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后六集逐集解析
当年87版《红楼梦》拍摄的时候,主创人员没有选择高鹗续(存疑)的后四十回,而是另起炉灶,根据文本前八十回中的伏线(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情节发展的必然逻辑、脂砚斋批语和红学界的探佚成果(吸取周汝昌先生的观点较多),由周岭先生执笔,创作出了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整部剧36集,编剧另起炉灶的部分是后6集,为了和前三十集区分,后六集的名字改为七字,书中和前三十集为八字,可惜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把剧本的内容全部拍出来,据周岭先生说主要是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造成的,还有就是要平衡整部剧的前后,如果把剧本后半部的内容全拍出来,得十来集,这会造成头轻脚重,所以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后来在网上找来了完整的剧本,确实,八十以后情节较今天的电视剧所呈现的更完整,如果今天我们单看后六集的话,往往会摸不着头脑,很多情节连不起来,如果找来剧本对照着看的话,就会豁然开朗了。当然了,就是完整的剧本也没有把红楼故事交代完整,比如元春的结局,遮遮掩掩,没有正面交代;王熙凤扫雪拾玉没交代清楚,凤姐被休和扫雪拾玉的关系;甄宝玉送玉的问题和玉的最终归属;薛宝琴和李紈母子的着落(李纨的凤冠霞帔和贾兰的爵路高登);“好歹留着麝月”的着落;史湘云和卫若兰,射圃问题;茜雪问题;狱神庙问题;悬崖撒手和情榜问题等等。
第三十集:大观园诸芳流散
本集交代了薛蟠娶亲、薛家家反宅乱、香菱之死、穿插着迎春出阁、探芳官、南安王爷出兵西海沿子、疗妒羹等情节。
本集结尾的部分,香菱身边放了一本《断肠集》,此为编剧发挥,把香菱和《断肠集》联系在一起,应该源自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花名签的时候,香菱抽到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此诗就出自朱淑贞的《惜春》(一作《落花》)一诗。表面上这句诗是好话、吉祥话,可如果查看全诗会发现,这首诗简直就是香菱命运的写照:“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妒花风雨便想催”不正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很符合夏金桂治死香菱的情节。香菱最终被夏金桂折磨死是水到渠成的故事情节,不会像续书所写,夏金桂想毒死香菱,结果弄巧成拙害死自己(有抄袭《窦娥冤》之嫌),最后香菱被扶正,又怀一男胎,这很明显不符曹公原意。
第三十一集:家宅乱误窃通灵
本集主要交代宝玉丢玉,突显了嫡庶之间(宝玉与贾环)的矛盾,房族之间(邢夫人与王夫人)的矛盾,本集结尾,凤姐在雪中拾到宝玉丟的玉。
首先,后六集其实并不是完全抛开续书后四十回情节,而是尽量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毕竟续写者是那个时代的人,比现代揣摩出来的当时的情境要真实,可靠。所以本集情节主要取材于续书《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回。
关于宝玉的玉,据脂批透露,到后半部书中是会丢的,第八回有脂批:“‘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至于怎么丢的,不清楚,下落如何,也不知道,但脂批中还提到玉有关的情节,一是凤姐扫雪拾玉,二是甄宝玉送玉。凤姐扫雪是跟她被休有很大关系的,红学界一般认为扫雪是她被休之后的事情,被休后,仍留在贾府(此时贾府还没被抄),和平儿易位,沦落到执帚扫雪的地步,第二十三回有脂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不过她扫雪拾到的玉是不是贾宝玉丢的玉,不清楚,如果不是,倒还好说,如果是的话,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甄宝玉送玉的问题,凤姐拾到的玉又怎么到了甄宝玉手里。关于甄宝玉,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时候,提到江南甄家有一个脾气、秉性和相貌几乎和贾宝玉一样的甄宝玉;甄世隐的好了歌注,在“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旁有脂批“甄玉,贾玉一干人”,提到了甄宝玉;因为江南甄家和贾府是世亲、是老亲,甄府女仆到贾府时,提到他们家宝玉跟贾宝玉几乎一模一样;宝玉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甄宝玉。一贾(假)一甄(真),可见作者在甄这个角色是用心良苦,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前八十回中甄没有正面出场过,可见后半部书中一定会露面的,理由有二:一,好了歌注旁的脂批提到的人物在前八十回都出场了,唯有甄没露面,如果虚陪一人,于体例不合;二,元妃省亲时所点四出戏,第三出是《仙缘》,旁边有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联系邯郸梦情节,可以想见,到时候甄、贾宝玉都出场,肯定有梦幻的情节,这是涉及到贾宝玉归宿的重大节点,至于具体细节,我们无从知晓,叹!叹!
