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吧 关注:8,103贴子:61,702
  • 29回复贴,共1

海龙伯公、海虎僚公的族源应判断为城公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海龙伯公、海虎僚公的族源应判断为城公系
作者: 黄永贵(重庆)
  粤东北黄氏有很多支派出自福建邵武峭山公的裔孙伯、僚公,那么伯、僚公又出自峭山公的哪一个儿子呢?据我所知目前有城公、井公或化公三种说法。按照常识,伯、僚公是亲兄弟,他们的直系上祖就只能有一个。但目前粤东北地区谱牒确实有井公、化公的两种说法,并且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系,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一)对清初及以前的谱史资料进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伯、僚公的族源应该是维桃城公。
实际上,明末清初粤东北的族谱记载就是城公,清乾隆年间循州修谱才改为井公系,清末(公元1890年)梅州墨林氏编《江夏渊源》又将其改为化公系。从此,有关伯、僚公族源的争论应运而生,至今未能平息。最近三年,我在渝、赣、闽、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伯、僚公的族源应该是城公。
一、明朝万历年间的谱序明确记载伯、僚公的祖源是城公。
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黄氏是海龙伯公的后裔,他们保存的广东《中镇黄氏族谱》,是黄若霖(号玉台)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主持编修的。其兄若霓(号少兰),应万历四年拔贡,选广西灌阳县知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之作序。其中有一段叙述本支派源流的话:“又至宋元时,我太祖讳城,住江西南丰转迁赣州瑞金县,传至百世不迁之祖讳伯,字海龙,住中镇,次祖讳僚,字海虎,住程乡水南……”。
2003年7月,我在广东紫金县考察时,发现黄月安宗亲处有中正黄滕书手抄谱本复印件,与上述记载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明朝万历年间的族谱记载的伯僚公祖源是城公。可惜这段话后来被人修改,在今天粤东北地区的谱上变成了:“自峭公二十一子枝分四布,数省星列,而我祖井公移居南丰县龙井乡,未几,后裔又分迁赣州、惠州、梅州等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6 23:47回复
    二、清朝初年迁往外地的伯、僚公系宗亲,老谱普遍记载的是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公的世系。
    下面我们选择的几支外地宗亲,既有伯公系,又有僚公系,都是《江夏渊源》成书前一百年左右就从广东迁居外地的。他们族谱中记载的世系是——重庆潼南县双江镇黄氏是僚公的后裔,原籍广东长乐。他们保留的《长乐尖山黄氏族谱》是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礼部儒士、湖南长沙府攸县尉黄佐丞致仕后编修的。谱中记载的世系是:峭山—城公—中章—元刚—春—尚仁、尚义—淑能—震—文—景升—伯、僚……
    重庆江津市嘉平镇黄氏是僚公的后裔,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从广东迁居重庆,他们携带的族谱是广东兴宁三房祠老谱,记载的世系是:峭山—井公—中章—元刚—香春—尚仁—淑能—震—宇文—景升—伯、僚……
    广西阳朔黄氏保存的《黄氏族谱》是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的,其世系是:峭山—城公(亦名井)—中章—元刚—春—尚仁、尚义—淑能—震—文—景升—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836页)
    广西钦州板城游甘棠宗支记载的世系:峭山—井公—章—元刚—春—尚仁—淑能—震—文光—保—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836页)
    广西马山县古零新黄黄氏是僚公长子庆吉系的后裔,其上祖的世系是:井公—章—元刚—春—尚仁—淑能—震—文光—保—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731页);
    很明显,上述几个世系中中章至伯、僚公这一段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在《江夏渊源》成书前,梅州、循州一带伯、僚公两个支派族谱对祖源的记载是一样的。
    三、梅州市所辖区县一些僚公派老谱所记载的,仍然是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的世系。
    本人没有可能在梅州市所辖区县进行广泛的调查,但就本人所见到三份材料来看,今天梅州市所辖区县也有不少的僚公派宗亲,是认可中章下传至景升生伯、僚这个世系的。
