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姓:殷泰伯之后。四世周章被周武王封于吴,以国为姓。19世季扎封延陵王,因以为郡。92世叔恭入闽,103世保金谪官高凉,经南雄珠玑巷至吴川县,迁茂名袂花。107世吴以正(字福基,号三苟,又名才高)迁茂名曹江,生三子:旺进、旺通、旺达。他们的后代有三支迁入信宜:(1)吴旺通子永祥(109世)幼嗣迁福建的吴同。永祥长大后,于明万历初期(约1580年前后)由闽再经高州,迁信宜县怀乡平花(当时属西宁县信丰都二甲),生二子:长子吴伯胜,子孙住大樟;次子吴伯有,子孙居平花,也有迁居旺沙乡、贵子镇和朱砂镇的。(2)吴旺通子吴基的13世孙吴桢,于清乾隆初年(约1740年前后)携五子迁到东镇横垌塘,到1988年已传11世,子孙分居高城、龙眼嘴、水产垌、雷公冲、谷卷田等地。(3)吴旺达初迁电白县塘砥,其孙吴德钦再迁阳春县八甲石碧。吴德钦六世孙吴明聪幼被贼劫,至信宜乘机逃脱,到白石镇鱼龙滩落业,生五子,子孙分居坡坪、利试、大岭头与大成镇等地。
余姓:夏邳郡。《风俗通》:春秋时,由余仕秦为大夫,子孙以余为姓。世居夏邳。迁进信宜的余姓有3支:
1、余法辛,原居住福建,负其父余明的骨灰迁居广东翁源县蕉根下城围脚。8世余龙,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翁源迁罗定罗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偕弟余凤再迁西宁县石根堡(今信宜县朱砂镇)莲塘大坡定居。余龙之孙余达三生5个儿子(故号五桂堂),子孙分居朱砂的莲塘、双砥、莘田、扶竹径、白土;怀乡的德胜、金盈;旺沙的罗林,安莪的六宵等地。
2、五代期间(907~960年),余避乱,由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迁到广东始兴,后迁翁源,传至余斌,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翁源迁居七姑滩。传至余师忠,于清顺治初年(1644~1650年)迁入信宜贵子四甲(当时属西宁县),子孙分居旺沙林渥、下湾、旺塘等地。
3、明朝中期余亨公迁往江西省高藤坪,庆钧公迁往江西省永丰县木石,生下五子。庆钧公的第三子远升生下六子,长子穆聪仍居住江西老家;远升公夫妇携五子迁往广东南雄珠玑巷;此后次子穆贵迁入肇庆;三子穆松迁往罗定藤朴坑;四子穆韶迁往云浮县;五子穆林迁往信宜贵子朱砂;六子穆龙迁往信宜钱排范家寨,顺治一年再度迁往信宜洪冠定居。穆龙八代裔孙余忠佑在孙统二年被信宜知府授赐“醇静可风”的文明牌匾和一副对联,上联是:醇厚养和平福泽,下联是:静心谋远大规模,荣存至今。
陈姓:黄帝之后,系出舜帝。舜生于姚圩,以姚为姓。尧把2个女儿嫁给舜,居于妫,后因姓妫。虞思袭封于虞,因以虞为姓。周武王封满于陈,遂以陈为姓。这是陈氏得姓之始。满谥胡,其后有以胡为姓。11世至宣公,陈完奔齐,食采于田,改姓田。陈完11世孙田太公和代齐国,号曰“田齐”。后田轸为楚相,封颖川侯,徙颍川,复姓陈。据此,菲律宾的姚、虞、陈、胡、田5姓组成“妫五姓联宗会”。陈胡公裔孙陈大夫辕涛涂之后,以“辕”为氏,释文作袁或爰;齐王建于孙,济北王田安公,称为王家,其子孙以王为氏,称北海陈留王氏。王莽以姚、妫、陈、田、王为宗亲。故墨西哥至孝笃亲公所认为:姚、妫、陈、胡、袁、田、王七姓均有同宗关系。陈恒子的孙名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吴将孙武是其裔,系称乐安孙氏;齐宣王少子名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古地,因以为姓。新加坡保赤宫陈氏祠所办月报,刊有姚、虞、陈、胡、袁、田、孙、陆八姓同宗。
