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阁全球史吧 关注:2,478贴子:206,156
  • 6回复贴,共1

【风云阁】唐代宰相“会食”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2-27 01:51回复
    唐玄宗开元初期,与名相姚崇同事的另一宰相卢怀慎被当时人嘲为“伴食宰相”,起因是卢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所谓“伴食”,是嘲讽他只会陪同其他宰相一起进餐。卢怀慎为官清正,这种做法其实是他不争权夺利的表现,从而协助姚崇成就相业,不应该加以嘲讽。通过此事,本文拟谈论唐代宰相的“会食”制度与相关情况。


    2楼2016-02-27 01:52
    回复
      2025-08-14 08:17: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会食”一语用于官场时,通常指官员们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并不限于宰相。中唐时人崔元翰曾写道:“古之上贤,必有禄秩之给,有烹饪之养,所以优之也。汉时尚书诸曹郎,太官供膳。春秋时齐大夫公膳,日双鸡。然则天子诸侯于其公卿大夫,盖皆日有饔饩。有唐太宗文皇帝克定天下,方勤于治,命庶官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既而晏归,则宜朝食,于是朝者食之廊庑下。遂命其余官司,洎诸郡邑,咸因材赋,而兴利事,取其奇羡之积,以具庖厨,谓为本钱。”由此可见会食因唐太宗勤政而赐食予过午晏归之朝臣而起,发展到京城与州县各级官府都设立公厨(又常称食堂),以供官员会食,形成制度。


      3楼2016-02-27 01:52
      回复
        宰相会食
        宰相会食,理应聚齐而食。《东观奏记》卷上记载:“宰臣将会食,周墀驻(白)敏中厅门以俟同食。敏中传语墀:‘正为一书生恼乱,但乞先之。’”可见宰相们有互相等待以同食的惯例。
          宰相会食,百官不得谒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记贞元二十一年三月事:“吏部尚书、平章事郑珣瑜称疾去位。其日,珣瑜方与诸相会食于中书。故事:丞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王)叔文是日至中书,欲与(韦)执谊计事,令直省通执谊。直省以旧事告,叔文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执谊逡巡惭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语良久。宰相杜佑、高郢、珣瑜皆停筯以待。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已与之同餐閤中矣。’佑、郢等心知其不可,畏惧叔文、执谊,莫敢出言。珣瑜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 《唐会要》卷五十一《识量上》记载同,应是抄录《顺宗实录》。《新唐书·郑珣瑜传》记载此事,亦应是依据《顺宗实录》,而当直吏之言改作“方宰相会食,百官无见者”。在这件事中,王叔文违反“丞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的惯例而来见宰相,宰相韦执谊起初“逡巡惭赧”,还有所顾虑,最终自坏规矩,会食时竟离开而与外人同食,使其他宰相空等待。郑珣瑜愤而离去,政见不合是主要原因,而此时宰相的尊严受到漠视,点燃了导火索。
          宰相间意气不合,也会托辞不参加会食。《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德宗时,杨炎、卢杞同为宰相,“杞无文学,仪貌寝陋,炎恶而忽之,每托疾息于他阁,多不会食,杞亦衔恨之。”杨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矛盾公开化。杨炎最终被卢杞陷害而死。


        5楼2016-02-27 01:59
        回复
          五代笔记对堂食、会食的侧面反映
          以上从现存重要史籍中梳理出唐代宰相堂食、会食的基本情况,而从唐代笔记中也可以搜寻到一些相关资料,可谓侧面反映,从中得以窥见唐人心理,使后人加深对这一事情的了解。
            宰相对自身相位能否长久都很在意,常有所忌讳,会食方面也有事例。《大唐传载》曰:
            李忠公之为相也,政事堂有会食之床,吏人相传,移之则宰臣罢。不迁者五十年。公曰:“朝夕论道之所,岂可使朽蠹之物,秽而不除。俗言拘忌,何足听也!以此获免,余之愿焉。”命撤而焚其下,铲去聚壤十四畚。议者称正焉。
          政事堂会食之坐榻,相传若移动则宰相罢免,竟五十年而未移动,其下污秽堆积。直到宪宗时李吉甫为相,才下令搬移清扫,义正辞严地宣布不怕罢免,可见他对“俗言拘忌”尚未完全摆脱。从李吉甫元和二年(807年)始为相上溯五十年,乃安禄山叛乱之后,其间宰相数十人,贤庸忠奸,无一人敢犯忌,由此反映宰相恋栈心理之可笑。
            在常人眼中,堂食带有神秘色彩。《中朝故事》记载:
            宰相堂饭,常人多不敢食。郑延昌在相位,一日本厅欲食次,其弟延济来,遂与之同食。延济手擎馎饦,食及数口,碗自手中坠地,遂中风痹,一夕而卒。
          郑延昌是唐昭宗时宰相,这则小故事是说他某天在自己的办公厅中将要吃堂食,其弟来,于是兄弟共同进食,结果其弟中风而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弟中风而死与吃堂食并无必然联系,但是当时人不这样看,认为有因果关系。究其缘故,应当是古人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起着作用,宰相地位尊贵,在下位者不得僭越,常人吃本不应享用的宰相饭食,自然会折福折寿,所以“常人多不敢食”。民间还流传张文瓘的一个故事,据《定命录》(《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七引)记载:
            张文瓘少时,曾有人相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饭食吃。”及在此位,每升堂欲食,即腹胀痛霍乱,每日唯吃一碗浆水粥。后数年,因犯堂食一顿,其夜便卒。
          张文瓘在高宗朝为相多年,竟吃不得堂食,好不容易吃一顿,却当夜死亡。此事显系捏造,不需考辨,然而表现出当时人的一种看法,即能否吃堂食是命中注定,即使身为宰相也不一定有吃堂食的命运。这类故事反映常人看待堂食的仰视角度。
          唐代宰相的会食制度适应了宰相的地位与工作需要,因而在宋代得到延续。这就不属于本文的范围了。


          6楼2016-02-27 01:59
          回复
            注释:
            1 见《旧唐书》卷九十八《卢怀慎传》。
            2 崔元翰《判曹食堂壁记》,《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3 关于公厨的一般情况,可参见陈明光《唐朝的食堂与“食本”》一文,《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
            4 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昌黎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7楼2016-02-27 0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