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过【瑜伽师地论】五神通的修习方法一贴,那是自己用白话文简略的说一遍。
现在再让大家看看博士论文是怎么写,那就专业细致得多了,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做了节选。但是修习神通的方法都全部保留。
《瑜伽師地論》神通觀之研究 》神通觀之研究
釋大寂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
肆、《瑜伽師地論》中的神通義
《瑜伽論》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論,不僅是玄奘大師求得難,在內容方
面,很難再於其它經論中找到對神通描述得如此詳細者。它把神通的基礎、修法
過程、發相……等等刻畫得鉅細靡遺,因此底下將把論中介紹神通的部分整理出
來,讓神通公諸於世,換句話說,以下是一個文獻整理的工作,較少筆者個人的
看法,何以故?吾人還未證得神通,沒有資格對瑜伽師作任何的批判。事實上,
如果能將這一大段文獻資料整理出來,已經非常有價值,許多人將因此而對神通
的各個面向產生清楚之認識。
一、 發動神通之基礎
首先,神通的內容與修法記載於<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瑜伽處>,<菩
薩地>中經常可以看到「如前聲聞地」的字眼。聲聞地的重要性甚至影響了藏傳
黃教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描述如何行菩
薩道以至於成佛的次第性書籍,但即使如此後期的大乘論典,在內容上,有許多
處都指向《瑜伽論.聲聞地》,換句話說,經文在許多地方都直接引用聲聞地的
內容,可見聲聞地對於一個邁向解脫之路的行者,不管是菩薩乘,還是聲聞乘,
都很重要。底下就先從<聲聞地>來介紹神通之原理與修法。
神通的直接原因是禪定,尤其是四禪;禪定的直接原因又是戒律,故總的
來說,戒律是神通的間接原因,戒律將在下一部分作明確的說明。以有禪定故,
能發五神通,如論云:
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及發五神通等。32
為什麼有了禪定或靜慮之後就能夠神通自在呢?這在論中解釋「是何因緣
要把神足命名為神足」時,有明確的答覆: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
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
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
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
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清淨鮮白」這個詞,瑜伽師使用的頻率相當高,大抵在描述行者依奢摩
他的修習而使心的汙染越來越少,心的染汙越少,心原本的光明潔白就被動性地
彰顯出來了,這叫做「清淨鮮白」。事實上,心的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
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等等特質相輔相成,瑜伽師經常在描述
身心的互動情形時說,「身滋潤心,心滋潤身」這是約內外之身心狀況而說。
若單就內在各個心理狀態來講的時候,各個心理彼此也是互相滋潤,依著緣起的
道理而運行,單獨的心理不可能存在,所有的心理都是另一心理的原因。
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等特質
促使心成為有力量的,所以才能轉變外境。然而,心清淨潔白雖能發神通,但若
能使潔白性提高,則越是神通自在,通常說來,「四禪」是最大的根本,因為四
禪是色界定中最純粹的、最清淨潔白的,依止之則能夠發動五神通,論云:
依止靜慮發五通等,云何能發?謂靜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
是清淨靜慮為所依止,於五通增上正法,聽聞受持,令善究竟。謂於神
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惟。復由定地
所起作意,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由了知義、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
其心,由此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
為什麼佛經中經常出現已得俱解脫的阿羅漢沒有神通,俱解脫者不僅有智
慧,禪定的一切能力也具足,怎麼仍究沒有神通呢?原來是沒有聽聞「五通」之
教法所致,這裡呈現出領域性(ground)的問題,行者雖然在追求精神解脫的聞
思修方面都具足而解脫,但僅表示行者在這個領域所作已作,所應努力的都努力
完畢,卻不表示在他種領域已努力完畢。如沒有神通的阿羅漢就是一個顯著的例
子,雖然他已在解脫道的領域完全成就,卻還未在人體潛能開發的領域上獲得成
就,他在這方面還需努力。
已解脫者未成神通證的原因可能是在過去時,較少聽聞「五通」之教法,
因而不知如何發動神通。這裡瑜伽師甚至把「五通」視為「增上正法」,可見在
瑜伽行派的修學體系中,神通也是其中一環,如同瑜伽派的派坦加利,認為瑜伽
同時是為了追求神通與解脫,神通呈現行者自由於外在,解脫則表示靈魂獲得永
恆的自由。瑜伽師除了把「五通」視為「增上正法」,在修學上,也要像解脫道
的修法一樣,都要按著聞思修的次第來進行,上面的引文呈現底下的次第關係:
聽聞受持五通增上正法 作意思惟五神通 修習多修習 證得五神通
這完全就是聞思修的次第,神通在這裡呈現出明朗的一面,許多人把神通
給神祕化、把它當作神祕主義,完全是無知的表現。神通自始至終就是依著次第
道而修得,完全合理,哪有一絲一毫的神祕色彩呢?或許是因為神通之修證處於
佛陀教法非主流的部分。主流的分類總以聲聞道或菩提道的教法為主,因此,神
