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板桥...吧 关注:83贴子:811
  • 4回复贴,共1

世代流传的宣威安姓土司迁坟的传奇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去芙蓉的重要任务是寻找宣威末代土司安于蕃的遗迹。谈到安于蕃,张师傅介绍,芙蓉是一个小型山巅盆地,传说在古时候盆地中央有一个小湖,湖水清澈、水草丰美、风景秀丽,被宣威安氏土司家族视为风水宝地,开辟为消暑纳凉、围猎放牧的私人园林。安于蕃死后就葬在这个地方,后来他的坟又被迁到宣威河东营处安葬。

说起迁坟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安于蕃在世时,从四川请了一个阴阳先生,为他撵一关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阴阳先生在整个乌蒙山区撵了几年,最后龙脉就落在宣威东山芙蓉,叫二十四女捧金盆。安于蕃下葬后,整个安氏后人百业兴旺、万事吉祥,而阴阳先生的双眼却瞎了。传说是因为他撵了真地,犯了忌讳。
阴阳先生眼瞎以后,被安于蕃的后人当奴隶使用,成天推磨、舂碓,倍受折磨。直到有一天阴阳先生的徒弟寻来,发现师傅在安家受到了不公待遇,决心为师傅出口恶气。徒弟假装不认识师傅,首先来到安于蕃的坟地,大骂:“是那个瞎眼的阴阳,撵出这种地来,这个坟地将给葬者的后人带来厄运。”安氏后人听到这些话后,就找阴阳徒弟寻求破解的办法,阴阳徒弟故弄玄虚,说没有破解的办法,只有另选坟地安葬。

安氏后人就请阴阳徒弟另撵坟地,徒弟就把坟地撵到河东营,并对新坟地作了一番夸赞,其实这个坟地是不好的。安氏后人听信了阴阳徒弟的话,决定把安于蕃的坟迁到河东营去。据说迁坟时棺材是由几根手腕粗的血藤捆着抬离地面的,迁葬者只有砍断血藤,才能把棺材抬出,血藤被砍断后“血”流出十几米远,阴阳先生的徒弟在前面的石缝中插了一根树枝,“血”流到树枝处停止,后来树枝就长成了现在的芙蓉树。迁坟时,坟地里还飞出两支白鹤,阴阳徒弟手慢了一些,只打了一只,另一只飞走了,后来师傅的眼睛就只好了一只。安家迁坟后,也把庄园搬到了河东营,他家原来的房子就在芙蓉树下,从芙蓉到河东营有二十多里,土司动用了成千的人,采用人传人的方法,上边拆房下边盖房,一天一夜就搬迁完毕,可见当年土司的势力有多大。当然,土司家迁了坟,破了风水,家运也就日渐衰落了。
关于以上传说,我们无须考证它的真伪,但据《宣威州志》载,安于蕃是清朝康、雍、乾时代的人,于康熙四十三年承袭土司,居于东山之下,颇好学能诗,“敦诗说礼,师人师经”,属土司中之能者。雍正四年,被云南总督鄂尔泰计擒;五年七月,改土归流;七年十二月,诏发江南江宁府安置;于乾隆年间死而归葬宣威。安于蕃之被革,似非其罪,实为历史潮流使然。其所居山半有其坟墓,或曰衣冠冢。其像则悬于旧居(又叫土司庙)之二楼,有彝人数家职供奉云。由此可见安氏土司的败落,并非风水龙脉变故所致,而是清朝政府对土司制度的改革所致,是“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已不符合历史潮流而被淘汰。
但是安于蕃的坟从芙蓉迁到河东营,两地的传说却是一致的。我们在张师傅的指引下来到安于蕃墓地遗址,这里已看不出任何痕迹,张师傅指着一块荒草坪说:“这就是安于蕃安葬的地方,原来草坪四周都有自然的石桩围着,经过多少年的风吹雨打,石桩已基本没有了。”按照张师傅的指点,我们果然看到一些出土二十厘米左右的石桩,石桩所围的面积不足十平方米,奇怪的是这块地的上下都有人葬了坟,而这块却没有人葬。张师傅说,这是块龙脉最大的地,是没有人敢葬的。我站在在草坪上,放眼这块风水宝地,山后龙脉从宣威最高峰——榕峰,徐徐而来在此落定;左面有四五个小山列队而来,形似群龙入海;右面又有五六个小山列队而来,更像群虎下山;前面芙蓉盆地犹如一个充盈万物的海洋,向两边缓缓展开;极目远处,峰隐峦现,祥云缭绕;聚焦眼前,龙腾虎跃,风生鹤鸣。好个风水宝地,难怪数百年前的土司会钟情于此。

