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北栅居民筹款40万引进番薯第一人陈益墓群修复胡建勋
本报讯 历400年风雨遭受严重损毁的陈益墓群,经4个月的紧张施工近日恢复原貌。记者昨日获悉,虎门北栅居民筹款40万元,选用三合土、灰砂等耐风侵雨蚀的材料进行重修后,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陈益墓群的原貌可再保持几百年。 虎门镇金洲小捷山的半山坡上有组400余年历史的墓群,墓主便是“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北栅人陈益。 1989年1月7日,这片墓群被确定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经久失修,墓群几近荒颓。 去年9月,虎门北栅社区成立“陈益古墓修复筹委会和监委会”,向北栅居民、港澳同胞等筹资数十万元,为陈益重修墓群。修复采用恢复原貌的方法,总造价是40万元。工程包括陈益墓及其兄墓和他们的祖父陈莲峰墓的修葺,以及墓群周边场地的建设等。 “陈益陵墓曾在清道光年间修过,这次重修保持原有风貌并把墓碑复原制作。材质、工艺等方面要贴近原物,工程选用了三合土、灰砂等耐风侵雨蚀的材料,可用几百年。经过4个月的施工,目前已经完工。修缮是对陈益这位乡贤的纪念,也是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北栅社区负责人说。 记者昨日来到陈益墓群所在地看到,墓群已修葺一新,墓穴前修建了数百平方米的活动区,丢失的陈益墓碑也已经重新立起并镂刻上碑文。 北栅社区负责人说,接下来还将对周边的环境特别是乱葬坟茔进行清理干净;有可能的话,还在墓地附近种植番薯,让前来凭吊者对陈益引种番薯有更真切的感受。 据悉,陈益是我国引进番薯第一人,他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今越南)冒着生命危险引进番薯,在其祖父陈莲峰墓右方买下35亩地进行种植和推广,成为我国最早种植番薯的地方,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东莞日报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