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缺乏大量高级技工人员,其程度甚至已达到“等米下锅”的地步。窘境之下,人才市场中怪事频频:高级技工年薪30万,令博士亦望洋兴叹。其实此事怪亦不怪,以下资料似可说明问题。有资料显示:广东省内4000多万从业人员中,只有365.3万名技术工人,约占9.1%,其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10.9万人,占技术工人总量不足3%。而事实上,社会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不断增长。预计到2005年,广东需要技术工人总量将达到502.4万人,缺口达130多万人。
从经济规律来说,应该是需求决定市场,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都是如此。然而高级技工缺乏的情况并非近日才出现,由来以久,而中国的就业形势亦是逐年严峻。明明潜在着如此巨大的人才市场,按理说应使就业困难的国人趋之若鹜,在短期内迅速填补这一空缺。然而据此前媒体报道:深圳每年急需中、高级技能人才3万余人,而每年的培训能力尚不足1万。
“怪事”一出,媒体纷纷追踪、评论,成了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观察报》发表题为《中国“蓝色军团”能壮大吗》的评论文章,认为造成此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干部工人壁垒分明。技工从其称呼来说,指的是有技术的工人,尽管“一技傍身”,仍不脱工人的身份定位,属社会地位较低的一类人群。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等级意识中长期鄙薄技术工人。
高校年年扩招,然而有多少学生是为技术工人而培养的,又有多少高校毕业生成为新一代的技工呢?不改变对技术工人的鄙薄态度,不打破身份地位决定论的社会等级制,对技工人才,只能无奈地期待。
然而,最近广东媒体的两则新闻让人们看到了技工人才市场的一线曙光:《高职教育缘何成“香饽饽”》、《无学历也可作为人才引进———上海推出“人才观”高职称高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来自广东省教育厅的消息显示:前两年还是冷门的高职、民办院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全部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且平均增幅为15%,录取分数线普遍比去年提高。全省专科层次共录取新生11.8万人,占整个招生计划的62%。让人欣喜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在观念意识上对不科学、不合理人才观的打破,才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可喜转变。最近上海“大人才”观的建立,就是这种转变的先例。以往人才引进中频频出现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条款,已被是否具有较高综合能力,专业水平所取代。而高职称、高学历也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当然,这两则新闻还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期待的开头。对于技工人才市场来说,想走出目前的窘境,仍然要面对许多问题。一方面,教育体系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培养真正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积极改正不科学、不合理的人才观,打破社会等级制,给技术工人应有的尊重。只有通过各方面不懈的努力,我们对技能人才的期待才不再遥远。
从经济规律来说,应该是需求决定市场,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都是如此。然而高级技工缺乏的情况并非近日才出现,由来以久,而中国的就业形势亦是逐年严峻。明明潜在着如此巨大的人才市场,按理说应使就业困难的国人趋之若鹜,在短期内迅速填补这一空缺。然而据此前媒体报道:深圳每年急需中、高级技能人才3万余人,而每年的培训能力尚不足1万。
“怪事”一出,媒体纷纷追踪、评论,成了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观察报》发表题为《中国“蓝色军团”能壮大吗》的评论文章,认为造成此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干部工人壁垒分明。技工从其称呼来说,指的是有技术的工人,尽管“一技傍身”,仍不脱工人的身份定位,属社会地位较低的一类人群。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等级意识中长期鄙薄技术工人。
高校年年扩招,然而有多少学生是为技术工人而培养的,又有多少高校毕业生成为新一代的技工呢?不改变对技术工人的鄙薄态度,不打破身份地位决定论的社会等级制,对技工人才,只能无奈地期待。
然而,最近广东媒体的两则新闻让人们看到了技工人才市场的一线曙光:《高职教育缘何成“香饽饽”》、《无学历也可作为人才引进———上海推出“人才观”高职称高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来自广东省教育厅的消息显示:前两年还是冷门的高职、民办院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全部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且平均增幅为15%,录取分数线普遍比去年提高。全省专科层次共录取新生11.8万人,占整个招生计划的62%。让人欣喜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在观念意识上对不科学、不合理人才观的打破,才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可喜转变。最近上海“大人才”观的建立,就是这种转变的先例。以往人才引进中频频出现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条款,已被是否具有较高综合能力,专业水平所取代。而高职称、高学历也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当然,这两则新闻还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期待的开头。对于技工人才市场来说,想走出目前的窘境,仍然要面对许多问题。一方面,教育体系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培养真正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积极改正不科学、不合理的人才观,打破社会等级制,给技术工人应有的尊重。只有通过各方面不懈的努力,我们对技能人才的期待才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