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青岛校区的地位
不熟悉山大校史的可能不太了解“青岛”二字,在山大校史情结中的分量。从1929年到1958年,山大在青岛有长达30年的办学历史,山大历史上的两次高峰,都是在青岛创造的。山大自1958年搬迁济南以来,回迁青岛的尝试就不下四次,可以说文革之后的历任校长都有参与其中,而直到2009年山大确定建设青岛校区成为最终结果,才算尘埃落定。
青岛校区规划用地接近4000亩(校园用地3000亩,教工住宅用地720亩,再加上附属中小学等用地),校园建筑面积137万平米。大家要搞懂这是什么体量,济南六个校区加起来共计3700亩而已。青岛校区规划人数25000人,实际上看建筑面积,3万以上也是毫无问题的。青岛校区新建的博物馆,是绝对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体量之首,青岛校区图书馆体量也是目前高校前几。体育馆现在还有一些波折,但是建设目标也是承办地区性重大赛事的水准。
如此规划,如此野心,青岛校区仅单单是一个分校或者一个校区吗?
这其实是作为未来山大主校区而打造的啊!,
2,青岛校区的招生和学院搬迁
异地办学在国内不是啥新鲜玩意了,但是你见过几个与本部同一招生代码的异地校区先例?
山大青岛校区的招生名额是占用本部名额,学院和专业是搬迁自本部,有些事情就不用再讲,这就是山大的前沿阵地,并不是扩招圈地的“惯用套路”。这是实实在在的山大嫡系校园。与威海校区完全不一样。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最近出现的综合评价招生没招满的情况。
我就纳闷,这事也值得大惊小怪,天塌下来的样子?
首先山大是第一年试行综合评价招生(注意不是传统的自主招生),而且今年时间紧迫上马时间非常仓促,100个招生名额又全部是青岛校区专业(应该是减少普招风险的故意设计),宣传和组织上没有做好,没有招满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没有招满并不是招不到学生,而是宁缺毋滥选择性的结果。
同样道理,今年普招调剂设置上也对青岛校区进行了保护:设置了青岛校区→济南校区单向可调剂。
就是报考青岛校区未被录取可调剂济南,而报考济南未被录取不可调剂青岛。
这种设置的意义有两点:1,充分保证学生志愿意愿。青岛校区首批招生,对于不希望调剂到青岛的考生不进行强制调剂。而又保证了填报山大志愿的考生最次可以到济南专业就读。
2,保护青岛校区及山大整体最低录取分数线。青岛校区专业宁缺勿滥,不接受调剂。又防止出现因为担忧调剂到青岛专业,而出现报考山大恐惧心理,影响山大录取分数线。
三,青岛校区的前景
有句话可以放这里,山大大部分老师对青岛校区的了解程度不如本吧吧友。任何说今后青岛校区今后不再搬迁学院的说法,都是胡扯。增量自然会有,但是你得增多大量才能满足2万5千的学生规模?又要增多少学科?
这与青岛校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完全相悖的:
(1)青岛校区建设不扩大山大总体招生规模。(这是教育部定的)
(2)青岛校区建设不与本部专业重叠。(也就是张校长口中的“错位”发展)
山大所有的官方说法,都只是首批搬迁7所学院,而没说只搬迁7所学院,一丁点这个意思都没有。有首批就会有二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青岛市的愿景,只是愿景,山大是部属高校,不是南方科大,青岛市市委书记也没有兼职山大书记。
不熟悉山大校史的可能不太了解“青岛”二字,在山大校史情结中的分量。从1929年到1958年,山大在青岛有长达30年的办学历史,山大历史上的两次高峰,都是在青岛创造的。山大自1958年搬迁济南以来,回迁青岛的尝试就不下四次,可以说文革之后的历任校长都有参与其中,而直到2009年山大确定建设青岛校区成为最终结果,才算尘埃落定。
青岛校区规划用地接近4000亩(校园用地3000亩,教工住宅用地720亩,再加上附属中小学等用地),校园建筑面积137万平米。大家要搞懂这是什么体量,济南六个校区加起来共计3700亩而已。青岛校区规划人数25000人,实际上看建筑面积,3万以上也是毫无问题的。青岛校区新建的博物馆,是绝对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体量之首,青岛校区图书馆体量也是目前高校前几。体育馆现在还有一些波折,但是建设目标也是承办地区性重大赛事的水准。
如此规划,如此野心,青岛校区仅单单是一个分校或者一个校区吗?
这其实是作为未来山大主校区而打造的啊!,
2,青岛校区的招生和学院搬迁
异地办学在国内不是啥新鲜玩意了,但是你见过几个与本部同一招生代码的异地校区先例?
山大青岛校区的招生名额是占用本部名额,学院和专业是搬迁自本部,有些事情就不用再讲,这就是山大的前沿阵地,并不是扩招圈地的“惯用套路”。这是实实在在的山大嫡系校园。与威海校区完全不一样。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最近出现的综合评价招生没招满的情况。
我就纳闷,这事也值得大惊小怪,天塌下来的样子?
首先山大是第一年试行综合评价招生(注意不是传统的自主招生),而且今年时间紧迫上马时间非常仓促,100个招生名额又全部是青岛校区专业(应该是减少普招风险的故意设计),宣传和组织上没有做好,没有招满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没有招满并不是招不到学生,而是宁缺毋滥选择性的结果。
同样道理,今年普招调剂设置上也对青岛校区进行了保护:设置了青岛校区→济南校区单向可调剂。
就是报考青岛校区未被录取可调剂济南,而报考济南未被录取不可调剂青岛。
这种设置的意义有两点:1,充分保证学生志愿意愿。青岛校区首批招生,对于不希望调剂到青岛的考生不进行强制调剂。而又保证了填报山大志愿的考生最次可以到济南专业就读。
2,保护青岛校区及山大整体最低录取分数线。青岛校区专业宁缺勿滥,不接受调剂。又防止出现因为担忧调剂到青岛专业,而出现报考山大恐惧心理,影响山大录取分数线。
三,青岛校区的前景
有句话可以放这里,山大大部分老师对青岛校区的了解程度不如本吧吧友。任何说今后青岛校区今后不再搬迁学院的说法,都是胡扯。增量自然会有,但是你得增多大量才能满足2万5千的学生规模?又要增多少学科?
这与青岛校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完全相悖的:
(1)青岛校区建设不扩大山大总体招生规模。(这是教育部定的)
(2)青岛校区建设不与本部专业重叠。(也就是张校长口中的“错位”发展)
山大所有的官方说法,都只是首批搬迁7所学院,而没说只搬迁7所学院,一丁点这个意思都没有。有首批就会有二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青岛市的愿景,只是愿景,山大是部属高校,不是南方科大,青岛市市委书记也没有兼职山大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