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骨现世 彰显古刹地位尊崇
据《大明一统志·邓州寺观》载:“福胜寺在邓州治南,宋天圣间建。本朝洪武中重建,东北隅有塔,十三层,高百余丈,中一井,呼为海眼,因其泛溢为塔以镇之。”福胜寺始建于西汉,元末毁于战乱,明初洪武年间,僧人子颜发愿重修,建筑有天王殿、五佛殿、大雄宝殿等。福胜寺原来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院内花木扶疏,竹林繁茂,幽静清雅如洞府,梵乐悠扬通禅境,是邓州古时八处胜景之一——竹洞禅关。后来,寺院及附属建筑俱遭毁坏,现仅存福胜寺塔孤然兀立。福胜寺塔1963年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1988年5月,河南省文物局古建保护研究所对福胜寺塔进行修葺时,意外发现塔基有地宫,一批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为世人知晓。现存的福胜寺塔为七级仿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3米。梵塔造型简洁优美,比例刚柔适度,法相庄严古朴,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束;第一级塔身最高,以上每级渐次递减,带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塔身周围1300多块青砖佛龛上,满布着造型奇特、刻工精美的天王、菩萨等佛法神像,气势威严令人称奇。更引起轰动的是,梵塔地宫内的金棺银椁内盛放有佛祖顶骨、佛牙和舍利等圣物,实属罕见,堪称极品。
1987年2月,陕西法门寺地宫玉棺里发现佛祖指骨舍利,当地众信恭迎礼敬佛骨的法会盛况空前。佛顶骨、佛牙理应比佛指骨尊崇高贵,以此论断,福胜寺当时的规格和地位完全可以和法门寺相媲美。
如今,在陕西法门寺原址上,可以容纳20万人的朝圣广场正以恢弘的气势,迎接八方善信众生的瞻礼朝拜。邓州梵塔地宫出土这批文物,自问世以来就远走他乡,至今仍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院。将来,新规划的邓州市“四馆(包括博物馆)一中心”建成之时,更多从邓州出土的文物回归故里,应该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