攻击沿岸堡垒,或是用于防御这类堡垒。大约在十五世纪六十或七十年代时,人们开始在战舰的甲板上安装小型的射石炮,位置是在在舷侧中央,这些火炮要么炮口高出舷墙(bulwark)进行射击,或者是通过开在舷墙上的小缺口进行开火。这些射石炮并不是非常大型的火炮,对同时代作战手册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出现也无法改变当时风帆战舰的传统战术。对于一名舰长来说,在指挥战舰作战时的第一要务,乃是抢占上风位置,这样的行为对,于一艘陌生舰船来说意味着非常明显的敌意,而即便是对于友方的舰船来说也是极其不尊重的对方的粗俗行为。一旦一艘船抢占了上风位,就能迎风或逆风转向,准备登船。一旦接近,随着两船逐渐并排,一切可用的远程武器,包括射石炮在内,都在最后一刻之前瞄准了敌舰的甲板。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这些远程火力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用轰击震慑敌人、用烟幕遮蔽视线,而不是去杀死敌人。不过人们也认识到,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登船显得过于轻率,那么战舰可以保持在敌人的上风方向,不断倾泻炮火和箭矢以打击敌人,这样几乎就足以取得海战胜利了。总而言之,这些战舰上的火炮并没有显着地改变风帆战舰的战术或是建造方式,直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大体上海战仍旧以原有的方式进行着。
携带重型火炮出海作战的技术问题,并不是在欧洲北部水域的风帆战舰中先得到解决,反倒是在地中海里的桨帆战舰中最早得到了革新。在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威尼斯人开始在战舰上安装一门固定向前开火的重炮,其他地中海的海上力量纷纷效仿。一开始,这类火炮都是锻造的长身管后装炮,该类炮被称为“蛇怪”(basilisk,蜥炮),但在十六世纪初,这类火炮逐渐被铸造的青铜前装炮所取代,后者能够发射三十到六十磅的球形炮弹(或者是同样口径的石质炮弹)。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桨帆战舰开始采用滑动式炮架,这些炮架要么围绕着战舰的中央走道安置,要么安装在走道下方(在不同的地中海民族语言中,这种炮架被称为coursia,crujia等,而对应的火炮则被称为coursier或者pieza de crujia),与此同时,在火力配置方面,一门重炮的两侧一开始设置了两门轻炮,最后又增加到四门。
显而易见的是,重炮的使用,意味着在一艘线条流畅、船体轻盈的战舰前部增加巨大的重量,这对于桨帆战船的设计和使用中带来了变化,从长期来看,重炮使得桨帆战舰变得过时了。
然而,短期的效应则是导致了传统意义上桨帆战舰和风帆战舰地位关系的对换。当然,在中世纪,任何类型的海战都显得十分罕见,但人们都知道,一旦桨帆战舰遇到风帆战舰,后者较高的干舷和更厚的船板意味着很好的保护,相较之于桨帆船上暴露在外的船员们,带来了压倒性的优势。重炮改变了这一状况,因此桨帆战船很快在地中海的舰队中代替了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角色。我们并不清楚英国人在多长的时间之后理解了这场海军革命,但他们一定在1513年4月22日彻底明白发生了什么,因为在这一天,一支法国地中海桨帆舰队从英国舰队的封锁中杀出布雷斯特,并在战斗里击沉英舰一艘,重创一艘。三天之后,爱德华·霍华德爵士(Edward Howard),英格兰海军大臣,在一次反击的尝试中殉职,在一周之内英国舰队就溃不成军,撤退到普利茅斯重整。现代读者很难理解这些“射石炮”所带来的巨大恐慌,在当时人们的认识里,火炮原本只不过是一种声音更加嘈杂的十字弓而已:“我们从未见过舰长和海员如此恐惧而全部逃离了他们的桨帆战舰,他们疯狂逃离自己位置的方式,让人感觉他们似乎是要逃出炼狱一样。”
即便人们在这之前一无所知,截止当时,北方国家的海军一定已经认识到,他们面临一个严重且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对抗装备重炮的桨帆战舰。当然,一个解决方案是同样去建造划桨战船,亨利八世和他同时代的君主们采用了这个办法,然而桨帆船严重受限的航程和适航性(随着重炮上舰而变得更加糟糕)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北方国家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武装风帆战舰,使之能够对抗桨帆战舰。这并不是一个诸如“如何最好地武装一艘船”这样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麻烦,即如何模仿当时唯一一种让重炮出现在海上的方案,在船艏装上重型火炮。即便出现了其他任何形式(不安装在船艏)的解决办法,恐怕人们也很难使用这样的方法来让重炮用于攻击其他战舰,毕竟很难想象风帆战舰能够保持用舷侧或者船艉的方向冲向敌人。