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396贴子:10,068,815

鼠宝看红楼之戏曲曲艺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鼠宝看红楼之戏曲曲艺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03 13:34回复
    此贴是个科普贴,为一系列贴之一。主要是因为现在听戏的小伙伴寥寥,对红楼中所提及的戏文不甚了解。故开一贴,科普下基础常识,有利于小伙伴们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隐性语境。挂一漏万,有不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0-03 13:35
    收起回复
      2025-08-31 08:47: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魔舞(第五回)
      即天魔舞的略称。天魔舞由十六名舞女饰演天魔女应节而舞,始于唐代宫廷。诗人王建《宫词》有“十六天魔舞袖长”之句。元代宫中流行天魔舞,舞时,“美女十六人为佛菩萨相”,“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綬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拍”(《元史。顺帝纪》)。元代诗人张昱《辇下曲》:“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宫听”(《张光弼诗集》)。元明杂剧中常常穿插天魔舞以表现天国之仙舞。警幻以“魔舞歌姬”称后文吟唱《红楼梦曲》的十二名舞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03 13:37
      回复
        传奇之曲(第五回)
        传奇之名,原指唐代“作意好奇”的小说,亦称传奇文,如《李娃传》、《莺莺传》之类。宋元时代一些故事曲折奇特的小说、说唱和戏曲的作品,包括话本、诸宫调、杂剧、戏文等,也都 沿袭传奇这个名称。至明清时代,又把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剧本称为传奇,强调“非奇不传”,如《牡丹亭》、《桃花扇》之类。实际上,明清时代南戏系统的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都是传奇之曲。《红楼梦》此回“传奇之曲”,即指明清传奇,因为它“必有生旦净末之别,又有南北九宫之调”。警幻指出,《红楼梦曲》不比尘世所作的传奇之曲,意即不同凡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0-03 13:37
        回复
          生旦净末(第五回)
          传统戏曲中的角色类型,主要分为生、旦、净、末四种类型,也有说生、旦、净、末、丑五种类型,每一类里又有许多更细微的分工。演员扮演人物皆有严格的规定。参见楼下“行当”词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03 13:37
          回复
            行当(第六回)
            原为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演员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划分。演员往往专演一个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如生行、旦行、净行、丑行,这是四个基本类型。在习惯上行当与角色常被通用,如旦角也叫旦行。
            生,素脸男角,又分 小生、老生、武生;
            旦,女角,分 花旦、老旦、青衣、刀马旦;
            净,花脸;不同人物的脸有各种不同规定的图案。
            丑, 文丑、武丑
            末,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红楼梦》此回“行当”,系泛指各行职业,而不是指戏曲行当。所以,小孩问:“不知是那一行当上的?”刘姥姥答道:“是太太的陪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0-03 13:38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0-03 13:39
              回复
                小戏儿、档子(第十一回)
                小戏儿,也称“小戏子”(第八十五回),或“一班小戏”(第二十二回、五十三回、五十四回),都指的是童伶班,人比较小,人数也比较少。这种小班是与大班相对而言的,大班由成年演员组成,人数往往较多。孔尚任《兰诗小部》、王士祯《秦淮杂诗》所说的“小部”,也都指的童伶班。《红楼梦》中的“档子”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档案、账册,如第十一回“礼单都上了档子”;一种即档子班的简称,如此回中的“一档子”。档子班有各种各样的,如清音、清曲、十番、帽儿戏等。其主要的共同特点,即由青少年组成,被称为“花档儿”,即指年青英俊美,又含有戏谑歧视的意思。大概是沿袭明代内臣俊美者称为“老儿当”的风习而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由于宁国府此次为贾敬祝寿,只是小规模的家宴,所以,就找来小戏儿、档子班演唱,凑凑热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0-03 13:40
                回复
                  2025-08-31 08:41: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点戏(第十一回)
                  明清时代,凡演堂会,戏班例应向看戏的客人递上戏单,请其点戏,写在笏板上,依次扮演。这样一则可以适应主家敬客礼节的需要,二则可以任观众自由选择爱看的戏。《红楼梦》第十一回、十八回、二十二回、七十一回,都写到点戏。但贾府演堂会,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点戏方式。如宝钗生日演戏,随便点戏;如元春归省点戏,贾母八十大寿点戏,则是礼节大,讲排场。《红楼梦》写贾府点戏,反映了当时朱门富户唱堂会的风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0-03 13:41
                  回复
                    百戏(第十四回)
                    古代伎艺之一,早在汉代已有。《汉文帝纂要》:“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自此之后,它成为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包括幻术、口技、走索、蹋鞠、拔河、相扑、角抵戏、影戏、傀儡戏等。清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和李调元的《弄谱百咏》所列百戏戏目,不仅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和一些体育活动,还包括戏曲、曲艺等,种类越分越细,内容形式越来越复杂。《红楼梦》此回“百戏”,系泛指杂耍。清代富贵人家,每逢喜事或丧事,往往有戏曲、杂耍等表演,既讲究了排场热闹,又适应客人多方面的爱好。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0-03 13:42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0-03 13:42
                      回复
                        行头(第十六回)
                        戏曲各种角色所穿的不同服装的统称,包括盔、帽、蟒、靠、褶、帔、靴等。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昆曲行头,正是如此。衣箱放袍、袄、裤、裙之类,盔箱放冠、盔、巾、帽,杂箱放须、发、靴、鞋、旗帜、帐帏、面具以及其他杂物,把(子)箱放銮仪、兵器之类。贾府派人往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花了五万两银子。用刘姥姥的算法,二十两银子可够庄家人过一年,五万银子可供两千户庄家人过一年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03 13:43
                        回复


                          16楼2015-10-03 14:05
                          收起回复
                            不太懂~~~顶科普~~~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10-03 14: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