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远了,回到话题。学生要求的是毕业,老师要求的是研究!学生要求的是工作技能和毕业文凭,老师要求的是深入研究和系统训练。这个本质上一致的东西,却在执行中往往被看成是冲突的选择。我总希望有那么一天:
一、规矩和制度改了:学生选择了读研,就深入的研究,然后研究好了,毕业和工作都不是问题。
但凡不深入做研究的,选择了课题没有做完的,毕业和工作都不会很好;研究课题很难的,成绩也不错的,3年4年毕业时候可以由硕士直接授博士文凭;做不下去的可以肄业,也可以改而从事工程工作,做得好的,可以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之类。
二、压力和习惯改了:我们不再是笼统的追求一个工作、追求一个毕业、追求一个论文的发表,而是追求事情的本身——我做学生,就好好把学生阶段的事情做好。
我做项目,就把项目完成,对事情复杂,而不是“一切都是一个过程,而我有我对终极目标”,“一切都是一个指标,我拿到指标就万事皆了”。
三、氛围和评价改变:我们评价优秀学生或者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不仅看他的结果,也看这个事情,以及这个事情放在一个更长远的过程中,其影响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如国际交流的成果不仅是学术论文,还要看是否真的促进了交流;学生是否优秀,不仅看是否有很多指标,还要看对导师的课题是否正面?
当我在给每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每一次苦口婆心的劝——对事情负责,而不是这个事情“对我没有用”了就结束,谁知道“有用还是没用”呢?我总怀着理想和向往——总有一天,我们的氛围会改变。
我们可以有安全感的、踏实的做内心追求的东西,简单的一个词就是“安居乐业”。
当我们的小康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心态!当我们读到研究生的时候,某一天能不能毕业,研究生够不够研究,也会以学生自己内心的秤来度量。
当毕业是主流的读研动机的时候,虽然老师会无奈,还是多满足学生的求学动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