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珠海——珠海应重视斗门的发展
近日南方都市报及南方网等多个媒体纷纷展开关于反思珠海发展问题的讨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的确,同为特区,地理位置相近,又几乎同时起步,但珠海现在是远不如深圳了。
珠海原本不缺豪情,立市至今在位时间最长的市长、市委书记梁广大就有“梁胆大”之称,其风头最劲时差不多可直追当时的国家领导人;
珠海不缺硬件,一般中小城市不敢奢想的大港、大桥、大机场、大铁路、大工业、大旅娱设施,珠海或有或已在筹备动工中;
珠海原来也不缺对人才的吸引力,“百万重奖人才”曾轰动全国,“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引来了十几所高校开办校区、分校或产学研基地,迄今在校大学生数量已居全省第二。珠海也是全国著名创业城市,拥有不少高科技公司;
珠海环境美、浪漫、宜居、适合养老……
珠海人口少、地方不大,但珠海确实不见得寂寂无名。
然而,珠海的现状,实在令不少关心她、喜爱她的人失望。单从人均看,珠海许多数据并不落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排得上前列,但数据不能当饭吃,尤其是居住在占全市2/3以上面积的西区的人来说,珠海人均GDP、人均收入那么高,怎么我们就感觉不到呢?是不是算GDP总量时加上西区,然后算人均指标只算市区呢?
市区美仑美奂,生活水平高,但那不代表珠海。从拱北关闸往西北方向开车,十来二十分钟便到中山的坦洲,珠海市区与坦洲已丝丝相扣在一起;从拱北关闸往东北方向开车,二三十分钟(剔除塞车)也到了中山的故居。这二三十分钟正常车程内还算上了郊区,除去郊区,珠海市区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但就是这巴掌大的脸面,也因商气不足、交通越来越挤塞而为人诟病。
这就是珠海?人均指标排在全国前列的浪漫富饶城市珠海?珠海真的就只有这么一点大(区域面积看来还没有邻近的中山坦洲、三乡大)?
不是,只要你从拱北开车往西走,跨过珠海大桥,你会发现真正的珠海。珠海只有三个区,两个面积最大的区在那里,机场、大港、铁路还有高速公路在那里,主要工业及几乎全部农业在那里,当然,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几乎全部的贫民也在那里。那里,就是珠海的大西区或曰珠海的“西伯利亚”斗门区和金湾区。
斗门之痛
斗门区以及金湾区的红旗、平沙这两个主干镇,在历史上曾同属一个斗门县。斗门县划归珠海乃至改为珠海市斗门区后,客观地说,斗门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斗门的居民以及来过斗门的外地人都会发出慨叹,斗门之落后,在珠三角里可谓另一个世界。
斗门素为鱼米之乡,在珠海立市之前无论经济、文化、城建、人口还是生活水平均远胜当时以渔业为主的珠海县,今天,斗门的工农业仍处全市领先地位,斗门有全市最大的外企伟创力,还有曾经名噪一时的白藤湖农民渡假村。但是,斗门人并不开心。譬如收入,领工资的斗门人的实际收入仅为市区同级的1/2以下,甚至也低于三区中经济实力最差的金湾区不少。最具对比性的是没有灰色收入的教师,市区市属学校教师收入人均每月6200元(南方日报 2005-08-17),斗门区教师仅2000元左右,若算上没有或只领少量特区补贴的农村教师以及只领几百元月薪、为数也不少的代课教师,斗门区教师的人均月入2000元显然是高估了。
斗门区教师收入低,而剔除灰色收入(大多数人没有),斗门的非教师人员如区属机关、乡镇的干部理论上还要比同职级的教师工资低10%。在物价随油价不断上扬的今天,在比市区低这么多的待遇面前,斗门人笑得出声么。更别提那众多连孩子二三百元学费都交不起的农民了。最近,不愿为区委区府那些没有民意基础的决策买单的悲愤,只要深入斗门民间就能清楚地感受到。
在有十多万人口、但比起许多珠三角发达乡村的市容还落后的斗门区主城井岸,公交路牌上标着井岸至市区24公里,换言之,由市府到区府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到了。但是,斗门实际上已成了人才遗忘的角落。区内人才争着迁入市区,市外及市区的人才非不得已也不到斗门来。每年斗门籍百多二百名大学毕业生回乡的也没几个,回来找不到工作或嫌待遇低,辛辛苦苦耗尽家财读完书,你愿回来待业么?发展靠人才,但斗门靠低薪能吸引人才么?
