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朙吧 关注:2,269贴子:59,473
  • 8回复贴,共1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帖转自清朝吧
@疯狂的哪吒



IP属地:湖北1楼2016-09-25 00:20回复
    回溯历史,东北地区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也正因此,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与关内其他省份地区区别对待,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东北边疆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就是封禁政策。它是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者尽可能地限制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的一种政策。封禁政策的实行,不仅是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手段,也是清朝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的东北乃至全国都产生深远影响。


    IP属地:湖北2楼2016-09-25 00:21
    回复
      2025-08-31 10:38: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封禁政策的起止时间
      关于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起始时间,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将柳条边的修筑视为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开端[1];二是将康熙七年(1668)《辽东招民授官例》的废除作为封禁东北开始的标志[2];三是将乾隆五年(1740)舒赫德奏请封禁东北看作封禁东北的起点[3];四是将封禁东北当作一个循序演进的发展过程,认为清政府的封禁起源于天命或崇德年间,酝酿于顺治,形成于康熙,并厉行于乾隆[4]。
      这四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最全面的当属第四种。因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阶段。虽然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天命和崇德年间对东北的封禁只是针对朝鲜人,而非严格意义上针对汉人的封禁。但是,【我们仍可以将它看作是后世针对汉人所实行的封禁政策的雏形或者原型。】而顺治、康熙、乾隆时期的封禁,也可以看作是封禁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运用。在探讨清政府解禁东北的时间上,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外力对封禁政策的冲击上。
      在这种观点下,对于封禁开放的时间也有不同看法:
      一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视为解禁东北的起点[5];
      二是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即1860年前后作为解禁东北的开始[6]。二者虽然在具体时间上略有不同,但都将外力因素作为迫使清朝政府解禁东北的主要力量。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清代弛禁东北的时间还要更早些,指出早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直隶南部发生大旱,清朝统治者令直隶地方官员晓示饥民到关东盛京及土默特等丰稔地方,佣工觅食。又特别指示关外地方官员,贫民携眷出关,即使人数较多,也不得禁阻”[7]。但笔者认为,【虽然此时不准民人携眷出关的禁令已被迫中止,但也只是统治者的权宜之计,并不能将之看作是驰禁的开始。】


      IP属地:湖北3楼2016-09-25 00:21
      回复
        (二)经济因素
        1.独占东北特产,保护满族、蒙古族在东北的经济利益
        东北三省盛产貂皮、人参、珍珠等特产,尤以黑、吉两省为多。此外,满族在东北还拥有包括参山、围场、官荒、旗地、牧场及日常生计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清朝皇室因一己之私,封禁大片良田沃土,作为进贡人参、貂皮、珍珠之所,并禁止从事农耕。因为需求无度,年年索贡,甚至某些贡场资源已经枯竭,仍不准开禁。此外,清朝政府还在东北设置围场。这些围场不仅是满洲八旗“操演技艺”之所,也是清朝统治者巡幸东北、围场狩猎、贡奉野味的场所。因此,清朝政府采用封禁政策,以防止汉人私自进入围场从事垦荒、打猎、采珠、挖矿等活动,损害满族自身的经济利益。
        2.维护旗人生计,避免旗、民纠纷
        满族问鼎中原之后,旗人大量入关。经过多年的繁衍,旗人数量不断增加,虽然政府在许多方面对其予以照顾,但由于不善经营,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峻。为使旗人能够自食其力,清朝统治者将关外大量的肥沃良田,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由于旗人并不精通农事,因而多将土地交给汉民佃种。清朝政府虽对此无可奈何,仍尽其可能加以限制。


