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寿张县境区划频繁,归属多变。明清两代,境内实行乡、里、保、甲制。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历经变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区自治施行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将基层政权划为区、乡(镇)、闾、邻四级。1937年,寿张县为6个区,一区以城关为中心,北至三支王,南至孙口;二区在西南部裴城寺、后方以西,北起关门口、祝口、莲花池,南至清水河一带;三区以张秋镇为中心,与阳谷、东阿县犬牙交错;四区在蔡楼、赵皌堆以东,大路口、小路口一带;五区以梁山为中心;六区在小吴、黑虎庙以西,杨集、李集以东。1940年,阳谷县第六区划归寿张县为第七区。1941年,三区划归张秋县,五区划归昆山县,四区分为四区、八区和十六区,六区分为五区和六区,金斗营一带划归范(县)、寿(张)、朝(城)、阳(谷)小边区。1942年,金斗营一带回归寿张县为第三区,五、六区合并,四、十六区合并,寿张县辖8个区。1947年6月,张秋县撤销,西部4个区划归寿张县,寿张县黄河南4个区即四区(赵垓)、五区(小吴)、六区(大杨集)、八区(小路口),计186个村划归郓北县,寿张县辖城关、侯庙、金斗营、清水河、打渔陈、张秋、十五里园、夹河8个区,其中城关区大部、金斗营区南部和侯庙、清水河、打渔陈、夹河区现属台前县。
新中国建立后,寿张县设城关、侯庙、金斗营、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8个区,其中城关区大部、金斗营区南部和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区现属台前县。1950年,金斗营区并入侯庙区,打渔陈区与十五里园区合并(区公所驻葛堤口),寿张县辖6个区,其中城关区大部,侯庙、葛堤口区南部和马楼、夹河区现属台前县。1952年撤葛堤口区,恢复打渔陈、十五里园区。1956年3月,阳谷、观朝、范县拨16个乡88个村划归寿张县,寿张县黄河以东划归梁山县,寿张县辖城关、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7个区85个乡,其中城关区南部、侯庙区南部和马楼、打渔陈、夹河区计44个乡和赵升白、关门口2乡南部现属台前县。1958年3月,寿张县撤区并乡,共划为17个乡,其中城关乡南部和后方、侯庙、清水河、马楼、孙口、打渔陈、夹河、张书安乡现属台前县。同年8月23日~26日,撤销乡建制,寿张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即:台前、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李台公社,其中台前公社南部和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公社现属台前县。同年12月15日,撤销阳谷县建制,其辖区及东阿县刘集、徐屯2公社并入寿张县,时寿张县为18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建制后,其辖区同撤县前,刘集、徐屯2公社回归东阿县,寿张县将原来8个人民公社划为18个,即:台前、后方、侯庙、徐岭、清水河、马楼、孙口、打渔陈、张书安、夹河、王营、张秋、十五里园、朱坊、四棚、仓上、李台、金斗营,其中台前、后方、侯庙、徐岭、清水河、马楼、孙口、打渔陈、张书安、夹河10个公社现属台前县。1963年1月,人民公社规模缩小,寿张县划为8个区,即:城关、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李台。其中城关区大部和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区现属台前县。
1964年4月寿张县撤销,城关区中部、南部改为台前区。台前、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区划归范县。是年,成立范县人民委员会驻寿张办事处。1968年3月范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撤销寿张办事处。同年8月,撤销区建制,台前境内5个区改为5个人民公社,原规模缩小以后的人民公社撤销,设基点工作片。1973年5月,析马楼公社西部设清水河公社,析夹河公社北部设吴坝公社。同年12月范县台前办事处建立,辖台前、侯庙、清水河、马楼、打渔陈、夹河、吴坝7个公社。1976年11月,析侯庙公社东部、台前公社西南部设后方公社,析台前公社南部、打渔陈公社西南部设孙口公社。