传说真龙宝地只有奇人能葬,也只有机缘巧合才能得到。安于蕃作为一方霸主,费尽心机从四川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也尽了力,并且破了行规给他撵了真地。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后只因为一个奴隶而导致前功尽弃,我们不得不为土司的贪婪与失算而遗憾。

站在这块荒草坪上,张师傅指着盆地边沿的山脚说:“那里土司当年准备建一个石城,石城内要养鹿、麂子等野物,供他们围猎行乐,石城外要建跑马场,供他们演武练兵,再过来要建土司官邸……”听着张师傅的话,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土司王国,那飞檐翘角的楼宇,那飞鹰走狗的围猎场面,那彪悍而狂野的队队骑兵,那身披黑色斗篷、头扎巨大黑色套头土司,那侍女林立、仆役如云的土司出巡……我尽情地想象着、还原着几百年前这里发生的一个个彝族故事。


IP属地:云南1楼2016-10-18 17:11回复
    宣威龙潭打乌都还有地名叫安家大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22 18:32
    回复
      2025-08-22 22:37: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云南3楼2016-10-31 15:22
      回复
        土司其实上就是土民心中的土皇帝,普天之下的王土,率土之滨的王臣都是安官家的人,谁也不敢违抗。这里曾流传过很多关于土司残暴统治的故事,不外乎是权力巅峰的安官家对土民的轻视与暴力。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人民都成了土司的私有财产,任其处置。
        当土司的势力蔓延膨胀之后,土司内部或土司之间为割据土地或是政治经济利益,他们之间互相对抗、互相仇杀,从而达到政治目的。不息的战事给各族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土民们苦不堪言。
        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任何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新的生产力方式必要取代旧的生产力方式。当大清朝的强盛可以鞭长而及之时,土司制度的瓦解也就成了必然。
        清朝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朝廷,要求以政治手段解决土司制度。自此,历史上著名的“改土归流”拉开帷幕。
        鄂尔泰对不服从顺从的土司采取强硬的政策,兵临城下,进行毁灭性打击,改派流官进行管理。那时,安家第二十二代土司安于蕃正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忙着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鄂尔泰以毁坏官府形象的名义发兵进攻,活捉了安于蕃,安于蕃被革职解送江南的江宁府
        自此,一个王朝的身影远去了。自元朝开始设立土司制度,安举宗及后代一直是宣威的统治者,历经22代,共统治473年。
        当我沿着历史的足迹寻访这个王朝最终的归宿时,一座孤零破落的墓地坐落在半山腰,连同那个政府文物保护的标识一样,在被世界征服又遗忘的角落里躲避着喧嚣。除了斑驳的碑文断续地记载着墓主人辉煌显赫的身份,多少前朝往事,多少楼台烟雨,多少铁马冰河,都淹没在黄土地的脚下,历史终归是要向前奔走的。


        IP属地:云南4楼2018-10-16 13:11
        回复
          安举宗随元出征云南有功,授怀远将军职。二世阿蒙承袭,无嗣。三世阿朝,系举宗次子,征粤西有功,改授行省参政。长男阿铎未袭职身故,次男阿奇承袭。明洪武初,随征大理,授沾益土知州。又按《滇志》载:元时,安举宗为曲靖宣慰使。其后有禄哲。明初平南,哲妻实卜与夫弟阿哥归顺,卜授乌撒土知府,阿奇授沾益土知州。是土知州始于阿奇,而其始祖则安举宗也。阿奇传阿勿,阿勿传普益袜、习普那、安奢、安明、安政,至十一世安九鼎,世绝。妻安素仪典州事。因以乌撒安绍庆、死次子安郊良袭,兼署乌撒府事。及死,以其子其爵袭乌撒职,其禄袭沾益职。其禄传重镇,重镇传安民。国朝平滇,安民投诚,仍授世职。安民死,安世基归流官管理,总督范承勋题查贤能承袭。明年,世基死,以其妻龙氏辅孤,管土司事。康熙四十三年,子于蕃承袭。雍正四年,少保总督鄂具题参革“改土归流”。七年十一月奉旨安置于蕃于江南江宁府。


          IP属地:云南5楼2018-10-16 1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