河南颍川,陈氏世居其间,成为望族。陈实于东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封颍川郡侯,与子元方、季方俱以德义名于世,时称“陈三君”,故郡号颍川。自是以后,颍川陈氏向全国发展,并分布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现在,信宜陈姓有9.8万人,约占全县人口9%,均是陈实(太丘)的子孙,于明末清初先后迁入信宜,主要的有14支:
1、陈有祯、陈有国(陈实38世孙)的后代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先后从南海县迁入信宜。陈有祯长子陈雷喜的裔孙陈广升经罗定迁到怀乡镇杨梅寨,次子陈雷鸣迁居白石镇细寨,三子陈雷盛迁居白石镇扶龙、大寨;陈有国的曾孙陈龙保迁到白石镇白米寨。陈雷喜、陈雷鸣、陈雷盛和陈龙保的子孙有1万多人,分居白石、大成、怀乡、朱砂、洪冠翻南等地。
2、陈知,又名陈知恩,字芝缅,号少让(陈实64世孙),他的先祖从河南迁江西江州,由江州迁居福建,后从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迁居化州,由化州经茂名迁入信宜新圩,再从新圩迁至东江旺礼堂,再后陈知迁至六问堡塘村,他的儿子旋迁居大村旺礼堂(即今高坡镇旺礼塘村)。他的子孙现传至18世,分住高坡镇的旺礼堂、凤村坡、六琶塘肚、塘尾、石垌、福隆、高坡以及北界平山坡等地,以及外迁斗门、海南省和侨居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另有2支分别迁居广西北流、岑溪、容县。
3、化州卢直系的陈奇威(陈实53世孙)经化州宝圩、高州石板迁至池洞镇;陈朝荣、陈鼎台(陈实56世孙)迁至怀乡镇怀乡街和东镇大木垌。
4、陈学,字法斋(陈实55世孙),明万历后期(1611~1619年)从翁源昆山窝迁到朱砂镇里五,子孙今住朱砂镇里五、怀乡镇、安莪镇石印等地。
5、陈金翰(陈实55世孙)于万历后期从乳源县迁至合水镇禾家寨(陈屋寨),子孙分居合水镇。另有迁高州市古丁、马贵等地。
6、陈伯仲(陈实57世孙)于清康熙初年(1662~1671年)从翁源初迁朱砂镇望楼,继迁旺沙定居,子孙分居旺沙、朱砂、安莪等乡镇;另有迁去始兴、岑溪和南洋的。
7、陈子俊(陈实58世孙)于清康熙初年从翁源迁至朱砂旺京坑,子孙分居旺京坑、牛蕴、茅坪、羊肚垌、马路头等地。
8、陈万昌(陈实55世孙)于明万历年间,从乳源迁至新堡高寨,子孙分住新堡、合水各地。
9、陈佛贤(陈实59世孙)经南雄、罗定,于明天启年间迁到思贺镇朋候,子孙分住思贺镇、合水镇各地。
10、陈益孚(陈实67世孙)带子陈开深偕弟益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平远县迁到怀乡镇含沙,子孙分居怀乡、东镇;益溥后人居贵子镇秋风根。
11、陈仲祀(陈实62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避战乱从化州杨梅迁到水口镇陈村,子孙分布于水口、北界、东镇、池洞、文垌、镇隆、丁堡等地。
12、陈郁秀(陈实70世孙)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随母迁居东镇石梯,子孙分居东镇、镇隆各地。
13、陈思贤(陈实74世孙)于清初(约1660年前后)带儿子陈章信、陈章文迁到怀乡镇老屋寨,已传12世;思贤侄孙陈熙宗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到怀乡镇中堂棉花地,子孙住平梅村的山田、瓜寮和怀新村等地。思贤异母弟陈京泰的后人现分居旺沙的罗林、安莪的石塘、怀乡观古坪和茶山镇。
14、陈四七公(陈实55世孙)经罗定迁到平塘镇的北永。
此外,陈实尚有一些支系散处平塘、钱排、洪冠、茶山、径口、金垌和各乡镇。