在这一集中,虽未明说,偷玉者很明显是贾环,本集结束的时候,凤姐在雪里捡到了丢失的玉,很敷衍地解释了,凤姐扫雪拾玉的故事,也没提到甄宝玉送玉的事。
至于既然贾环偷了玉,为何最后凤姐又轻易在雪地里拾到玉,我们都无从知晓,可能就是为了突显嫡庶矛盾吧!
第三十二集:伤离别探春远嫁
这一集主要讲了,因南安王爷与番国交战,失败,朝廷选择和亲,南安太妃认探春为义女,于清明时节远嫁海疆。
这一集情节来自于红学家探佚的结果,具体来龙去脉可参看梁归智先生的文章。本集是后六集中批评最少的一集,也是最成功的一集,得到了红学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原因:一,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楚,情节流畅;二,探春的妆束美,配乐感人,一曲《分骨肉》,催人泪下;三,选景到位,选择在蓬莱海边拍摄,整个氛围出来了;四,感人的故事,探春与母亲的冰释前嫌;探春与宝玉的兄妹情深;探春在家国困境中选择了担当,得到了观众的同情和敬佩。
剧中一开始就是探春去看宝玉,发现宝玉在用桃花做胭脂,感到惊讶,后经宝玉解释,才明白。感觉于情理不合,在古代,探春应该不会不知道,四时花卉,不独桃花,都可以做胭脂的生活常识。宝玉还解释说:“汉光武帝有云:吾乐此,不知疲”,紧接着说:“这还是晴雯姐姐教给我的呢”,不知是用桃花作胭脂是晴雯教的还是汉光武帝的那句话是晴雯教的,有歧义,不过论理不应该是后者。
为了突显探春和宝玉兄妹情深,编剧巧妙的把前八十回中没有改编成剧本的素材即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探春给宝玉做鞋这一情节移到此处。
探春临走时还要求宝玉写点什么,剧中出现了两句词:人间几度清明,一编是事英雄泪,这两句出自编剧周岭之手,后在其博客上找到了全词,名为《悼彭德怀调寄水龙吟》:人生几度清明,一编书是英雄泪。只堪掩卷,杜鹃啼血,五千年矣。比干之心,苌弘之碧,子胥之靡。更风波亭畔,石灰吟里,凭谁论,非耶是。 才得升平十载,讵匆匆,庆功楼毁。为民请命,侠肝义胆,无私无畏。八万言书,铸成奇祸,九泉赍志。使元凶不去,神州几处,见彭公诔。
另外,如果探春出海远嫁的场景再加上天空飞舞的风筝就更应景了,就更突显曹公在前文埋下的伏笔即探春出嫁是为清明时节。
第三十三集:惊恶耗黛玉魂归
本集主要讲黛玉之死,穿插交代了贾府的重重危机。
这一集和原来剧本差别比较大,拍摄的时候很多地方删减了。
现在剧中没有而剧本中有情节是:宝黛在探春远嫁前的夜里去看探春,回来路上在荼蘼架下歇息,此时宝黛爱情又向前迈出一步,正所谓“三月香巢已垒成”,不料被查夜的人发现,后因袭人和紫鹃及时赶到,宝黛夜会才没被人发现,不过因走时慌忙,落下了宝玉的斗篷,邢夫人得知此事后,便以此向王夫人发难,当王夫人正处两难之处时,袭人挺身而出,说那天晚上和宝玉幽会的是自己,王夫人为了保住宝玉名誉,明知不是袭人,也不得不逐袭人出府,以平风波。袭人临走时说,“好歹留着麝月”,另外为了避嫌,趁探春远嫁之事,让宝玉离家一段时间,对外说是送嫁,恰好贾政为官之所正在探春远嫁途上,宝玉送亲回来时可拐到贾政处,王夫人听从袭人的主意,对袭人很是感激,就这样袭人离开了贾府。
以上情节电视剧中没交代,但当我们看探春远嫁,坐船走的时候,会发现宝玉也在另一只船上,其实就是剧本的遗留。
宝玉送嫁离家之后,黛玉时刻担心外出的宝玉,加上原来的病,身体每况愈下,偶然间又听见说,宝玉归途中遇海盗劫船,生死未卜,因此昏死过去。自此因悬心宝玉安危,病情一日重似一日,最终,油尽灯枯,错以为宝玉已死的黛玉,自己也命赴黄泉,泪尽夭逝,可黛玉刚去世,那边传来消息,宝玉因被人救起,平安归来,两人阴阳相隔,宝玉回来只能对景悼颦儿。
这里编剧没有用黛死钗嫁的情节,而是另起炉灶,让黛玉为宝玉安危日夜担心,最终泪尽而逝。根据红学界研究,黛玉之死是在贾府抄没之前的;根据前文伏线,黛玉对宝玉是“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死时对宝玉不会像续书中写的误会,怨恨,而是还完终生泪水,心神交瘁,病重而亡;根据前文黛玉谶言,即第二十八回:“等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宝玉回来时,黛玉已死,没见最后一面,宝玉只是“对景悼颦儿”。
