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朱明王朝,对金、元时期的世勋芑族,当然会更加岐视和严厉打击。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处于“去元未远”的明初时期,黄村刘氏族人只有四散奔逃,故有“宗分三支”之事载于家谱。另据于留刘氏(吾族自五世祖,因战乱宗分三支:曰于留、曰邢姚、曰边下)家传,因清代仕途重出身家世,体仁阁大学士、清官“刘罗锅”刘墉(一说刘统勋。窃以为更有道理,民间刘墉声名比其父更著,疑易讹传。因刘统勋于乾隆时期开始撰修族谱,名叫《东武刘氏族谱》;且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曾来于留寻根问祖,俗云寻“靴子厚”。当时于留刘氏长者指之曰:“吾于留刘氏虽世称望族 ,然显官闻人皆在元,公莫如西访杨河刘氏问之,其有祖乃明朝之阁老,靴子新而且厚也。”刘遂往杨河。后大清征用民工治海河(或运河、黄河),于留店有数人不堪忍受劳役之苦,遂往投刘府。刘墉闻于留刘氏到,自然免不了一番厚待。又令府中取出一对金丝灯笼,上书其堂号曰“清爱堂”三字。曰:“持之可保平安归也。”民工回,藏灯笼于于留刘氏祠堂,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在。后“文革”开始,二灯笼不知所归。考此事于族谱,于留刘氏三世祖刘用因仕元而居密州多年,信公长子刘润等刘氏族裔其时亦徙居密州而失考。刘墉又密州人也。刘墉来于留寻根问祖似有一定道理。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知道,刘墉的家乡在诸城(今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在清代以前,诸城刘氏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普通刘氏宗族,这个家族当时基本上没有产生过什么比较优秀的人物,因而在中国正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足迹。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家族太普通、太微小了,以至于到清朝时期,刘墉族人连他们的远祖来源于哪里,都已记不起来了。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记载,我们只大略地知道,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第2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在“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的情况下,黄村刘氏这样的望族,应该是极易引起这位寻根心切的宰相注目的。尤其是黄村又距离刘墉家乡不远,更兼刘墉有姑母家是昌乐尧沟北郭村(在黄村西约十公里),故刘墉(刘统勋)来此寻根问祖就成为可能。应该注意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