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
文献[1]中记载了国内7种油葫芦:
1. 黄脸 T. emma;
2. 黑脸 T. occipitalis;
3. 银川 T. infernalis;
4. 滨海 T. oceanicus;
5. 法拉 T. fallaciosus;
6. 污褐* T. testaceus;
7. 北京* T. mitratus;
后来出现了第8种:
8. 黄褐*(越南) T. derelictus;
以及文献[2]中记载的第9种,属于入侵种:
9. 澳洲 T. commodus;
第9种我们不在此讨论。其余8种里面,标*的表示命名混乱。
那么由简到难,先看没有争议的几个品种。
之前多罗嗦几句。本文中的油葫芦名称都是生物学名称。注意上面有个“北京油葫芦”(T. mitratus),这个跟咱们市场上卖的“北京蚰蝴蠦”是两码事。
Number 1,当属黄脸油葫芦(emma,读“艾玛”)。这是虫友们最熟悉的油葫芦了,也就是大家每年都玩的黑虫,鸣声婉转悠扬,变种(品种)很多,比如天津黑,玉眼,红眼,紫虫等等。这些品种在生物学上都是一个种——emma。因为他们之间都能交配产生后代,没有生殖隔离。
Number 2,黑脸油葫芦(occipitalis),与emma非常像,但前脸中央是黑色,常见品种。
Number 3,银川油葫芦(infernalis),楼主在山西长治抓到过,当地优势种。
Number 4,滨海油葫芦(oceanicus),这个种有虫友抓到过,特征是复眼侧后方有两条平行的细线。
Number 5,法拉油葫芦(fallaciosus)。这是最神秘的一种了,几乎没有资料,仅产于台湾。
那么接下来的就是有争议的品种了。先说说“污褐”和“黄褐”这二褐。
先说污褐。根据文献[1]对污褐的分布(广东,香港,海南,云南)描述,个人猜测这应该是著名的“南油”,也就是南方油葫芦,两广地区用来打斗的,通体紫红色,个头大。但是,网上给出的“南油”拉丁名却是T. mitratus,显然有误,应该是T. testaceus。
再说“黄褐”,根据拉丁名T. derelictus查找,在中科院动物所网站上查到了,中文名“越南油葫芦”。再仔细看馆藏标本信息,全部采于云南。“云南”,“越南”,发音相近,两地接壤,因此个人大胆推断,“黄褐”就是大名鼎鼎的“雾顶油葫芦”。此品种在青鸟论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此虫特点很明显,头顶上有一块浅色的斑,与体色均匀渐变过渡,故名“雾顶”。当时青鸟的虫友就是在云南抓到的这种油葫芦。此虫也极具玩赏性,因为其发音镜巨大,叫声非常洪亮。
最后,剩下了最最麻烦的一个——T. mitratus(读“米歘特斯”)。在[1]中,说其分布于北京,江苏,福建,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不知道大家看出问题来没有,其中一个分布地区是异类。没错,那就是北京。跟其他分布地比,太靠北了!而且不接壤。但是,[1]中给出的中文名恰恰就是“北京油葫芦”。但在台湾的资料中显示,此种的分布最北限是河南(http://orthoptera.speciesfile.org/common/editTaxon/Distribution/ShowDistribution.aspx?TaxonNameID=1122690),并不包括北京。另外,此种在台湾的中文名为“白缘纹眉蟋蟀”,其中有个网站有图片(地址:http://gaga.biodiv.tw/new23/s6-47.htm),大家可以去看,说此种与黑脸油葫芦很难区别。
台湾的这个网站: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synonyms.php?id=348365 给出了T. mitratus的同种异名的明细。可见,这个种的命名的确非常混乱,还曾经被叫过T. testaceus(让污褐情何以堪)。可能是基于这种原因,所以这个品种被搞的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到底北京有没有mitratus的自然分布呢?可能需要广大虫友去证明这个问题了。当你抓到一只长得非常像emma的油葫芦却发现叫声完全不对的话,那么恭喜你,可能这就是mitratus。如果要进一步确认,就要解剖它的小jj,然后看跟[1]中的图一样不一样。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我国本土油葫芦的8个生物学种为:
1. T. emma 黄脸油葫芦 (黑虫)
2. T. occipitalis 黑脸油葫芦
3. T. infernalis 银川油葫芦
4. T. oceanicus 滨海油葫芦
5. T. fallaciosus 法拉油葫芦
6. T. testaceus 南方油葫芦* (南油)
7. T. mitratus 白眉(北平)油葫芦*
8. T. derelictus 雾顶(云/越南)油葫芦*
注:*为建议的中文名,仅供参考。
-------------------------------------------------------------
参考文献:
[1]《中国蟋蟀总科与蝼蛄总科分类概要》殷海生,刘宪伟
[2]《中国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Chopard分类并记外来物种澳洲油葫芦Teleogryllus commodus (Walker)(蟋蟀科,蟋蟀亚科)》马丽滨,何祝清 等
扩展阅读:
http://tieba.baidu.com/p/3520603042
http://taibif.tw/zh/namecode/348365
《三种油葫芦鸣声节律谱图比较》谢令德 等
http://www.guokr.com/post/348096/
http://www.nzmc.org/spcontent/6SIE481088
http://www.18888.com/read-htm-tid-6566072-fpage-0-toread--page-3.html
http://gaga.biodiv.tw/new23/9402/a13.htm
http://bbs.18888.com/read-htm-tid-2126264-fpage-0-toread--page-1.html
