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龙宫吧 关注:173贴子:1,392
  • 3回复贴,共1

五彩缤纷的龙王宫与古龙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人对舟山的形胜,概括为“群山拱城,大海环池。势作雄关,形如巨舰。岱山负背,螺头扼喉。洛自左拥,蛟门右峙”。舟山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龙腾鱼跃之所。因而,舟山历代方志中记载的龙王和龙王宫,不仅仅是灌门、桃花和岑港,而且是处处有龙王,各岛各龙王,五颜六色,花样颇多。

  如民国年间编纂的《定海县志(神话)》篇中所记载的谢龙王的传闻就很奇特。其文曰:“谢龙王,居叉河。母颜氏无嗣,祷於神。一日,治臬苎牖下见老人,须眉皓然,诣前乞化,光彩逼人,颜起,觅钱,倏不见,遂产谢。谢尝梦紫衣伟人挈其身於大石上涤肠,天旱,与君儿缚草龙祷雨,雨即至,投草龙於洞即跃然去。头上常有云气,烈日仰天喊,云即掩雨随至。”泰定六年,六月大旱,於岩上斧石,火星熠熠,雷电四起,雨如注。归,谓母曰:“适路间,有紫衣巨人,促我赴东海龙王会。”即端坐而逝。乡人祠於东山,岁以遗蜕日祀之。杨梅熟时,常有骤风急雨,土人曰:“谢龙王来食杨梅矣”。查阅<民国志),这谢龙王庙在定海协和区的大青岙。现今的定海白泉和皋泄杨梅最为出名,这方志中的大青岙似乎应在白泉境内。至于这紫衣巨人很明显是龙神。而谢龙王旱天为民求雨,杨梅熟时回家探亲,是个很有人情味的 龙王。另在岱山的高赘山有个龙王叫沙竭龙王,这是佛经中的龙王,与定海的谢龙王是两种类型。方志中虽无记载,但建庙于光绪年间的嵊泗黄龙岛上的护龙宫,却是个护岛龙王,还有岱山后沙洋的棕缉龙王,郑山龙潭中的蜥蜴龙王以及鳗龙王,蟹龙王等等,充分展示舟山龙王信仰的多样性,并非灌门、桃花、岑港三大龙王所能包括得了的。

  在《民国志(祠庙)》篇中所提供的一览表中,有志可查的龙王宫作了统计,在定海所属的21个区里,共有祠庙377个,其中龙王宫有24个,它们分别是:定海南门外的“龙王祠”、展茅区的“龙王宫”和“龙门庙”、三安区泄潭上的龙王宫、干揽区的枕头岙和“龙王宫”、龙潭上的“龙王宫”、斗门龙潭下的“龙王宫”、景陶区的“谢龙王庙”、三益区龙王山的“龙王宫”、楔口的“龙水庙”和长白山的“云龙庙”、岑锭区龙潭下的“龙王堂”、紫微区狭门的“白龙王庙”、册子区北岙的“龙王宫”、协和区龙潭下的“龙王宫”、东靖区上庄坛岙的“龙王宫”、岱山区的司基龙山下的“龙王宫”、北峰山的“龙王宫”、倭井头的“龙王宫”和石马岙捍门的“龙山庙”、长涂区的“龙王宫”、朐山区的凉帽山“龙王宫”等等。其实,民国年间舟山各地实际存在的“龙王宫”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此表中,灌门的龙王庙、桃花的龙王宫、以及《康熙志》中记载的“伏龙庵”、“龙德庵”、“回龙庵”、“金龙寺”均未列入。岱山的龙王宫,据高亭金立高先生提供的资料,尚有东沙镇的西沙角“龙王宫”、渔山“龙王宫”、燕窝山供四海龙王神像的“龙王庙”和岱中供东海龙王神像的“海宴宫”等5个也未入志。而这5个“龙王宫”在《岱山镇志<庙宇>》篇中却有记载。另在《康熙志》、《光绪志》和《普陀山志》的记载中,东龙潭有“龙王祠”,芦蒲岙有“龙堂庵”,普陀山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建造的“龙王堂”,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龙寿庵”,民国16年改建的“龙华庵”,民国初改建的“龙树庵”以及“回龙庵”、“盘龙庵”、“龙兴庵”、“龙珠庵”、“龙泉庵”、“龙沙庵”、“龙头篷”和婆竭龙王祠等16个供龙王神像的庙宇未在“一览表”中。更为遗憾的是21个区到朐山区为止,嵊泗列岛有20余个有人居住岛屿的众多庙宇未入志。其中供龙王神像的,就有黄龙岛上的“护龙宫”,泗礁岛菜园镇的“龙王宫”,马关镇的“龙王殿”,嵊山岛的“龙王宫”以及大洋岛上的“龙王殿”等8个。依此统计,民国年间在舟山实际存在的“龙王宫”约有60余个,而那些供龙王的小宫小庙还不在其数。而这些“龙王宫”的建造大都在清朝光绪年间及康熙、咸丰年间,如展茅区郑家山龙潭下的“龙王宫”建于清光绪二年,“龙门庙”建于清光绪三年,三安区的泄潭上的“女王堂”建于清咸丰五年,岱山区北峰山“龙王堂”建于清光绪元年,长涂区倭井头的“龙王宫建于清光绪五年,普陀山的“龙王堂”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嵊泗黄龙岛的“护龙宫”建于清光绪二年等等。这种历史现象再次印证了舟山大兴龙王信仰和广建“龙王宫”是与飘拂“绣龙旗”的清王朝的崇龙、祭龙、封龙等——系列行为有关,尤其是南宋以来,历代帝王在定海“龙王庙”公祭了东海龙王之后。