巫姓:平阳郡。《姓氏考略》说:“黄帝臣巫彭,善医术,是为巫氏之始。”巫氏发祥于山西平阳郡夏县,遂以平阳为郡。东晋末,巫暹避乱至兖州,转徙福建的剑津(今南平县东建溪),为巫氏南迁始祖。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年),巫昭郎率子罗俊(582~664年)迁宁化黄连峒,其后人又迁上杭、永定、莆田等县。巫罗俊27世孙巫守仁由永定县溪口迁广东廉江县石角区高垌村。巫罗俊36世孙巫源乡(巫福善子)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万历元年年间(1498~1573年)由廉江石岭圩瓦窑角再迁化州庙山背,其长子肖成之子巫福继迁信宜县铜鼓河口西村,是入信始祖。子孙分居丁堡镇塘岭、白石镇官山、镇隆镇八坊以及金垌、黑水河、旧汉坡等地。
余姓:夏邳郡。《风俗通》:春秋时,由余仕秦为大夫,子孙以余为姓。世居夏邳。迁进信宜的余姓有3支:
1、余法辛,原居住福建,负其父余明的骨灰迁居广东翁源县蕉根下城围脚。8世余龙,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翁源迁罗定罗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偕弟余凤再迁西宁县石根堡(今信宜县朱砂镇)莲塘大坡定居。余龙之孙余达三生5个儿子(故号五桂堂),子孙分居朱砂的莲塘、双砥、莘田、扶竹径、白土;怀乡的德胜、金盈;旺沙的罗林,安莪的六宵等地。
2、五代期间(907~960年),余避乱,由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迁到广东始兴,后迁翁源,传至余斌,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翁源迁居七姑滩。传至余师忠,于清顺治初年(1644~1650年)迁入信宜贵子四甲(当时属西宁县),子孙分居旺沙林渥、下湾、旺塘等地。
3、明朝中期余亨公迁往江西省高藤坪,庆钧公迁往江西省永丰县木石,生下五子。庆钧公的第三子远升生下六子,长子穆聪仍居住江西老家;远升公夫妇携五子迁往广东南雄珠玑巷;此后次子穆贵迁入肇庆;三子穆松迁往罗定藤朴坑;四子穆韶迁往云浮县;五子穆林迁往信宜贵子朱砂;六子穆龙迁往信宜钱排范家寨,顺治一年再度迁往信宜洪冠定居。穆龙八代裔孙余忠佑在孙统二年被信宜知府授赐“醇静可风”的文明牌匾和一副对联,上联是:醇厚养和平福泽,下联是:静心谋远大规模,荣存至今。
陈姓:黄帝之后,系出舜帝。舜生于姚圩,以姚为姓。尧把2个女儿嫁给舜,居于妫,后因姓妫。虞思袭封于虞,因以虞为姓。周武王封满于陈,遂以陈为姓。这是陈氏得姓之始。满谥胡,其后有以胡为姓。11世至宣公,陈完奔齐,食采于田,改姓田。陈完11世孙田太公和代齐国,号曰“田齐”。后田轸为楚相,封颖川侯,徙颍川,复姓陈。据此,菲律宾的姚、虞、陈、胡、田5姓组成“妫五姓联宗会”。陈胡公裔孙陈大夫辕涛涂之后,以“辕”为氏,释文作袁或爰;齐王建于孙,济北王田安公,称为王家,其子孙以王为氏,称北海陈留王氏。王莽以姚、妫、陈、田、王为宗亲。故墨西哥至孝笃亲公所认为:姚、妫、陈、胡、袁、田、王七姓均有同宗关系。陈恒子的孙名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吴将孙武是其裔,系称乐安孙氏;齐宣王少子名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古地,因以为姓。新加坡保赤宫陈氏祠所办月报,刊有姚、虞、陈、胡、袁、田、孙、陆八姓同宗。
河南颍川,陈氏世居其间,成为望族。陈实于东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封颍川郡侯,与子元方、季方俱以德义名于世,时称“陈三君”,故郡号颍川。自是以后,颍川陈氏向全国发展,并分布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现在,信宜陈姓有9.8万人,约占全县人口9%,均是陈实(太丘)的子孙,于明末清初先后迁入信宜,主要的有14支:
1、陈有祯、陈有国(陈实38世孙)的后代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先后从南海县迁入信宜。陈有祯长子陈雷喜的裔孙陈广升经罗定迁到怀乡镇杨梅寨,次子陈雷鸣迁居白石镇细寨,三子陈雷盛迁居白石镇扶龙、大寨;陈有国的曾孙陈龙保迁到白石镇白米寨。陈雷喜、陈雷鸣、陈雷盛和陈龙保的子孙有1万多人,分居白石、大成、怀乡、朱砂、洪冠翻南等地。