对于黛玉之死这样一个大事件,这一集的展现是不怎么成功的,观众也不太买账,在这一集中,黛玉始终哭哭啼啼,始终担心自己与宝玉的婚姻,我们知道曹公是非常讨厌,墙头马上、花园秘会的这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俗套的,可编剧先是设计二人在看探春回来的路上,在荼蘼架下定情,虽然没有皮肤滥淫的行为,但这已经有点唐突了颦卿了,在这一集中,又让黛玉老想着和宝玉的婚事,当她被梦魇着的时候,编剧安排紫鹃为黛玉圆梦,一往黛玉和宝玉的婚事的解释,黛玉就慢慢清醒了,还问:“是真的吗?”这写的黛玉有点不堪了,不再是以前那个矜持、含蓄的林妹妹了。还有就是,黛玉送走来探望自己的宝钗后,想一人走走,不觉来到以前的花冢,听到紫鹃和小红两个人的谈话,说宮里娘娘下旨,让宝玉和宝钗结成好姻缘,黛玉就昏倒了,其实剧本原来是让丫鬟说,宝玉回来路上遭遇不测,生死未卜,黛玉听到后晕倒了。很明显,剧本里所写的导致黛玉昏倒的原因更好些。
还有就是薛姨妈和宝钗在宝玉和宝钗婚姻中的态度,以往很多人都认为,薛姨妈是很有心机的,宝钗的那块金锁是她故意找人打造的,是为了配宝玉的玉,还扬言说,宝钗必得寻个有玉的方能嫁,再者,薛姨妈携子女进京住在贾府后,再也不说离开的事,宝钗待选才人赞善的事也没后话了,这一切都表明薛姨妈的心机。很显然87版红楼梦的编剧不认同这种看法,在本剧中,宝钗之所以嫁给宝玉,一是因为薛蟠打死人,丢了祖宗的荫封,宝钗无缘待选了,二是这时候,王夫人又进宫和元妃商议宝玉婚事,因此元妃给宝玉、宝钗赐婚。还有就是贾母对宝黛的态度,本剧选择贾母支持一说,没有用续书中贾母、王熙凤等人设调包计坑害黛玉的情节,剧中的贾母一直疼爱着黛玉,很想成全宝黛的婚事,可黛玉却因自己的重病和误以为宝玉已死后的伤心,夭逝了。
另外,因为在原剧本中,上一集袭人就被逐出府了,所以这一集剧中出现的袭人的戏都应是麝月的。麝月见宝钗因薛蟠之事无缘待选的时候,就提醒王夫人选宝钗为儿媳,又让王夫人进宫请示元妃,以避开贾母选择黛玉的阻碍,又建议将宝玉从园子里搬出来。这也算没辜负袭人临走时的推荐。
本集中还出现了《十独吟》,关于《十独吟》,脂批在第六十四回黛玉写《五美吟》的时候提到:“《五美吟》与后《十美吟》对照”,可见后半部书中会出现一组诗,叫《十美吟》,具体是出自谁人之手,写了哪十个人,都不清楚,编剧周岭把十美吟安在黛玉头上,在剧中展示二美,即李清照,冯小青,这在下一集会出现。当宝钗探望黛玉,发现病重的黛玉还在写诗,就说了一句:“颦儿,颦儿,你非得把心呕出来,才算完了。”我想这是编剧用了李贺的一个典故,李商隐在为李贺写的传中记载:李贺母亲看到李贺呕心沥血写诗的时候,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此外,这一集还穿插着贾府败亡的因素,朝中主政者为忠顺王,北静王巡边在外,贾家接收罪家史家、甄家偷运出来的财产,贾政在外为官有亏空,贾赦有交通外官之嫌,贾府此时已是危机四伏。
当年87版《红楼梦》拍摄的时候,主创人员没有选择高鹗续(存疑)的后四十回,而是另起炉灶,根据文本前八十回中的伏线(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情节发展的必然逻辑、脂砚斋批语和红学界的探佚成果(吸取周汝昌先生的观点较多),由周岭先生执笔,创作出了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整部剧36集,编剧另起炉灶的部分是后6集,为了和前三十集区分,后六集的名字改为七字,书中和前三十集为八字,可惜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把剧本的内容全部拍出来,据周岭先生说主要是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造成的,还有就是要平衡整部剧的前后,如果把剧本后半部的内容全拍出来,得十来集,这会造成头轻脚重,所以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后来在网上找来了完整的剧本,确实,八十以后情节较今天的电视剧所呈现的更完整,如果今天我们单看后六集的话,往往会摸不着头脑,很多情节连不起来,如果找来剧本对照着看的话,就会豁然开朗了。当然了,就是完整的剧本也没有把红楼故事交代完整,比如元春的结局,遮遮掩掩,没有正面交代;王熙凤扫雪拾玉没交代清楚,凤姐被休和扫雪拾玉的关系;甄宝玉送玉的问题和玉的最终归属;薛宝琴和李紈母子的着落(李纨的凤冠霞帔和贾兰的爵路高登);“好歹留着麝月”的着落;史湘云和卫若兰,射圃问题;茜雪问题;狱神庙问题;悬崖撒手和情榜问题等等。