1楼2008-07-05 15:44回复

      另外,“龙王宫”的选址有个显著特点,除个别情况外,大都建造在有水的海边或龙潭附近。这是与龙的特性相一致的。因为龙离不开水,而且水潭越大越深,越能显示龙的威力。所谓“龙入浅滩被虾欺”、“龙归大海”就是此理。故而有“龙王宫”的地方附近大都有龙潭。而且,“请龙求雨”也好,“龙居深潭”也行,大都在龙潭进行。舟山方志记载中一大批五彩缤纷的古龙潭,则是舟山海洋龙文化中又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定海县志》和光绪年间编纂的《定海厅志》记载,舟山较有影响和名气的古龙潭有15个,它们分别是:

      东龙潭:“城东界,在延福万寿之中,特据山顶,澄彻无底,有龙洞,凡祷雨必先此。”这是《康熙志》中的记载。《光绪志》中内容基本相同但行文有所变化,《康熙志》中的“龙洞”在《光绪志》中变为“龙王祠”了。其文曰:“在州之东,介万寿延庆间,据山之顶,澄彻无底,上有龙王祠,遇旱则祷之。”

      泄潭:“县东北三十五里,据山之椒有瀑布,宋宣和中大旱,簿尉刘铋投以诗,雨即如注。”以上是(康熙志)中的条文。到了《光绪志)中内容有所增加,其文曰:“在东北三十六里,潭据山腰,深浅不可测。宣和中旱,簿尉刘倔投以诗,诗沈而雨、时人异焉。”《光绪志》的条文,来源是《宝庆志》。“投诗而求雨”,确为一奇。在《光绪志》中还附有宋朝刘铋题为“投泄潭龙宫”的求雨诗:“未跃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头角虽经岁,际会风云在一朝。既若有心成变化,岂能无意润枯蕉,神踪许为苍生起,愿击香车上九霄。”也许刘铋作为当地官员,诚心为民求雨,感动了潭中的白龙,故而“诗沈而雨”。同时,因此潭的异闻确是奇异,引起了历代文人的浓厚兴趣,纷纷题诗赋志。如衡阳簿薛实的“咏泄潭瀑布”诗:“秋高水涨雪飞涛,岩木抬风怒穹号,可是玉虹低饮涧,白龙施雨下山腰。” 

      旋潭:“县北五里外,仅一堂坳,水汲不竭,遇旱祷之辄应。”在元代《大德志》中,旋潭作漩潭,《光绪志》和《康熙志)条文相同。

      小岙潭:《康熙志》中云:“在州西三十余里,泓如鉴、祷则出青蛇以显异。”《光绪志》中说法有所不同,其文曰:“遇旱则祷之,有蜥蜴出焉。”《康熙志》中的青蛇到了光绪年间变为蜥蜴了。

      青龙潭:《康熙志》中云:“县西三十五里,遇旱祷之蜥蜴出。”在<光绪志)中发生了变化,其文曰:“青龙潭在普慈寺之后山,一泓如镜,祷雨则出青蛇以显其异。”在附言中,《光绪志)说《康熙志)误云翁州西。并把青龙潭误作小岙潭了。这两个潭名和方位,在历代方志中似乎多有纠葛并与岑港潭有牵连。

      九溪龙潭:《康熙志》云:“县北十五里,石壁中穿一穴,径二丈余,深无涯矣,有祷辄应,例在祀典。”《光绪志》中的条文相同。

      九节龙潭:《康熙志》中云:“县东五里,田塍间昔有汲水者,得一鳗脔九段,烹之釜,俄顷不见。翌日复汲於潭前,鳗洋洋而九节,显然。於是居民异之,旱,叹辄往祷焉。”九段鳗烹之见,翌日于潭中复现,确为奇闻。在<光绪志》中记载得更为详细而传神,其文曰:“在州东五里,畦塍间有一古井耳。有人於其中得一鳗归而脔之,析为九,将投诸釜,怪风忽起,视其鳗无有也。他曰,复汲於井,则鳗洋洋而出九节,显然。乡人神之以为龙,遇旱必祷焉。”在《康熙志》中的龙潭,到了《光绪志》中就变成龙井了。古人往往把“井、潭”连称,方志中发生这种讹变亦是常有之事。