1978年台前建县时,辖9个公社、49个基点片、324个生产大队、1446个生产队。1980年春,撤销基点片,设立管理区。1982年7月,台前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1984年1月,全县人民公社均改为乡,乡(镇)建立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生产队改为村民组。1995年,全县共有1镇、8乡,即:城关镇、后方乡、侯庙乡、清水河乡、马楼乡、孙口乡、打渔陈乡、夹河乡、吴坝乡。全县乡镇共辖56个管理区,370个行政村,1652个村民组。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历经变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区自治施行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将基层政权划为区、乡(镇)、闾、邻四级。1937年,寿张县为6个区,一区以城关为中心,北至三支王,南至孙口;二区在西南部裴城寺、后方以西,北起关门口、祝口、莲花池,南至清水河一带;三区以张秋镇为中心,与阳谷、东阿县犬牙交错;四区在蔡楼、赵皌堆以东,大路口、小路口一带;五区以梁山为中心;六区在小吴、黑虎庙以西,杨集、李集以东。1940年,阳谷县第六区划归寿张县为第七区。1941年,三区划归张秋县,五区划归昆山县,四区分为四区、八区和十六区,六区分为五区和六区,金斗营一带划归范(县)、寿(张)、朝(城)、阳(谷)小边区。1942年,金斗营一带回归寿张县为第三区,五、六区合并,四、十六区合并,寿张县辖8个区。1947年6月,张秋县撤销,西部4个区划归寿张县,寿张县黄河南4个区即四区(赵垓)、五区(小吴)、六区(大杨集)、八区(小路口),计186个村划归郓北县,寿张县辖城关、侯庙、金斗营、清水河、打渔陈、张秋、十五里园、夹河8个区,其中城关区大部、金斗营区南部和侯庙、清水河、打渔陈、夹河区现属台前县。
新中国建立后,寿张县设城关、侯庙、金斗营、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8个区,其中城关区大部、金斗营区南部和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区现属台前县。1950年,金斗营区并入侯庙区,打渔陈区与十五里园区合并(区公所驻葛堤口),寿张县辖6个区,其中城关区大部,侯庙、葛堤口区南部和马楼、夹河区现属台前县。1952年撤葛堤口区,恢复打渔陈、十五里园区。1956年3月,阳谷、观朝、范县拨16个乡88个村划归寿张县,寿张县黄河以东划归梁山县,寿张县辖城关、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7个区85个乡,其中城关区南部、侯庙区南部和马楼、打渔陈、夹河区计44个乡和赵升白、关门口2乡南部现属台前县。1958年3月,寿张县撤区并乡,共划为17个乡,其中城关乡南部和后方、侯庙、清水河、马楼、孙口、打渔陈、夹河、张书安乡现属台前县。同年8月23日~26日,撤销乡建制,寿张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即:台前、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李台公社,其中台前公社南部和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公社现属台前县。同年12月15日,撤销阳谷县建制,其辖区及东阿县刘集、徐屯2公社并入寿张县,时寿张县为18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建制后,其辖区同撤县前,刘集、徐屯2公社回归东阿县,寿张县将原来8个人民公社划为18个,即:台前、后方、侯庙、徐岭、清水河、马楼、孙口、打渔陈、张书安、夹河、王营、张秋、十五里园、朱坊、四棚、仓上、李台、金斗营,其中台前、后方、侯庙、徐岭、清水河、马楼、孙口、打渔陈、张书安、夹河10个公社现属台前县。1963年1月,人民公社规模缩小,寿张县划为8个区,即:城关、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张秋、十五里园、李台。其中城关区大部和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区现属台前县。
1964年4月寿张县撤销,城关区中部、南部改为台前区。台前、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区划归范县。是年,成立范县人民委员会驻寿张办事处。1968年3月范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撤销寿张办事处。同年8月,撤销区建制,台前境内5个区改为5个人民公社,原规模缩小以后的人民公社撤销,设基点工作片。1973年5月,析马楼公社西部设清水河公社,析夹河公社北部设吴坝公社。同年12月范县台前办事处建立,辖台前、侯庙、清水河、马楼、打渔陈、夹河、吴坝7个公社。1976年11月,析侯庙公社东部、台前公社西南部设后方公社,析台前公社南部、打渔陈公社西南部设孙口公社。
1978年台前建县时,辖9个公社、49个基点片、324个生产大队、1446个生产队。1980年春,撤销基点片,设立管理区。1982年7月,台前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1984年1月,全县人民公社均改为乡,乡(镇)建立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生产队改为村民组。1995年,全县共有1镇、8乡,即:城关镇、后方乡、侯庙乡、清水河乡、马楼乡、孙口乡、打渔陈乡、夹河乡、吴坝乡。全县乡镇共辖56个管理区,370个行政村,1652个村民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