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海岸观察通信部队”,顾名思义就是在海岸上利用器材装备执行观察、通信任务的海军部队。该类单位最小编制是“海岸观察通信站”,简称“观通站”。普通观通站对于海军舰艇部队尤其是小型舰艇(快艇、护卫艇、猎潜艇等)部队的作用就像雷达站对于航空兵部队的作用一样,担负对海观察警戒、作战引导等任务;另一方面,侦察雷达站利用装备的警戒雷达、电子对抗侦察、光电探测等侦察预警装备,对任务海区执行侦察、预警等任务。目前海军观通部队的业务由海司电子对抗雷达声纳部(四部)指导。
1950年4月,海军在山东半岛、长江口、汕头等地建立了首批瞭望站(观通站前身)。当时的瞭望站采用8倍、15倍望远镜等进行目力观察,执行对海观察警戒任务。目力观察受气象影响较大,且观察距离有限,不能满足对海观察警戒的要求。1951年6月8日,海军青岛基地组建了王家麦岛雷达站,装备购自香港的美制SO-8雷达,历时2个月零4天,于8月12日正式投入工作。至此,海军第一个雷达观通站建成,结束了单一目力观察的历史。
自首批瞭望哨站组建以来,海军观通部队的领导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革。
1950年10月,当时的瞭望站的领导管理体制为中心哨(营级),同年同月改为瞭望总站;11月海军下发通知,“嘹望哨”的番号统一改称为“海军海岸观察通信站”,并冠以地名,简称“观通站”。
1952年12月起,组建多个海军观察通信区(团级)、段(营级),对观通站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
1956年9月,撤销观通区、段,观通站归所在基地、水警区、巡防区直接的全面领导管理;
1964年2月起,组建多个观察通信大队(营级),只负责观通站的党政、专业训练和行政管理工作,其他工作仍由基地、水警区直接管理。
1987年3月,总参就1986年12月海军上报的《关于海军观通部队领导管理体制的调整方案》批复,同意将现行的观通部队的领导管理体制由“大队-站”两级调整为“团-营-站”三级,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技术处,下辖行政管理营和若干观通站以及雷达情报中心站(分站)、警通排、卫生队、汽车队、修理所、训练队。至1987年12月底,各观通团和独立营组建完毕,对所属观通站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工作。
1993年,撤消部分观通团,组建多个独立观通营;
1998年,再次对海军观通部队的编制体制进行了调整;
新世纪初,海军观通部队历史上最大的一类编制单位——观通旅在福建组建,目前这个旅所属的基层单位分布在浙闽粤三省;2003年10月,伴随着全军编制调制调整,观通部队的调整又趋于整合——整编组建了若干观通旅、团;2005年,观通部队的序列里有多了几支新军——海军预备役机动雷达观通营。

1950年4月,海军在山东半岛、长江口、汕头等地建立了首批瞭望站(观通站前身)。当时的瞭望站采用8倍、15倍望远镜等进行目力观察,执行对海观察警戒任务。目力观察受气象影响较大,且观察距离有限,不能满足对海观察警戒的要求。1951年6月8日,海军青岛基地组建了王家麦岛雷达站,装备购自香港的美制SO-8雷达,历时2个月零4天,于8月12日正式投入工作。至此,海军第一个雷达观通站建成,结束了单一目力观察的历史。
自首批瞭望哨站组建以来,海军观通部队的领导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革。
1950年10月,当时的瞭望站的领导管理体制为中心哨(营级),同年同月改为瞭望总站;11月海军下发通知,“嘹望哨”的番号统一改称为“海军海岸观察通信站”,并冠以地名,简称“观通站”。
1952年12月起,组建多个海军观察通信区(团级)、段(营级),对观通站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
1956年9月,撤销观通区、段,观通站归所在基地、水警区、巡防区直接的全面领导管理;
1964年2月起,组建多个观察通信大队(营级),只负责观通站的党政、专业训练和行政管理工作,其他工作仍由基地、水警区直接管理。
1987年3月,总参就1986年12月海军上报的《关于海军观通部队领导管理体制的调整方案》批复,同意将现行的观通部队的领导管理体制由“大队-站”两级调整为“团-营-站”三级,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技术处,下辖行政管理营和若干观通站以及雷达情报中心站(分站)、警通排、卫生队、汽车队、修理所、训练队。至1987年12月底,各观通团和独立营组建完毕,对所属观通站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工作。
1993年,撤消部分观通团,组建多个独立观通营;
1998年,再次对海军观通部队的编制体制进行了调整;
新世纪初,海军观通部队历史上最大的一类编制单位——观通旅在福建组建,目前这个旅所属的基层单位分布在浙闽粤三省;2003年10月,伴随着全军编制调制调整,观通部队的调整又趋于整合——整编组建了若干观通旅、团;2005年,观通部队的序列里有多了几支新军——海军预备役机动雷达观通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