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底子俗称“撂荒棒槌”,是指园参在收获或移栽过程中遗漏在参园中的人参,在多年撂荒的老参地里又自然生长了若干年,后被发现采收做货,也称之为“池底参”或 “池底子”。遗留在参地里的老园参,参地被撂荒一二十年以后,次生林、二茬林树木和伴生植物已经长起来,变成了荒芜的野生环境,这样的环境和野山参的生长 环境极其相似,老园参在这样的野生环境中再自然生长几十年,实质上已经是半野生人参,所以常常有人将发现的“池底子”误认为就是野山参。

“池底参”经过 后期的野生环境生长与演化,其性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特征虽然不同于典型的野山参,但已明显地不同于普通园参,与一般的趴货也不同,其形态自然而独特,而且内在质量比园参好。

“池底参”先期生长在环境优适的参园中,养尊处优,抗病能力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后期生长在废弃撂荒的老参地中,营养供应不足,光照条件差,土壤中的病毒病菌与灾害又多,所以“池底参”多是全身病态,其貌不扬;多有疤痕、红锈、烂根、烧须等。

池底参鉴别特征如下:
1、芦:芦头粗状而长;芦碗较大而且疏散,芦头向上渐细;多为竹节芦、可见回脖芦,线芦极少,无圆芦。
2、艼:艼少、上翘或旁伸,称之为“兔耳朵”,多为毛毛艼、掐脖艼、护脖艼,无枣核艼。
3、体:体形较大、肥肿、不美观;多为笨体或顺体;横灵体和疙瘩体极少;多为两条腿,由主根下齐出,长短粗细不匀,分腿不灵活,有拧腿或拼腿现象;常生有上跷或旁伸的大腿,多有伤残和腐烂的部分,整个外形往往呈现枝楞八叉的样子。
4、纹:外皮粗糙、皮质松泡、黄褐色、无光泽、皮老多皱者颇多;横纹浮浅、较粗、肩纹极不均匀,不连贯,全身“一纹到底”。
5、须:须少、较长且硬;锈黄色,烧须者较多;珍珠点大较为明显。

好的够老的老池底子也是非常霸道的,虽然大部分老池底子长的丑!但它的药效和价格一直和野山参标榜!

“池底参”经过 后期的野生环境生长与演化,其性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特征虽然不同于典型的野山参,但已明显地不同于普通园参,与一般的趴货也不同,其形态自然而独特,而且内在质量比园参好。

“池底参”先期生长在环境优适的参园中,养尊处优,抗病能力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后期生长在废弃撂荒的老参地中,营养供应不足,光照条件差,土壤中的病毒病菌与灾害又多,所以“池底参”多是全身病态,其貌不扬;多有疤痕、红锈、烂根、烧须等。

池底参鉴别特征如下:
1、芦:芦头粗状而长;芦碗较大而且疏散,芦头向上渐细;多为竹节芦、可见回脖芦,线芦极少,无圆芦。
2、艼:艼少、上翘或旁伸,称之为“兔耳朵”,多为毛毛艼、掐脖艼、护脖艼,无枣核艼。
3、体:体形较大、肥肿、不美观;多为笨体或顺体;横灵体和疙瘩体极少;多为两条腿,由主根下齐出,长短粗细不匀,分腿不灵活,有拧腿或拼腿现象;常生有上跷或旁伸的大腿,多有伤残和腐烂的部分,整个外形往往呈现枝楞八叉的样子。
4、纹:外皮粗糙、皮质松泡、黄褐色、无光泽、皮老多皱者颇多;横纹浮浅、较粗、肩纹极不均匀,不连贯,全身“一纹到底”。
5、须:须少、较长且硬;锈黄色,烧须者较多;珍珠点大较为明显。

好的够老的老池底子也是非常霸道的,虽然大部分老池底子长的丑!但它的药效和价格一直和野山参标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