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吧 关注:28,538贴子:556,753
  • 1回复贴,共1

关于普通话、客家话、闽南、川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普通话、客家话、闽南、川话……
2013年曾经接待过台湾的一个方言学者,一起探讨过方言问题,这位学者是客家人,他的主要目的是再度弘扬客家话,但也承认没办法。
有一点共识:凡使用汉字的都应该叫“地方话”,因为只是读音不同。读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不发达。普通话语音是正统语音。
造成读音不同的原因:
一是古代没有记录语音的设备,无法提供标准语音的录音;
二缺少辅助的“拼音符号”(当然拼音符号也要有参考标准);
三交通不发达,不能及时沟通比对读音变化;
四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一些掌握汉字的人把“识字”当作专利。
客家人原本是中原地区人,躲避战乱到南方后被当地人称为“客家”,所以客家话是中原古音没错,但是只对了一半。客家人南下后,脱离了与中原的密切联系,语音上无法跟进中原母音地区的变化。而且口耳相传过程中语音或多或少受到了当地(南方)语音的影响,因此客家话只能说曾经是“中原古音”,真正中原古音后来的变化,客家话没有参与跟进,导致客家话与中原话差别越来越大。
普通话标准语音是参照了“国际音标”的,从当时的一些言论看,其中就有一些海外客家人(笔者的汉语老师就是客家人,他的叔叔就曾经在香港做过一些努力)。参照国际音标和英语发音后发现一个巧合(这一点请你相信,绝对是巧合):汉语语音可以像英文一样用拉丁文拼写,元音、“辅音、音节、调值”这些概念能很好的描述汉语语音现象,这是比“注音符号”更科学的符号。将普通话的拼音去掉固定的声调,按照英语的腔调去读,就是英语!!! yingyuyuyinhehanyuyuyincunzailishideqiaohe
可是,古汉语的主要注音方法是“反切”呀。
据考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反切”是古汉语的“拼音法”,用两个汉字“拼”出第三个汉字的读音。
奇妙的事情是,利用元音作韵母、辅音作声母构成一个汉字的音节,这一现代社会的方法居然能够“转译”《说文解字》《尔雅音义》汉时期的汉字读音类推法——“反切”。下面举例说明(不标声调)。
反切,简单的理解就是反向切取,即取第一个汉字的前部分读音,取第二个字的后部分读音。古人用快速读两个字的方法来实现。用现代语音学的音节方法来说,即对应为第一个字取“声母”,第二个字取“韵母”,再组合起来。
如“惴,音‘章瑞’反”。zhui=zhang+rui的反向取音,即zhang取声母,rui取韵母,连起来就是zhui。
再如:䄟,此芮切。cui=ci+rui
寍,奴丁切。ning=nu+ding
狃,女久切。niu=nv+jiu
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两大语系的语音学巧合。这里不存在谁影响了谁的问题,就是巧合。有了这一个巧合,《汉语拼音方案》就很有说服力了,于是客家话、闽南话、(川话,其实就是声调没有读准的普通话!声母韵母都差别不大)就只好像普通话看齐。
大家都普通一点吧,不要搞特殊话。


IP属地:湖南1楼2016-05-10 16: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