通在被忽視的情況下,才漸漸走向神祕,否則,它自身一點都不神祕。
现在再让大家看看博士论文是怎么写,那就专业细致得多了,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做了节选。但是修习神通的方法都全部保留。
《瑜伽師地論》神通觀之研究 》神通觀之研究
釋大寂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
肆、《瑜伽師地論》中的神通義
《瑜伽論》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論,不僅是玄奘大師求得難,在內容方
面,很難再於其它經論中找到對神通描述得如此詳細者。它把神通的基礎、修法
過程、發相……等等刻畫得鉅細靡遺,因此底下將把論中介紹神通的部分整理出
來,讓神通公諸於世,換句話說,以下是一個文獻整理的工作,較少筆者個人的
看法,何以故?吾人還未證得神通,沒有資格對瑜伽師作任何的批判。事實上,
如果能將這一大段文獻資料整理出來,已經非常有價值,許多人將因此而對神通
的各個面向產生清楚之認識。
一、 發動神通之基礎
首先,神通的內容與修法記載於<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瑜伽處>,<菩
薩地>中經常可以看到「如前聲聞地」的字眼。聲聞地的重要性甚至影響了藏傳
黃教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描述如何行菩
薩道以至於成佛的次第性書籍,但即使如此後期的大乘論典,在內容上,有許多
處都指向《瑜伽論.聲聞地》,換句話說,經文在許多地方都直接引用聲聞地的
內容,可見聲聞地對於一個邁向解脫之路的行者,不管是菩薩乘,還是聲聞乘,
都很重要。底下就先從<聲聞地>來介紹神通之原理與修法。
神通的直接原因是禪定,尤其是四禪;禪定的直接原因又是戒律,故總的
來說,戒律是神通的間接原因,戒律將在下一部分作明確的說明。以有禪定故,
能發五神通,如論云:
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及發五神通等。32
為什麼有了禪定或靜慮之後就能夠神通自在呢?這在論中解釋「是何因緣
要把神足命名為神足」時,有明確的答覆: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
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
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
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
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清淨鮮白」這個詞,瑜伽師使用的頻率相當高,大抵在描述行者依奢摩
他的修習而使心的汙染越來越少,心的染汙越少,心原本的光明潔白就被動性地
彰顯出來了,這叫做「清淨鮮白」。事實上,心的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
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等等特質相輔相成,瑜伽師經常在描述
身心的互動情形時說,「身滋潤心,心滋潤身」這是約內外之身心狀況而說。
若單就內在各個心理狀態來講的時候,各個心理彼此也是互相滋潤,依著緣起的
道理而運行,單獨的心理不可能存在,所有的心理都是另一心理的原因。
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等特質
促使心成為有力量的,所以才能轉變外境。然而,心清淨潔白雖能發神通,但若
能使潔白性提高,則越是神通自在,通常說來,「四禪」是最大的根本,因為四
禪是色界定中最純粹的、最清淨潔白的,依止之則能夠發動五神通,論云:
依止靜慮發五通等,云何能發?謂靜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
是清淨靜慮為所依止,於五通增上正法,聽聞受持,令善究竟。謂於神
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惟。復由定地
所起作意,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由了知義、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
其心,由此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
為什麼佛經中經常出現已得俱解脫的阿羅漢沒有神通,俱解脫者不僅有智
慧,禪定的一切能力也具足,怎麼仍究沒有神通呢?原來是沒有聽聞「五通」之
教法所致,這裡呈現出領域性(ground)的問題,行者雖然在追求精神解脫的聞
思修方面都具足而解脫,但僅表示行者在這個領域所作已作,所應努力的都努力
完畢,卻不表示在他種領域已努力完畢。如沒有神通的阿羅漢就是一個顯著的例
子,雖然他已在解脫道的領域完全成就,卻還未在人體潛能開發的領域上獲得成
就,他在這方面還需努力。
已解脫者未成神通證的原因可能是在過去時,較少聽聞「五通」之教法,
因而不知如何發動神通。這裡瑜伽師甚至把「五通」視為「增上正法」,可見在
瑜伽行派的修學體系中,神通也是其中一環,如同瑜伽派的派坦加利,認為瑜伽
同時是為了追求神通與解脫,神通呈現行者自由於外在,解脫則表示靈魂獲得永
恆的自由。瑜伽師除了把「五通」視為「增上正法」,在修學上,也要像解脫道
的修法一樣,都要按著聞思修的次第來進行,上面的引文呈現底下的次第關係:
聽聞受持五通增上正法 作意思惟五神通 修習多修習 證得五神通
這完全就是聞思修的次第,神通在這裡呈現出明朗的一面,許多人把神通
給神祕化、把它當作神祕主義,完全是無知的表現。神通自始至終就是依著次第
道而修得,完全合理,哪有一絲一毫的神祕色彩呢?或許是因為神通之修證處於
佛陀教法非主流的部分。主流的分類總以聲聞道或菩提道的教法為主,因此,神
通在被忽視的情況下,才漸漸走向神祕,否則,它自身一點都不神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