第三十集:大观园诸芳流散
本集交代了薛蟠娶亲、薛家家反宅乱、香菱之死、穿插着迎春出阁、探芳官、南安王爷出兵西海沿子、疗妒羹等情节。
本集结尾的部分,香菱身边放了一本《断肠集》,此为编剧发挥,把香菱和《断肠集》联系在一起,应该源自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花名签的时候,香菱抽到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此诗就出自朱淑贞的《惜春》(一作《落花》)一诗。表面上这句诗是好话、吉祥话,可如果查看全诗会发现,这首诗简直就是香菱命运的写照:“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妒花风雨便想催”不正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很符合夏金桂治死香菱的情节。香菱最终被夏金桂折磨死是水到渠成的故事情节,不会像续书所写,夏金桂想毒死香菱,结果弄巧成拙害死自己(有抄袭《窦娥冤》之嫌),最后香菱被扶正,又怀一男胎,这很明显不符曹公原意。
第三十一集:家宅乱误窃通灵
本集主要交代宝玉丢玉,突显了嫡庶之间(宝玉与贾环)的矛盾,房族之间(邢夫人与王夫人)的矛盾,本集结尾,凤姐在雪中拾到宝玉丟的玉。
首先,后六集其实并不是完全抛开续书后四十回情节,而是尽量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毕竟续写者是那个时代的人,比现代揣摩出来的当时的情境要真实,可靠。所以本集情节主要取材于续书《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回。
关于宝玉的玉,据脂批透露,到后半部书中是会丢的,第八回有脂批:“‘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至于怎么丢的,不清楚,下落如何,也不知道,但脂批中还提到玉有关的情节,一是凤姐扫雪拾玉,二是甄宝玉送玉。凤姐扫雪是跟她被休有很大关系的,红学界一般认为扫雪是她被休之后的事情,被休后,仍留在贾府(此时贾府还没被抄),和平儿易位,沦落到执帚扫雪的地步,第二十三回有脂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不过她扫雪拾到的玉是不是贾宝玉丢的玉,不清楚,如果不是,倒还好说,如果是的话,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甄宝玉送玉的问题,凤姐拾到的玉又怎么到了甄宝玉手里。关于甄宝玉,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时候,提到江南甄家有一个脾气、秉性和相貌几乎和贾宝玉一样的甄宝玉;甄世隐的好了歌注,在“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旁有脂批“甄玉,贾玉一干人”,提到了甄宝玉;因为江南甄家和贾府是世亲、是老亲,甄府女仆到贾府时,提到他们家宝玉跟贾宝玉几乎一模一样;宝玉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甄宝玉。一贾(假)一甄(真),可见作者在甄这个角色是用心良苦,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前八十回中甄没有正面出场过,可见后半部书中一定会露面的,理由有二:一,好了歌注旁的脂批提到的人物在前八十回都出场了,唯有甄没露面,如果虚陪一人,于体例不合;二,元妃省亲时所点四出戏,第三出是《仙缘》,旁边有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联系邯郸梦情节,可以想见,到时候甄、贾宝玉都出场,肯定有梦幻的情节,这是涉及到贾宝玉归宿的重大节点,至于具体细节,我们无从知晓,叹!叹!