      菖蒲潭:《康熙志》中云:“县西,岑港之别屿,深不可测,有菖蒲茸生其中,居民率不可近,隆庆初,有龙挟风雨自东南海表来窟,於是夏秋之交,先一、二日,霓雾中现全体於山椒,俄而风雨暴至,为害非细、居民苦之。”以上文记载观之,这菖蒲龙来自东海,有约定的季节为夏秋之交,未前先有霓雾, 继而是暴风雨,这种物候景观即为台风,岛民俗称“做风水”,确实害民匪浅。这潭的神秘之处在于“有菖蒲茸生其中”,“居民不可近”。《光绪志》中的记载比较简单,其文曰:“在州西,岑港之别屿,其潭深不可测矣,有菖蒲生其中,岁旱则祷之。”在《康熙志》的记载中“风雨暴至”而“居民苦之”,似乎雨水很多。到了《光绪志)中,“岁旱则祷之”,可见舟山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光绪年间常有旱情出现,方志的记载故而发生了差异。
    


    2楼2008-07-05 15:44
    回复
      2025-08-30 16:27: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郑家山龙潭:《康熙志》中云:“县东,大展山。危峭不可跻。巅有大石罅,草木翁翳,岁旱祷之, 有金色蜥蜴出,是年告稔矣。”此在《光绪志》中,条文抄录《康熙志》,内容一字未动。但在附言中有段话:“大德志云,在州东大前村。山,危峭不可跻,攀山之巅,旧有石罅。一村民因采樵浣垢衣,其间视之,则绀碧状。及其归,若有所凭依,谵言触龙之怒故。然后遇旱祷之,有金丝蜥蜴者出。”以此剖析,郑山龙潭是金丝蜥蜴龙的居所,若有金色蜥蜴出现,即当年可获丰收也。

        高大山龙潭:《康熙志》中曰:“县东三十里,俗传有白龙乘云而下,双睛注地,遂成龙潭。”这是说龙潭的形成,是“白龙乘云而下,双睛注地”的缘故。在《光绪志》中,内容有所增加,其文曰:“去 州东三十里,父老相传,有白龙乘云而下,双睛注地遂成龙渊,卷石勺水,旱涸不竭,有青蜥蜴常现潭上,遇旱则祷焉。”青蜥蜴则为青龙的象征物,故而“旱涸不竭”,山民“遇旱则祷之”。

        岱山龙潭:《康熙志》中曰:“上有潭三,阔不寻丈,深不尺,祷雨投以尺书,则有物出焉。诚或不至,浮水不沉。”岱山龙潭“投以尺书”求雨,与泄潭记载中,刘铋“投诗求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方志记载看,若心不诚、或诚心不净,则尺书浮在水面不下沉。若尺书下沉了,说明求雨者心诚,则神龙亦灵。在《光绪志》的记载中,又有新发现,其文云:“依山之麓,其潭有三,相去数步,阔不寻丈,深不盈尺。祷旱投以尺书,则有物,若蟹,捧而入,间有状如鳗者跃而出。或诚不能感,则既沉之书复浮于水。”以此观之,《康熙志》中的“物出’’较为模糊,《光绪志》中就明确点明此物即为“蟹”或“鳗”,应说是内容上有所进展。

        至此,已详尽地记叙了舟山15个古龙潭中11个龙潭的方位、特点,异闻和信仰,还有灌门龙潭、桃花龙潭,岑港龙潭和高鳌山龙潭因在有关章节中已作介绍,不再重复。这样说来,舟山定海本岛、普陀桃花岛和岱山岛的15个古龙潭是:东龙潭、泄潭、旋潭、小岙潭、青龙潭、岑港潭、九溪龙潭、九节龙潭、菖蒲潭、郑家山龙潭,桃花龙潭、灌门龙潭、岱山龙潭、高大山龙潭和高鳌山潭。

        其实,舟山古龙潭远不止这几个,如“龙塘山”:“县东北二十里上有龙潭”。“斗门山”:“县北三十五里有龙潭”,岱山的一些龙王庙附近都有龙潭,大衢岛就有二个龙潭,各为“大龙潭”和“小龙潭”。普陀山有“育龙潭”,朱家尖岛上有“蛟龙潭”,嵊泗列岛上的泗礁、黄龙、嵊山,大小洋山岛等均有龙潭及其传闻。如花鸟岛有个“龙舌潭”,“水清如彻,久旱不竭,山民相传下有蛟龙”。若把舟山大小不一的“龙潭”都统计起来,其数字决不在龙王宫之下。


      3楼2008-07-05 15:44
      回复
        • 61.145.59.*
        好像全是言!不是好清楚,不知在看什么啊


        4楼2009-05-27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