        IP属地:湖北5楼2016-09-25 00:23
        回复
          自己插个楼


          IP属地:湖北7楼2016-09-25 00:23
          回复
            四、封禁政策的特点
            封禁东北,是清朝统治者治理边疆的重要方略,因而,该政策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其一,就封禁动机而言,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清朝政府对东北的封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封“土”禁“人”。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对土地、人口的“封禁”,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隔离”与“封禁”。当然,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
            其二,就封禁对象而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封禁的对象主要针对汉人,但“其商贾、工匠及单身佣工三项之人,为旗民所资籍,势难禁阻,原系准其居住。”[14]除这三类人外,其他人口都在封禁之列。然而,当关内地区出现自然灾害或其他特殊情况时,为了百姓生计,有时也不得不放行一些携眷之人。
            其三,就实施过程而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正如前文所述,有时遇到灾异等特殊情况,并基于现实需要,会放松封禁的条件,甚至开禁。从而达到“禁中有放,放中有禁”的局面。也正因此,封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反复性。
            五、封禁政策的影响
            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封禁政策,其目的在于保持满族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维护本民族在东北的利益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封禁政策毕竟属于地方隔离政策,阻碍了地区交流,肯定对封禁地区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同时,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的防线收缩到了封禁的边界,给沙皇俄国入侵黑龙江左岸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东北大面积领土丧失。
            第一,从整体上看,封禁东北的政策造成了东北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封禁政策人为地阻碍了清初大规模移民东北的浪潮,使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缓慢,进而限制了劳动力的增长。而对土地、山林、矿场等地的封禁,又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以及农业、冶矿业的发展。
            第二,削弱了东北的边防力量,加重了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于封禁造成的长期地广人稀,使东北边防兵力不足,只能收缩防线,削弱了边防力量,在客观上为清朝后期俄、日帝国主义的侵略创造了条件,造成近代东北的边疆危机。
            第三,从民族关系上说,【它是民族压迫政策在经济上的反映。】封禁政策滞缓了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和共同进步,这种【民族隔离】政策,不仅影响了东北的社会进步,八旗生计也陷入困窘的境地。同时,也加重了少数民族的落后性。
            第四,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封禁,从现代意义上讲,在客观上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森林等进行保护。
            六、封禁政策破产的原因
            清朝政府对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是在允许汉人移民东北的情况下,而最终宣告破产的。导致封禁政策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朝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松弛。一方面,清朝政府屡次发布禁令,限制汉人出关,并严厉查处违禁行为;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遇到特殊情况,特别是遇到大灾荒时,由于害怕过分禁止会激起民变,又考虑到百姓生计问题,对流民出关谋生往往不能绝对的禁止。
            第二,广阔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赋税也相较关内更轻,这些都对关内大量的破产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形成“闻风而至者不可抑遏”之势。
            第三,东北地区的旗人以及部分官吏,欢迎流民迁入。因为旗人虽然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也享有政府分配的圈地、旗庄等,但是他们耻于从事生产劳动、沉迷享乐,同时也不懂农事。于是,这些旗人希望通过招佃流民,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及农业技术耕作土地,在维护自身生计的同时获取更大利益,如租税等收益。正因这些经济上的考量,有些地方官吏对流民开垦荒地采取默认态度,借以增加官府的赋税等收入。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对清政府改变封禁政策有所影响。而近代东北的边疆危机,更加速了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综上所述,清代实行的封禁东北政策,就是以维护满族利益为目的,将东北未开垦土地,定为官荒以作禁山、牧场、围场之用,并且严禁汉人在东北定居和垦荒。因此,封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同时不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对东北社会经济起到延缓作用。实行封禁政策,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


            IP属地:湖北8楼2016-09-25 00:24
            回复
              参考文献:
              [1]李自然.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
              [2]李普国.清代东北的封禁与开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1).
              [3]赵英兰.有关清代东北地区封禁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刊,2008,(3).
              [4]刘智文.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刍议[J].学习与探索,2003,(6).
              [5]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开发东北农业述略[J].齐鲁学刊,1991,(4).
              [6]衣保中.弛禁放荒与东北地区资本主义的产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
              [7]张杰.清前期汉民出关开发三辽述论[J].辽宁大学学报,1992,(3).
              [8]贾文华.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6,(6).
              [9]清高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清]阿桂.盛京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11][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2]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王春鹏.海龙县志[M].长春: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二十五年版.
              [14]盛京通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IP属地:湖北9楼2016-09-25 00:25
              回复
                好帖啊!可以带走打脸不?总有一些人否认这个事实!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9-25 07: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