在这一集中,虽未明说,偷玉者很明显是贾环,本集结束的时候,凤姐在雪里捡到了丢失的玉,很敷衍地解释了,凤姐扫雪拾玉的故事,也没提到甄宝玉送玉的事。
至于既然贾环偷了玉,为何最后凤姐又轻易在雪地里拾到玉,我们都无从知晓,可能就是为了突显嫡庶矛盾吧!
第三十二集:伤离别探春远嫁
这一集主要讲了,因南安王爷与番国交战,失败,朝廷选择和亲,南安太妃认探春为义女,于清明时节远嫁海疆。
这一集情节来自于红学家探佚的结果,具体来龙去脉可参看梁归智先生的文章。本集是后六集中批评最少的一集,也是最成功的一集,得到了红学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原因:一,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楚,情节流畅;二,探春的妆束美,配乐感人,一曲《分骨肉》,催人泪下;三,选景到位,选择在蓬莱海边拍摄,整个氛围出来了;四,感人的故事,探春与母亲的冰释前嫌;探春与宝玉的兄妹情深;探春在家国困境中选择了担当,得到了观众的同情和敬佩。
剧中一开始就是探春去看宝玉,发现宝玉在用桃花做胭脂,感到惊讶,后经宝玉解释,才明白。感觉于情理不合,在古代,探春应该不会不知道,四时花卉,不独桃花,都可以做胭脂的生活常识。宝玉还解释说:“汉光武帝有云:吾乐此,不知疲”,紧接着说:“这还是晴雯姐姐教给我的呢”,不知是用桃花作胭脂是晴雯教的还是汉光武帝的那句话是晴雯教的,有歧义,不过论理不应该是后者。
为了突显探春和宝玉兄妹情深,编剧巧妙的把前八十回中没有改编成剧本的素材即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探春给宝玉做鞋这一情节移到此处。
探春临走时还要求宝玉写点什么,剧中出现了两句词:人间几度清明,一编是事英雄泪,这两句出自编剧周岭之手,后在其博客上找到了全词,名为《悼彭德怀调寄水龙吟》:人生几度清明,一编书是英雄泪。只堪掩卷,杜鹃啼血,五千年矣。比干之心,苌弘之碧,子胥之靡。更风波亭畔,石灰吟里,凭谁论,非耶是。 才得升平十载,讵匆匆,庆功楼毁。为民请命,侠肝义胆,无私无畏。八万言书,铸成奇祸,九泉赍志。使元凶不去,神州几处,见彭公诔。
另外,如果探春出海远嫁的场景再加上天空飞舞的风筝就更应景了,就更突显曹公在前文埋下的伏笔即探春出嫁是为清明时节。
第三十三集:惊恶耗黛玉魂归
本集主要讲黛玉之死,穿插交代了贾府的重重危机。
这一集和原来剧本差别比较大,拍摄的时候很多地方删减了。
现在剧中没有而剧本中有情节是:宝黛在探春远嫁前的夜里去看探春,回来路上在荼蘼架下歇息,此时宝黛爱情又向前迈出一步,正所谓“三月香巢已垒成”,不料被查夜的人发现,后因袭人和紫鹃及时赶到,宝黛夜会才没被人发现,不过因走时慌忙,落下了宝玉的斗篷,邢夫人得知此事后,便以此向王夫人发难,当王夫人正处两难之处时,袭人挺身而出,说那天晚上和宝玉幽会的是自己,王夫人为了保住宝玉名誉,明知不是袭人,也不得不逐袭人出府,以平风波。袭人临走时说,“好歹留着麝月”,另外为了避嫌,趁探春远嫁之事,让宝玉离家一段时间,对外说是送嫁,恰好贾政为官之所正在探春远嫁途上,宝玉送亲回来时可拐到贾政处,王夫人听从袭人的主意,对袭人很是感激,就这样袭人离开了贾府。
以上情节电视剧中没交代,但当我们看探春远嫁,坐船走的时候,会发现宝玉也在另一只船上,其实就是剧本的遗留。
宝玉送嫁离家之后,黛玉时刻担心外出的宝玉,加上原来的病,身体每况愈下,偶然间又听见说,宝玉归途中遇海盗劫船,生死未卜,因此昏死过去。自此因悬心宝玉安危,病情一日重似一日,最终,油尽灯枯,错以为宝玉已死的黛玉,自己也命赴黄泉,泪尽夭逝,可黛玉刚去世,那边传来消息,宝玉因被人救起,平安归来,两人阴阳相隔,宝玉回来只能对景悼颦儿。