然而,总体而言,在建造风帆战舰,特别是曾经统治了北方海洋整整一个世纪、拥有高耸艏楼的克拉克帆船时,看起来帆船的结构使得人们无法在船艏安装沉重的火炮。除此之外,当时的海军非常强调将重炮安装在尽量低的地方,以便对敌舰吃水线附近的船壳造成毁伤,也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两难困境,和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海军设计师面临的问题颇有相似。两个时代中,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推进系统(在十六世纪是船帆,在十九世纪是明轮),这种系统的推进功率和效率都大大超出了前辈,毋庸置疑应当作为军舰的动力,但这样的动力系统看起来又和现有的大型武器无法兼容。这便是十六世纪初,英国海军所面临的问题,直到七十年之后,重型火炮第一次随着桨帆战船出海,他们才将其解决。他们尝试的,并非发展舷侧火炮体系,而是去取代这种体系:设计出一种拥有强大前方火力的风帆战舰,利用它自己的游戏规则彻底击败桨帆战舰。
关于重炮何时第一次被安装在桨帆战舰上的记载已经无从查证,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大约1500年前后,人们开始在战舰上安装一对大型的长炮(通常便是所谓的射石炮),位置就在船艉最低一层甲板处,这块平台很快就开始被称为火炮室(gunroom),火炮从艉柱两侧舷墙开出的缺口向外射击。
这样的布局因为方形艉在这一时期的出现而成为可能,或者说,方形艉的出现便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布局。在方形艉结构下,能够相对简单地保证船艉的水密性。20按照克莱沃(Cleeves)的腓力的说法,他较为推崇的旗舰结构应该包括如下特点:
auzdeux costes du gouvernail, à chacun un [scil. canon de fonte, ou de fer], affustezcomme ils doibvent estre en tel cas. Et doibvent avoir les portes qui selievent à cordes, quand on veult, pour tirer desdicts bastons, quand le tempsle peult porter.
就目前而言,我们无法确认,哪些舰船或者说到底哪些国家最先开始了改革。在战舰上使用炮门,一般被归功于1501年一位英国人的创新,这样的说法应该比较合理,同时代一艘失事的丹麦战舰依然将其最重型的火炮安装在艏艉两端。已知最早在船艉安装两门射石炮的战舰,是苏格兰的“迈克尔”号(Michael),该舰完工于1512年。22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艘船的建造灵感来源于英格兰的“亨利感谢上帝”号(Henry grâce à dieu)上,这艘船的两门艉炮是锻造的后装炮,两门炮不带炮膛的身管长度分别为20和22英尺。23另一艘同时代拥有类似装备的英国战舰,则是“玛丽·贡松”号(Mary Gonson)。
几乎就是在重炮出现在火炮室里的同时,人们开始把其他轻型火炮安装在舷侧的炮门内。克莱沃的腓力在他的旗舰上建议“entre les deux tillasses àchacun costé quatre canons de fonte, ou de fer, iectant feu ou pierres”。在早期的图示中,最早的舷侧炮门出现在船艉(也就是说,在火炮室里)
,然后它们的安装位置逐渐向前延伸,也许也同时从船艏楼向后延伸,至迟到16世纪40年代,像“玛丽·罗斯”号(Mary Rose)这样的战舰上,火炮门已经连成了一条完整的线列。重要的事情在于,舷侧火炮似乎比艏艉炮要更短、更轻,当一艘船上的武备按照位置来统计(这并不常见)时,艏艉炮通常被首先提及,好像它们被视为主武器一样。更多关于1500年到1560年(而非更早或是更晚的)风帆战舰的素描和油画作品中,常常展示了战舰尾部或是侧面的形态,似乎是为了展示其主火力的强度。
因此,到了1540年,更大的风帆战舰往往装备了数量更多(尽管类型不同而且不断变化)的重型火炮。这些战舰的艉炮能够保护它们最脆弱的部位,以抵挡桨帆战舰的攻击。29不幸的是,这些战舰依然无法利用自己的游戏规则击败桨帆战舰,因为它们几乎没有向前开火的火炮,也没有能够压低炮口射击的火力。据说“迈克尔”号拥有一门舰艏炮,但我们找不到任何数据说明它的安装方式和位置。30克莱沃的腓力推荐在艉楼的第一层处安装两门长炮,让这两门炮向前偏出一个角度进行射击,以攻击战舰艏楼两侧的敌舰:
“玛丽·罗斯”号完全是按照这样的建议进行建造的,但该设计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种火炮布局不仅在船艏方向产生了盲区,同时因为火炮安置过高,在攻击较小、干舷较低以及移动快速的海上目标时,依然很困难,而桨帆战舰恰恰就是这类目标。同时代的人们希望能将火炮安装得较低,同时向正前方开火,这样才能和桨帆战舰平等地战斗。