    第一,梅州市梅城内水巷口黄新嶙保存的手抄旧谱记载,是中章下传至景升公生伯、僚公。广东梅州市黄尚文、黄演滨、黄百葵等人联合考证祖源写了一份调查材料,由广东和平县黄再兴2000年8月29日印发。这份名为《黄僚(海虎)是井公后裔景升公之次子》的材料写到:“我们从80年代初开始,在重修梅州市、惠州市和河源市部分县的《黄氏族谱》时,经查阅大量手抄老谱本和复印、铅印谱本的分析考证,认为僚公(海虎)是井公后裔景升公之次子较有历史依据,理由较为充分。……梅州市梅城内水巷口黄新嶙保存的手抄旧谱,其中载井公、郑夫人之长子生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一郎生子士升传至中章—元刚—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讳保,将仕郎出身,官至金牌敕封尚书,妣梁氏,生长子伯(字海龙),次子僚(字海虎)……”我认为,这份材料应该引起宗亲的重视。他们调查的结论虽然是伯、僚公出自井公系,但从他们提供的世系恰好说明伯、僚公是城公世系。因为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是城公的后裔,江西石城县《石城北关黄氏十三修族谱》有明确记载。
    第二,大埔县有不少的僚公派黄氏族谱记载的世系,是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的世系。近年出版的《大埔县黄氏源流》一书第361页有一则编者按,其中写到:“这次编修《大埔县黄氏源流》,收集的大埔县内各地属僚公派的黄氏族谱,有两种记载,一是记僚公是峭山公之子化公所传,一是记僚公是峭山公之子井公所传。据查,前者以嘉应州墨林氏谱为依据,其世系记载是:化公—道公—文公—省察—春公—仁公—潜善—久善—伯、僚;后者则以江西南丰双井谱为依据,其世系记载是:井公—大兴—元二—阁公—万荣—中章—元刚—春公—尚义(另一子为尚仁)—淑能—震公—文公—景升—伯、僚”。
    第三,丰顺县石坑黄氏是僚公后裔,历来自认是出自景升公。邵武编印的《峭山公家传》第269页写到,丰顺县附城镇(原汤坑)石坑一脉先世流传原系峭公僚公之后,僚公,景升公之次子,原籍江西瑞金县,公任大理寺丞,擢琼州府尹。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材料来分析显而易见:梅州僚公派与循州伯公派老谱本所记载的世系原本是相同的,都是中章下传至景升生伯、僚;而梅州僚公派族谱出现所谓化公派世系,应该是墨林氏《江夏渊源》问世之后才有的事情。
    从以上谱史资料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公这个世系,历来为原循州一带的伯公系宗亲认可,在墨林氏《江夏渊源》问世之前,梅州僚公系族谱也普遍记载的是这个世系,这正说明它才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世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16 23:49
    收起回复
      2025-08-31 20:2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伯、僚公的族源出现城公、井公的混淆是由于历史事实不清而产生的误判。
      毋庸讳言,查老谱的记载,确实很早就出现了城公、井公的混淆,有的甚至直接写成“城,又名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一、惟桃城公与惟杨井公被混淆是历史的误会,中章是惟桃城公长子贲毓的儿子,因此伯、僚公的祖源应该是惟桃城公。
      首先从城公的经历说起。从各谱的零零星星的记载中,可以找到如下一些材料:
      ①本人祖传的家谱记载:城公住江西建昌府南昌县井城。
      ②广东《长乐尖山黄氏族谱》记载:“城,又名井,妣李氏、林氏,迁居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双井头住,未几转迁赣州府瑞金县葛藤都立业,生子中章。”
      ③广东《兴宁三房祠族谱》记载:“城公,名惟桃,移居建宁府石城,故以此名为城。城公为延平府总兵,升山西提督,后迁南昌府,官拜武宰相。”
      ④ 广东永安县《中镇黄氏族谱》记载:“城公,延平府总兵,升山西提督,又为武宰相。移居江西建宁府石城县,妣林氏,生子中章。”
      稍加分析,“山西”估计应是“江西”之误,因为在山西任职而迁居南昌府情理不合;“提督”应是“提辖”,虽然二者均是武职,但宋朝称“提辖”而无“提督”之说;武宰相之说正史无载,似不可信。去掉这些,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城公的经历大致是:早年任延平府总兵,后迁江西提辖,晚年迁居石城。有些谱记载城公有绍祖、兴祖、敏祖、念祖、高祖、克祖六个儿子。实际上,最后一个克祖本名叫克善,他是城公的重孙子,其余五人是城公的孙子,高祖是误写,本名叫嵩祖。城公只有贲毓、职权这两个儿子,长子贲毓字历尧,生念祖(字中章)、嵩祖(字中立)两个儿子,往下繁衍就形成了今天粤东的伯、僚公家族以及福建邵武、江西黎川的城公派。次子职权字历舜,生绍祖、兴祖、敏祖,往下繁衍就形成了今天江西石城、江西宁都、江西南丰等地的城公派。
      另外,城公后裔也有迁居江西南丰双井的,这也造成了某些人对城公、井公混淆不清。江西石城县《石城北关黄氏十三修族谱》记载,城公后裔有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只有万二郎留在原籍,万三郎迁居浙江金华府铁板桥,万一郎迁居南丰县二十七都双井。梅州墨林氏的《江夏渊源》也有如下记载:“城公,配曾氏,住江西赣州府瑞金县,后裔分居建昌府南丰县城,又分宁都石村,公妣葬西华山。”这与石城谱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