2、陈知,又名陈知恩,字芝缅,号少让(陈实64世孙),他的先祖从河南迁江西江州,由江州迁居福建,后从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迁居化州,由化州经茂名迁入信宜新圩,再从新圩迁至东江旺礼堂,再后陈知迁至六问堡塘村,他的儿子旋迁居大村旺礼堂(即今高坡镇旺礼塘村)。他的子孙现传至18世,分住高坡镇的旺礼堂、凤村坡、六琶塘肚、塘尾、石垌、福隆、高坡以及北界平山坡等地,以及外迁斗门、海南省和侨居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另有2支分别迁居广西北流、岑溪、容县。
3、化州卢直系的陈奇威(陈实53世孙)经化州宝圩、高州石板迁至池洞镇;陈朝荣、陈鼎台(陈实56世孙)迁至怀乡镇怀乡街和东镇大木垌。
4、陈学,字法斋(陈实55世孙),明万历后期(1611~1619年)从翁源昆山窝迁到朱砂镇里五,子孙今住朱砂镇里五、怀乡镇、安莪镇石印等地。
5、陈金翰(陈实55世孙)于万历后期从乳源县迁至合水镇禾家寨(陈屋寨),子孙分居合水镇。另有迁高州市古丁、马贵等地。
6、陈伯仲(陈实57世孙)于清康熙初年(1662~1671年)从翁源初迁朱砂镇望楼,继迁旺沙定居,子孙分居旺沙、朱砂、安莪等乡镇;另有迁去始兴、岑溪和南洋的。
7、陈子俊(陈实58世孙)于清康熙初年从翁源迁至朱砂旺京坑,子孙分居旺京坑、牛蕴、茅坪、羊肚垌、马路头等地。
8、陈万昌(陈实55世孙)于明万历年间,从乳源迁至新堡高寨,子孙分住新堡、合水各地。
9、陈佛贤(陈实59世孙)经南雄、罗定,于明天启年间迁到思贺镇朋候,子孙分住思贺镇、合水镇各地。
10、陈益孚(陈实67世孙)带子陈开深偕弟益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平远县迁到怀乡镇含沙,子孙分居怀乡、东镇;益溥后人居贵子镇秋风根。
11、陈仲祀(陈实62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避战乱从化州杨梅迁到水口镇陈村,子孙分布于水口、北界、东镇、池洞、文垌、镇隆、丁堡等地。
12、陈郁秀(陈实70世孙)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随母迁居东镇石梯,子孙分居东镇、镇隆各地。
13、陈思贤(陈实74世孙)于清初(约1660年前后)带儿子陈章信、陈章文迁到怀乡镇老屋寨,已传12世;思贤侄孙陈熙宗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到怀乡镇中堂棉花地,子孙住平梅村的山田、瓜寮和怀新村等地。思贤异母弟陈京泰的后人现分居旺沙的罗林、安莪的石塘、怀乡观古坪和茶山镇。
14、陈四七公(陈实55世孙)经罗定迁到平塘镇的北永。
此外,陈实尚有一些支系散处平塘、钱排、洪冠、茶山、径口、金垌和各乡镇。
巫姓:平阳郡。《姓氏考略》说:“黄帝臣巫彭,善医术,是为巫氏之始。”巫氏发祥于山西平阳郡夏县,遂以平阳为郡。东晋末,巫暹避乱至兖州,转徙福建的剑津(今南平县东建溪),为巫氏南迁始祖。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年),巫昭郎率子罗俊(582~664年)迁宁化黄连峒,其后人又迁上杭、永定、莆田等县。巫罗俊27世孙巫守仁由永定县溪口迁广东廉江县石角区高垌村。巫罗俊36世孙巫源乡(巫福善子)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万历元年年间(1498~1573年)由廉江石岭圩瓦窑角再迁化州庙山背,其长子肖成之子巫福继迁信宜县铜鼓河口西村,是入信始祖。子孙分居丁堡镇塘岭、白石镇官山、镇隆镇八坊以及金垌、黑水河、旧汉坡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