既然北方国家没有桨帆战舰,那么这些国家的海军就有义务保证在不利的战术情势下,能够尽量取得最好的结果。只有桨帆战舰能够对抗桨帆战舰,于是每个国家的海军都必须拥有这样的舰船,由此导致了协调桨帆战舰和风帆战舰的巨大麻烦。风帆战舰只有在舷侧面对敌人、或是舷侧斜对敌人的情况下,才能和桨帆战舰对抗,这对于任何阵型都是十分困难的。在1545年的海上战役中,当英法舰队在斯皮德海德(Spithead)锚地对抗,以及之后在肖勒姆港(Shoreham)激战时,双方都试图将自己的舰队排列成连续的横列或纵列,同时让划桨战舰作为一个侧翼或是两翼进行战斗。在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其他国家的造船厂仍在不断努力,试图建造出一种能够和桨帆战舰在战斗力上旗鼓相当的风帆战舰。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的海战史学家,在提及不断扩散的新式战舰时,往往使用了包括以下要素的名字:“加列亚斯”(galleass)、“加略特”(galliot)以及“盖伦”(galleon)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词汇。在一个产生快速变革的时期,人们应当在使用术语时持慎重态度,因为词汇的使用往往不断变化且不够精确,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词汇中看出,以上这些船型,被认为是来自桨帆战舰(galley),或者至少与之有些相似之处。我们知道,无论是加略特船型还是盖伦船型,其最早期的形态恰恰都是小型的划桨船。34然而,将划桨作为桨帆战舰名称所能反映的唯一特性,是完全错误地理解。小型风帆船仅仅是偶尔使用划桨作为动力,无论对于英格兰的小帆船(pinnace)还是葡萄牙的轻帆船(caravel)都是如此;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些毋庸置疑属于桨帆战舰中一种的船型,例如双桅桨帆船(brigantin)、巡防船(fregata)以及葡萄牙单桅桨帆船(fusta)在名字方面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真正能够区分早期加列亚斯战船和盖伦船的要点,并不在船桨的使用上,而在于船壳的形状,特别是船艏的设计方案中。
“加列亚斯”这个概念,在英格兰使用的时间很短,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到该世纪50年代结束,而且主要集中在四艘颇为有趣的战舰上,即“公牛”号、“雄鹿”号、“羚羊”号以及“虎”号,对于它们的描述见于1546年,就在这些所谓的“快速侧翼战舰”(fast wingers)建成后不久,也许是为了对抗法国舰队中的“侧翼”桨帆战舰。在安东尼卷轴(Anthony Roll,译注:这是16世纪40年代都铎王朝海军的详细图册,包括了战舰的参数、人员、武器装备等信息)中提供了这些战舰的初始设计,通过研究这些图纸我们能发现,以上四艘战舰和其他的风帆战舰有着令人惊讶的巨大区别,它们的甲板干舷非常之低,事实上是可能导致上浪的平甲板船型。这些战舰拥有一排划桨,由单层甲板上的桨手划动。以上几艘船,因为其“航行中出众的敏捷性和毋庸置疑的快速性”而令人影响深刻,在改装过程中(“雄鹿”号、“羚羊”号在1558年,另两艘在1570年)拆除船桨之后,这四艘战舰依旧在伊丽莎白时代的海军中拥有很长而且成功的服役期。
也许,这些战舰的研发了帮助英国人,并很快造就了一种新的船型,该船型大致同时出现于16世纪中期的英格兰、葡萄牙、法国以及丹麦,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地区:那就是盖伦船。对于现代作者而言,似乎他们能够随意地将任何十六世纪漂浮在海上的东西称为盖伦船,因而导致了不小的混乱,但在大约1540年到1570年期间,似乎在绝大多数语言中,盖伦这个名字都有一个精确的定义37,尽管英国人总是倾向于用“盖伦”来定义外国人的战舰,而非本国的。盖伦船的必要条件,粗略来说包括一艘桨帆战舰的舰艏,以及一艘风帆战舰的舰艉。
to be continue


1楼2016-10-31 19:12回复

    玛丽·罗斯号


    2楼2016-10-31 19:13
    回复
      2025-05-10 16:42:33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02 06:59
      回复
        顶起来


        4楼2016-11-04 11:55
        回复
          楼主厉害,发了这么多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8-02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