文献[1]中记载了国内7种油葫芦:
1. 黄脸 T. emma;
2. 黑脸 T. occipitalis;
3. 银川 T. infernalis;
4. 滨海 T. oceanicus;
5. 法拉 T. fallaciosus;
6. 污褐* T. testaceus;
7. 北京* T. mitratus;
后来出现了第8种:
8. 黄褐*(越南) T. derelictus;
以及文献[2]中记载的第9种,属于入侵种:
9. 澳洲 T. commodus;
第9种我们不在此讨论。其余8种里面,标*的表示命名混乱。
那么由简到难,先看没有争议的几个品种。
之前多罗嗦几句。本文中的油葫芦名称都是生物学名称。注意上面有个“北京油葫芦”(T. mitratus),这个跟咱们市场上卖的“北京蚰蝴蠦”是两码事。
Number 1,当属黄脸油葫芦(emma,读“艾玛”)。这是虫友们最熟悉的油葫芦了,也就是大家每年都玩的黑虫,鸣声婉转悠扬,变种(品种)很多,比如天津黑,玉眼,红眼,紫虫等等。这些品种在生物学上都是一个种——emma。因为他们之间都能交配产生后代,没有生殖隔离。
Number 2,黑脸油葫芦(occipitalis),与emma非常像,但前脸中央是黑色,常见品种。
Number 3,银川油葫芦(infernalis),楼主在山西长治抓到过,当地优势种。
Number 4,滨海油葫芦(oceanicus),这个种有虫友抓到过,特征是复眼侧后方有两条平行的细线。
Number 5,法拉油葫芦(fallaciosus)。这是最神秘的一种了,几乎没有资料,仅产于台湾。
那么接下来的就是有争议的品种了。先说说“污褐”和“黄褐”这二褐。
先说污褐。根据文献[1]对污褐的分布(广东,香港,海南,云南)描述,个人猜测这应该是著名的“南油”,也就是南方油葫芦,两广地区用来打斗的,通体紫红色,个头大。但是,网上给出的“南油”拉丁名却是T. mitratus,显然有误,应该是T. testaceus。
再说“黄褐”,根据拉丁名T. derelictus查找,在中科院动物所网站上查到了,中文名“越南油葫芦”。再仔细看馆藏标本信息,全部采于云南。“云南”,“越南”,发音相近,两地接壤,因此个人大胆推断,“黄褐”就是大名鼎鼎的“雾顶油葫芦”。此品种在青鸟论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此虫特点很明显,头顶上有一块浅色的斑,与体色均匀渐变过渡,故名“雾顶”。当时青鸟的虫友就是在云南抓到的这种油葫芦。此虫也极具玩赏性,因为其发音镜巨大,叫声非常洪亮。
最后,剩下了最最麻烦的一个——T. mitratus(读“米歘特斯”)。在[1]中,说其分布于北京,江苏,福建,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不知道大家看出问题来没有,其中一个分布地区是异类。没错,那就是北京。跟其他分布地比,太靠北了!而且不接壤。但是,[1]中给出的中文名恰恰就是“北京油葫芦”。但在台湾的资料中显示,此种的分布最北限是河南(http://orthoptera.speciesfile.org/common/editTaxon/Distribution/ShowDistribution.aspx?TaxonNameID=1122690),并不包括北京。另外,此种在台湾的中文名为“白缘纹眉蟋蟀”,其中有个网站有图片(地址:http://gaga.biodiv.tw/new23/s6-47.htm),大家可以去看,说此种与黑脸油葫芦很难区别。
台湾的这个网站: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synonyms.php?id=348365 给出了T. mitratus的同种异名的明细。可见,这个种的命名的确非常混乱,还曾经被叫过T. testaceus(让污褐情何以堪)。可能是基于这种原因,所以这个品种被搞的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到底北京有没有mitratus的自然分布呢?可能需要广大虫友去证明这个问题了。当你抓到一只长得非常像emma的油葫芦却发现叫声完全不对的话,那么恭喜你,可能这就是mitratus。如果要进一步确认,就要解剖它的小jj,然后看跟[1]中的图一样不一样。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我国本土油葫芦的8个生物学种为:
1. T. emma 黄脸油葫芦 (黑虫)
2. T. occipitalis 黑脸油葫芦
3. T. infernalis 银川油葫芦
4. T. oceanicus 滨海油葫芦
5. T. fallaciosus 法拉油葫芦
6. T. testaceus 南方油葫芦* (南油)
7. T. mitratus 白眉(北平)油葫芦*
8. T. derelictus 雾顶(云/越南)油葫芦*
注:*为建议的中文名,仅供参考。
-------------------------------------------------------------
参考文献:
[1]《中国蟋蟀总科与蝼蛄总科分类概要》殷海生,刘宪伟
[2]《中国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Chopard分类并记外来物种澳洲油葫芦Teleogryllus commodus (Walker)(蟋蟀科,蟋蟀亚科)》马丽滨,何祝清 等
扩展阅读:
http://tieba.baidu.com/p/3520603042
http://taibif.tw/zh/namecode/348365
《三种油葫芦鸣声节律谱图比较》谢令德 等
http://www.guokr.com/post/348096/
http://www.nzmc.org/spcontent/6SIE481088
http://www.18888.com/read-htm-tid-6566072-fpage-0-toread--page-3.html
http://gaga.biodiv.tw/new23/9402/a13.htm
http://bbs.18888.com/read-htm-tid-2126264-fpage-0-toread--pag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