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欽墓志》中有六个“父”字,如下图。这是我截取合成的图。

因为是同一人所写,书风完全一致。
我们观察父字第二笔的点,五个字只是点的长短有区别,用笔都是从左入笔,到右收笔。脑子正常的人一般都会这样写。点是很圆润的。
本来红框中的父字也应该是这种写法。但这个字很另类。完全成了一个三角块。由此可见,这个三角方笔不是书丹墨迹的再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三角块是刀功所致,临写魏碑字写三角方笔效果,是不懂魏碑。
并且,这个三角块刻的极其不负责,很随便。父字第二点不可能从上入笔,更不可能从右下往左挑起。从其他五个字可知,只有从左角入笔,但你按照这个三角效果是想象不出墨迹的写法的。因为你找不到可能的入笔位置。即使从左入笔,也写不出其他两角的效果。三角形的边长不成比例。忠实的墨迹即使刻成三角点,三角形的边长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实际上这通墓志的胡乱刻画,在大名鼎鼎的《始平公造像》也有。

红框中的“容”字,谷字第二笔的点,你照猫画虎,如何入笔?从那个方位入?这也是乱刻的结果。
由此类推,整个《始平公造像》也是乱刻。当然再马虎的乱刻,还不至于每一笔连入笔方向都搞错。但整个字完全走样是肯定的。圆点刻成三角点都有可能。
我很想看看临《始平公造像》的人是如何临这个“容”字的?
临《始平公造像》除了瞎画还有什么?康有为,李叔同他们从这类玩意学魏碑,岂不是南辕北辙,天分越高,离魏碑越远吧?
魏碑中的方笔,墨迹其实是这种效果。这是真正的书丹。

无论折笔,还是点,涉及到的所谓方笔,都是一笔写成。
我很多年前买了一本如何临魏碑的书,作者是个二货,三角点的写法要折来折去,画一个三角形才能写出来。

因为是同一人所写,书风完全一致。
我们观察父字第二笔的点,五个字只是点的长短有区别,用笔都是从左入笔,到右收笔。脑子正常的人一般都会这样写。点是很圆润的。
本来红框中的父字也应该是这种写法。但这个字很另类。完全成了一个三角块。由此可见,这个三角方笔不是书丹墨迹的再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三角块是刀功所致,临写魏碑字写三角方笔效果,是不懂魏碑。
并且,这个三角块刻的极其不负责,很随便。父字第二点不可能从上入笔,更不可能从右下往左挑起。从其他五个字可知,只有从左角入笔,但你按照这个三角效果是想象不出墨迹的写法的。因为你找不到可能的入笔位置。即使从左入笔,也写不出其他两角的效果。三角形的边长不成比例。忠实的墨迹即使刻成三角点,三角形的边长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实际上这通墓志的胡乱刻画,在大名鼎鼎的《始平公造像》也有。

红框中的“容”字,谷字第二笔的点,你照猫画虎,如何入笔?从那个方位入?这也是乱刻的结果。
由此类推,整个《始平公造像》也是乱刻。当然再马虎的乱刻,还不至于每一笔连入笔方向都搞错。但整个字完全走样是肯定的。圆点刻成三角点都有可能。
我很想看看临《始平公造像》的人是如何临这个“容”字的?
临《始平公造像》除了瞎画还有什么?康有为,李叔同他们从这类玩意学魏碑,岂不是南辕北辙,天分越高,离魏碑越远吧?
魏碑中的方笔,墨迹其实是这种效果。这是真正的书丹。

无论折笔,还是点,涉及到的所谓方笔,都是一笔写成。
我很多年前买了一本如何临魏碑的书,作者是个二货,三角点的写法要折来折去,画一个三角形才能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