      令人遗憾的是,正因为他曾经居住在南昌井城,晚年才迁居石城,加之城公后裔也有迁居南丰双井的,后人就以为城公、井公是他一个人的两种称谓。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长乐尖山黄氏族谱》记载“城,又名井”,清光绪十七年的《湖南黄氏祠馆纪略》中也这样记载:“第九子城,一名井”,就是这种情况。这正如化公居宁化,后人有的称宁公,也有的称化公,实则指同一个人。
      城公、井公被混淆的历史误会,在今天各地的族谱中还很容易找到例子,请看下列谱牒的记载——2002年8月,我去广东考察时,龙川县黄华林宗亲提供给我一份广东惠东县多祝镇下松坑黄氏族谱,谱中记载着:“井公,字惟桃,号应城,祖妣朱氏、李氏、戴氏,生二子:一贲毓,字历尧,二职权,字历舜。贲毓公,字历尧,号中章,祖妣汤氏、周氏,生一子先刚”。“城公,字惟杨,配宋氏、曾氏,生五子:大成、大同、大忠、大用、大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6 23:50
      收起回复
        谱越老离事实越近,。。明代的谱伯僚是城公后裔,,。清乾隆改成井公,,,清末改成化公,,,现在井化两个错误的支系还争论不休。。。旷舟和三同两升半打死都不会接受事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7 00:24
        收起回复
          看看你们井公系,,,把城公儿子也记在井公名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17 19:17
          收起回复
            还有梅州一带化公和井公争论了这上百年都没有争清楚,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因为二个人争,一个说是,一个说不是,到底是还不是谁不讲不清,因为虚事最终还过实事,其中你们都把城公长子万一郎忽略啦,原因是万一郎首居地是虔化县石村,有些万一郎后裔误认为是,化公创居地宁化县石壁村,原因虔与宁的老字很相似,何况化公的创居地是宁化县济村不是石壁村。其二万一郎到虔化石村没住多久便应同龄包叔井公的邀请到南丰县二十七都双井同居一处,万一郎的一些裔孙误认为从南丰双井迁出都是井公后裔。这是有依可查的,望宗亲们认真仔细慢慢查阅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有关资料,为什么井公房和化公房到现在都沒争清楚的原因就在这里,我城公房到现在也没有参与你们争论当中,所以你们永远还在争论中,我只是提供有关历史资料供宗亲参考,这是我个人得到的结果,请宗亲们多多校正谢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0-17 19:19
            回复
              楼主你这么聪明!对峭公的事这么了解!为什么吴氏祖祖作为二房夫人最迟生育第一个儿子政公???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0-18 09:36
              收起回复
                求解答,我们是伯(海龙)公一系,但是因历史问题自祖上记载金德以上到伯公这里就是空白的,所以各位宗亲谁有伯公世系的记录请告知,谢谢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5-15 22:22
                收起回复
                  2025-08-31 20:1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人族谱为城公海虎公后裔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9-05-06 03:51
                  回复
                    海龙出生年今有多种版本。他的历史值得考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5-08 07:21
                    回复
                      海虎系更离奇。僚,虎,良臣,几是三合一人物世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5-08 07:23
                      回复
                        楼主是不是应该还有海豹公呢?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5-09 19:18
                        回复
                          我们这里都说龙虎豹三兄弟呢。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9-05-09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