近日南方都市报及南方网等多个媒体纷纷展开关于反思珠海发展问题的讨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的确,同为特区,地理位置相近,又几乎同时起步,但珠海现在是远不如深圳了。
珠海原本不缺豪情,立市至今在位时间最长的市长、市委书记梁广大就有“梁胆大”之称,其风头最劲时差不多可直追当时的国家领导人;
珠海不缺硬件,一般中小城市不敢奢想的大港、大桥、大机场、大铁路、大工业、大旅娱设施,珠海或有或已在筹备动工中;
珠海原来也不缺对人才的吸引力,“百万重奖人才”曾轰动全国,“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引来了十几所高校开办校区、分校或产学研基地,迄今在校大学生数量已居全省第二。珠海也是全国著名创业城市,拥有不少高科技公司;
珠海环境美、浪漫、宜居、适合养老……
珠海人口少、地方不大,但珠海确实不见得寂寂无名。
然而,珠海的现状,实在令不少关心她、喜爱她的人失望。单从人均看,珠海许多数据并不落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排得上前列,但数据不能当饭吃,尤其是居住在占全市2/3以上面积的西区的人来说,珠海人均GDP、人均收入那么高,怎么我们就感觉不到呢?是不是算GDP总量时加上西区,然后算人均指标只算市区呢?
市区美仑美奂,生活水平高,但那不代表珠海。从拱北关闸往西北方向开车,十来二十分钟便到中山的坦洲,珠海市区与坦洲已丝丝相扣在一起;从拱北关闸往东北方向开车,二三十分钟(剔除塞车)也到了中山的故居。这二三十分钟正常车程内还算上了郊区,除去郊区,珠海市区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但就是这巴掌大的脸面,也因商气不足、交通越来越挤塞而为人诟病。
这就是珠海?人均指标排在全国前列的浪漫富饶城市珠海?珠海真的就只有这么一点大(区域面积看来还没有邻近的中山坦洲、三乡大)?
不是,只要你从拱北开车往西走,跨过珠海大桥,你会发现真正的珠海。珠海只有三个区,两个面积最大的区在那里,机场、大港、铁路还有高速公路在那里,主要工业及几乎全部农业在那里,当然,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几乎全部的贫民也在那里。那里,就是珠海的大西区或曰珠海的“西伯利亚”斗门区和金湾区。
斗门之痛
斗门区以及金湾区的红旗、平沙这两个主干镇,在历史上曾同属一个斗门县。斗门县划归珠海乃至改为珠海市斗门区后,客观地说,斗门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斗门的居民以及来过斗门的外地人都会发出慨叹,斗门之落后,在珠三角里可谓另一个世界。
斗门素为鱼米之乡,在珠海立市之前无论经济、文化、城建、人口还是生活水平均远胜当时以渔业为主的珠海县,今天,斗门的工农业仍处全市领先地位,斗门有全市最大的外企伟创力,还有曾经名噪一时的白藤湖农民渡假村。但是,斗门人并不开心。譬如收入,领工资的斗门人的实际收入仅为市区同级的1/2以下,甚至也低于三区中经济实力最差的金湾区不少。最具对比性的是没有灰色收入的教师,市区市属学校教师收入人均每月6200元(南方日报 2005-08-17),斗门区教师仅2000元左右,若算上没有或只领少量特区补贴的农村教师以及只领几百元月薪、为数也不少的代课教师,斗门区教师的人均月入2000元显然是高估了。
斗门区教师收入低,而剔除灰色收入(大多数人没有),斗门的非教师人员如区属机关、乡镇的干部理论上还要比同职级的教师工资低10%。在物价随油价不断上扬的今天,在比市区低这么多的待遇面前,斗门人笑得出声么。更别提那众多连孩子二三百元学费都交不起的农民了。最近,不愿为区委区府那些没有民意基础的决策买单的悲愤,只要深入斗门民间就能清楚地感受到。
在有十多万人口、但比起许多珠三角发达乡村的市容还落后的斗门区主城井岸,公交路牌上标着井岸至市区24公里,换言之,由市府到区府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到了。但是,斗门实际上已成了人才遗忘的角落。区内人才争着迁入市区,市外及市区的人才非不得已也不到斗门来。每年斗门籍百多二百名大学毕业生回乡的也没几个,回来找不到工作或嫌待遇低,辛辛苦苦耗尽家财读完书,你愿回来待业么?发展靠人才,但斗门靠低薪能吸引人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