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车架吧 关注:816贴子:3,576
  • 17回复贴,共1

漫说公路车轮组编法和辐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几天在QQ群里说起来公路车轮组编法的话题,所以由此想写一个这样的文章,总结式的大概说一下常规的、实用的、参照竞速为目的的轮组的编法和辐条,但是还是得有些要先提示作为探讨的前提,不确定好前提条件的探讨,就是纯属无意义撕比。
1、这个帖子里所做的公路车探讨,都是基于130mm后开档的,有个别情况会特殊提出。
2、碳纤维一体轮,碳辐条的,铝辐条的不做过多对比,并非那类轮组不好,在用途以大组公路竞速为目的的轮组为前提,那类在我眼里没对比必要和意义。
3、还有很多我没见过的特殊轮组和编法,实事求是的说,我不如领骑制轮这样的业内先行者见识那么广泛,那么教科书级的了解公路轮组发展的进程,所以我的一些分析难免有不够全面的,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但拒绝一知半解者自以为是的无脑喷,那一类回复会用3个滑稽表情对待。


1楼2016-05-19 06:59回复
    一、前轮编法和辐条
    由于公路碟刹的出现,或者说多见,所以前轮编法也需要多说一点。
    1、放射编法类:(很多人说是直拉编法),区分辐条的直头和弯头,还是说放射编法标准一点,因为弯头辐条也可以那样“直拉”。公路车前轮组,因为没有驱动的作用,所以编法区别相对简单和固定,并且都以轻量够用为原则去综合考虑、设计。所以一般来说,在30mm以上的框高,参照成品轮组的设定,一般16孔就够用了。特殊体重的那就20孔好了。辐条sapim cx-ray,协达1420近似规格的都可以的,体重特殊的那就用1432类似的大扁条加强好了。
    2、交叉编法类:
    (1)夹器公路车前轮交叉编法很少,不管1X还是2X交叉,不能说绝对没意义,但至少来说,没有那个绝对必要,这个可以保留观点,各自看喜好。
    (2)碟刹公路的轮组,因为碟刹刹车方式依靠扭力去实现的,而放射编法的辐条,花鼓,轮圈三者之间的交角,在制动的时候是90度垂直角,辐条会产生非常大的剪力。因为这个是碟刹轮交叉编法是常识,但本人却特地去试验在碟刹公路车上用24孔放射编法的前轮,刹车瞬间的向前惯性,即便制动时25km/h的速度,也会有明显类似汽车急刹车的效果,人向前冲然后又向后耸,亲身体验了碟刹车对交叉编法的绝对必要性。所以碟刹公路车轮组,一般建议是两侧辐条均2X交叉,但起码要有一侧辐条要使用交叉编法,才能符合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3楼2016-05-19 07:47
    回复
      2025-08-22 04:11: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后轮编法和辐条
      后轮编法就非常的复杂,有很多种编法考虑和搭配,各有各自的优点和缺憾。当然,分析后,观点还是应该都是基于综合使用考虑才相对公证。
      1、ISOPLUSE编法(驱动侧放射+非驱动侧2X交叉):这种编法的一些内容,是受教于领骑制轮。这种编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平衡提升后轮非驱动侧的辐条拉力,虽然编轮时的效果,是达到了想法的。但是却是一个不全面不合理的设想,在前轮碟刹编法的分析中有提及的理论,圈、辐条、花鼓的90度垂直角度,飞轮的扭力驱动(虽然没有刹车时体验到的明显副作用),但是辐条过大的剪力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是理论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早期的mavic elite,zipp都使用过这种编法,mavic也因此被扣了个断条王的帽子。所以后来zipp干脆放弃了这种编法,而mavic在花鼓上做了改动,使驱动侧辐条两根分组在一起,使辐条跟圈、花鼓法兰产生了一定的倾角,去降低剪力的存在。也略减少了断条机率的发生,但是仍然偏高。归根结底,这种编法在理论和应用中,都是一个不合理的促进你在,即便有些人说自己感受很好啊,但是严谨科学,优劣性并非个体感受去证明的。而这个编法的优劣,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证明,理论足够严谨证明的时候,就不要等实践了才后悔。


      4楼2016-05-19 08:14
      回复
        2、驱动侧交叉,非驱动侧放射编法(两侧辐条数对等,非2:1类的)
        ===========================
        这种编法有一阵子很常见,尤其是廉价的低质量国产碳刀轮组,很多都用这种编法。很早我也写过帖子说这种编法非常垃圾,因为11速时代,花鼓几何的限定,非驱动侧辐条拉力越来越低,而这样的编法,会使非驱动侧辐条拉力更低,放大自身的缺点,严重影响轮组刚性的稳定性,侧向刚性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编法对于低价低质量的国产碳刀来说,可以有一定的轻量优势,以此为噱头吸引买家,当然用作骑游轮组没问题,如果要性能,这样的轮组就是个样子货,但是休闲的轮组,有几个会买这样的碳刀轮呢?所以,此类编法,我一般无脑黑之。