这里编剧没有用黛死钗嫁的情节,而是另起炉灶,让黛玉为宝玉安危日夜担心,最终泪尽而逝。根据红学界研究,黛玉之死是在贾府抄没之前的;根据前文伏线,黛玉对宝玉是“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死时对宝玉不会像续书中写的误会,怨恨,而是还完终生泪水,心神交瘁,病重而亡;根据前文黛玉谶言,即第二十八回:“等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宝玉回来时,黛玉已死,没见最后一面,宝玉只是“对景悼颦儿”。
对于黛玉之死这样一个大事件,这一集的展现是不怎么成功的,观众也不太买账,在这一集中,黛玉始终哭哭啼啼,始终担心自己与宝玉的婚姻,我们知道曹公是非常讨厌,墙头马上、花园秘会的这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俗套的,可编剧先是设计二人在看探春回来的路上,在荼蘼架下定情,虽然没有皮肤滥淫的行为,但这已经有点唐突了颦卿了,在这一集中,又让黛玉老想着和宝玉的婚事,当她被梦魇着的时候,编剧安排紫鹃为黛玉圆梦,一往黛玉和宝玉的婚事的解释,黛玉就慢慢清醒了,还问:“是真的吗?”这写的黛玉有点不堪了,不再是以前那个矜持、含蓄的林妹妹了。还有就是,黛玉送走来探望自己的宝钗后,想一人走走,不觉来到以前的花冢,听到紫鹃和小红两个人的谈话,说宮里娘娘下旨,让宝玉和宝钗结成好姻缘,黛玉就昏倒了,其实剧本原来是让丫鬟说,宝玉回来路上遭遇不测,生死未卜,黛玉听到后晕倒了。很明显,剧本里所写的导致黛玉昏倒的原因更好些。
还有就是薛姨妈和宝钗在宝玉和宝钗婚姻中的态度,以往很多人都认为,薛姨妈是很有心机的,宝钗的那块金锁是她故意找人打造的,是为了配宝玉的玉,还扬言说,宝钗必得寻个有玉的方能嫁,再者,薛姨妈携子女进京住在贾府后,再也不说离开的事,宝钗待选才人赞善的事也没后话了,这一切都表明薛姨妈的心机。很显然87版红楼梦的编剧不认同这种看法,在本剧中,宝钗之所以嫁给宝玉,一是因为薛蟠打死人,丢了祖宗的荫封,宝钗无缘待选了,二是这时候,王夫人又进宫和元妃商议宝玉婚事,因此元妃给宝玉、宝钗赐婚。还有就是贾母对宝黛的态度,本剧选择贾母支持一说,没有用续书中贾母、王熙凤等人设调包计坑害黛玉的情节,剧中的贾母一直疼爱着黛玉,很想成全宝黛的婚事,可黛玉却因自己的重病和误以为宝玉已死后的伤心,夭逝了。
另外,因为在原剧本中,上一集袭人就被逐出府了,所以这一集剧中出现的袭人的戏都应是麝月的。麝月见宝钗因薛蟠之事无缘待选的时候,就提醒王夫人选宝钗为儿媳,又让王夫人进宫请示元妃,以避开贾母选择黛玉的阻碍,又建议将宝玉从园子里搬出来。这也算没辜负袭人临走时的推荐。
本集中还出现了《十独吟》,关于《十独吟》,脂批在第六十四回黛玉写《五美吟》的时候提到:“《五美吟》与后《十美吟》对照”,可见后半部书中会出现一组诗,叫《十美吟》,具体是出自谁人之手,写了哪十个人,都不清楚,编剧周岭把十美吟安在黛玉头上,在剧中展示二美,即李清照,冯小青,这在下一集会出现。当宝钗探望黛玉,发现病重的黛玉还在写诗,就说了一句:“颦儿,颦儿,你非得把心呕出来,才算完了。”我想这是编剧用了李贺的一个典故,李商隐在为李贺写的传中记载:李贺母亲看到李贺呕心沥血写诗的时候,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此外,这一集还穿插着贾府败亡的因素,朝中主政者为忠顺王,北静王巡边在外,贾家接收罪家史家、甄家偷运出来的财产,贾政在外为官有亏空,贾赦有交通外官之嫌,贾府此时已是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