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记本I7温度有点小高,遂采用降压的办法来压温度。然而又看到有人说降压不安全会导致缩缸,理由是P=UI降压导致电流增加;另外一些人说降压只要稳定是安全的,理由是低压U功耗都低。
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看似都有道理的论调,作为学物理的LZ决定查阅资料详细分析。
首先,缩缸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导体“电子迁移”,通俗说就是强大的电流(电流密度),流经芯片里的铜导线时候,电子会撞击铜原子,以致于撞击能量大于金属晶体的束缚势能,把铜原子撞击成自由游离状态,并且离开原来的位置。长久以后就会导致铜导线变细,电阻变大,影响CPU正常时序,导致性能下降,就是所谓的缩缸。
可以看到,影响缩缸的2个关键因素:铜导线的电流强度,和铜原子的束缚势能。其中铜原子束缚势能会受温度影响,温度越大束缚势能越小,所以加强散热控制温度,这个没什么异议,大家都懂。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电流强度,那么降压以后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呢?且听LZ细细道来:
首先多数时候,降压直接导致发热降低,这也是很多朋友的经验。原因就是,CPU未达到TDP的时候,固定频率的前提下,晶体管可以近似等效成一段电阻发热,电流I正比于电压,功耗P=U^2/R,所以降压直接导致电流减小,功耗减小,这时的降压,只要稳定不使机子蓝屏或者报错,都是有益无害的。
然而CPU达到封顶的TDP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达到TDP以后,CPU受功耗限制,往往达不到应该能达到的频率。这时候,降压所释放出来的功耗,要么用来提升CPU的频率,要么用来使更多晶体管参与运算,总之结果就是使CPU电流增加。这时候CPU可以看成是定功率器件,适用P=UI,此时电流会比降压前更大,就会有缩缸的风险。
所以给玩降压的朋友提个醒也提个建议,最好用AIDA64+RTSS,随时监控CPU的 PACKAGE TDP(其实称为TDP不合适,但是XTU就这么叫了,这里沿用XTU的称呼),一旦达到CPU的热设计功耗,就要小心缩缸风险了。这时候应该同时使用XTU限制频率,把PACKAGE TDP限制到TDP以下;或者更狠点直接限制电流(貌似有的主板是锁死的不能调),至于限制多少,就看你烤机时默认电压多少,然后TDP除以这个电压,就是安全电流(可以稍微宽松点,但是不要太多)。这样限制电流以后的降压就是绝对安全的,随便怎么降,只要稳定就不会缩缸。
以上是LZ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觉得有道理就顶,勿喷
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看似都有道理的论调,作为学物理的LZ决定查阅资料详细分析。
首先,缩缸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导体“电子迁移”,通俗说就是强大的电流(电流密度),流经芯片里的铜导线时候,电子会撞击铜原子,以致于撞击能量大于金属晶体的束缚势能,把铜原子撞击成自由游离状态,并且离开原来的位置。长久以后就会导致铜导线变细,电阻变大,影响CPU正常时序,导致性能下降,就是所谓的缩缸。
可以看到,影响缩缸的2个关键因素:铜导线的电流强度,和铜原子的束缚势能。其中铜原子束缚势能会受温度影响,温度越大束缚势能越小,所以加强散热控制温度,这个没什么异议,大家都懂。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电流强度,那么降压以后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呢?且听LZ细细道来:
首先多数时候,降压直接导致发热降低,这也是很多朋友的经验。原因就是,CPU未达到TDP的时候,固定频率的前提下,晶体管可以近似等效成一段电阻发热,电流I正比于电压,功耗P=U^2/R,所以降压直接导致电流减小,功耗减小,这时的降压,只要稳定不使机子蓝屏或者报错,都是有益无害的。
然而CPU达到封顶的TDP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达到TDP以后,CPU受功耗限制,往往达不到应该能达到的频率。这时候,降压所释放出来的功耗,要么用来提升CPU的频率,要么用来使更多晶体管参与运算,总之结果就是使CPU电流增加。这时候CPU可以看成是定功率器件,适用P=UI,此时电流会比降压前更大,就会有缩缸的风险。
所以给玩降压的朋友提个醒也提个建议,最好用AIDA64+RTSS,随时监控CPU的 PACKAGE TDP(其实称为TDP不合适,但是XTU就这么叫了,这里沿用XTU的称呼),一旦达到CPU的热设计功耗,就要小心缩缸风险了。这时候应该同时使用XTU限制频率,把PACKAGE TDP限制到TDP以下;或者更狠点直接限制电流(貌似有的主板是锁死的不能调),至于限制多少,就看你烤机时默认电压多少,然后TDP除以这个电压,就是安全电流(可以稍微宽松点,但是不要太多)。这样限制电流以后的降压就是绝对安全的,随便怎么降,只要稳定就不会缩缸。
以上是LZ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觉得有道理就顶,勿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