        5楼2016-05-19 10:00
        收起回复
          3、双侧交叉编法
          =============
          其实这是最常规的编法,不管辐条是直头还是弯头,在非特殊设计的偏心轮圈和2:1类辐条数前提件下,双侧交叉编法的轮组性能相对稳定可靠。如果是同样的花鼓几何数据,交叉编法的非驱动侧辐条拉力会比放射编法高一点,轮组刚性和稳定性都可以相对好一些,再或者对驱动侧轮组辐条加粗,还可以再略提高一点非驱动侧辐条拉力,从而平衡轮组性能。
          再如果是135mm后开档的公路车,双交叉编法可以带来更好的轮组刚性稳定性,侧向刚性也够好。


          6楼2016-05-19 22:49
          收起回复
            催更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5-23 16:57
            回复
              4、G3及各种2:1类编法
              ==================
              Campagnolo 的系列轮组,都是后轮G3编法,而CP家同胞兄弟Fulcrum的轮组后轮,多以3根辐条为一组的2:1编法为主,G3其实本质上就属于2:1类的编法。而还有一些2:1编法的后轮,辐条孔是均匀分布的。不管怎样,都是以左右两侧辐条数为准。
              2:1类编法,在公路车11速飞轮时代,很好的解决了左侧(非驱动侧)辐条拉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对轮组刚性的稳定提升很大。但是也有其相应的副作用,因为左侧辐条数少右侧辐条数多,所以整体轮组两侧受力点分配不均匀,左侧辐条数减少,轮组侧向刚性略有降低,对轮圈的刚性要求也很高。而G3轮组更是存在整个轮圈辐条孔分布严重不均,受力分布不均,算是副作用之一。
              2:1类编法,一般都是驱动侧交叉编法,非驱动侧放射编法。但近来也有的花鼓轮组工厂设计非驱动侧也进行交叉编法,这种编法的改动,可能是出于就想当然的认为交叉后可以进一步提高非驱动侧辐条拉力。是的,表main现象是拉力确实提高了,但是却忘记了辐条交叉后,2:1编法本身就侧向刚性降低的前提下,侧向刚性就更低了,结果就是过犹不及的做法。


              8楼2016-06-05 22:18
              回复
                5、星芒类(包括各种2个或者多个辐条分组排列的)
                这类编法有很好的观赏性,但是个人对其性能相当不看好,corima mcc,lightweight,mavic等会有星芒类轮组,早期shimano也有过,现在有没有不知道了。星芒类编法现在很多是碳纤维辐条一体轮,用很少的辐条数,重量优势很大,但是还是老规矩,辐条分组分布间隔非常大,所以受力点分布也更为不均,比G3还严重。尽管有人说碳纤维辐条弥补了刚性,圈加强也增强了轮组整体的刚性,但是达到这些目的之后,空气动力性能呢?所以,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是钢线辐条轮吧!


                9楼2016-06-06 21:27
                回复
                  2025-08-22 04:05: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后,说说弯头辐条和直头辐条
                  ========================
                  弯头辐条和直头辐条都有各自的优点。
                  对于直头辐条,如果花鼓尚可,轮圈辐条孔够好的前提下,直头辐条是更有优势的,直头辐条因为整个拉力方向上都是直线受力,力的传到更直接,驱动效率按照正常逻辑也更高。
                  弯头辐条,由于辐条头的打弯,所以很多弯头辐条在编制轮组过程中,交叉编法都是使用搭接交叉的方式,使搭接处的作用力,使辐条拉力的稳定保持更好,但是受力终究会因为弯折产生一些剪力,传导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损失,驱动效率相对略低。
                  弯头与直头辐条对应在花鼓上,也会有一些不一样。弯头辐条花鼓对轮圈辐条孔角度适应范围很大,可以自定义轮组的辐条交叉编法。而直头辐条花鼓就已经限定了编法。
                  另外直头辐条花鼓与弯头辐条花鼓的几何,直头花鼓的WR值有一点点的损失,弱于弯头花鼓,但这个也要看花鼓几何设计水平,非一概而论好坏区别的。


                  10楼2016-06-06 21:45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6-08 09:57
                    回复
                      好评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6-08 0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