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个帖子吧
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种经历,在寝室里4台电脑开着,电扇开着、日光灯开着都可以正常
运行,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什么电器都不开,就插了一个小小的电热杯,电表就跳闸了
。若是遇到哪位同学正在用电脑,更是可以听见抓狂的叫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呢?电脑的电源都是250W~300W的,4台电脑功率之和绝对在一个电热杯之上,但为
什么可以带4台电脑同时工作但不能接入一个300W的电热杯呢?两者有什么不同呢?下面
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我们平时使用的最多的加热装置就是热得快、电热杯或者电饭锅,它们的工作原理就是
电流流过电阻丝,电阻丝发热来烧水。对于220V电网来说,这类负载相当于一个纯电阻
接到电网里,学过电路的同学都知道,交流220V加到电阻上,其两端的电压波形和流过
电阻的电流波形是同相的,也就是说,两者相位差是0。这类负载我们称之为纯电阻性负
载。
计算机相当于什么负载呢?我们知道我们的电脑机箱的后上方,有一个方块状的铁盒子
,那就是计算机的电源。这个电源对于电网来说,就是电网的一个负载。计算机的电源
是开关电源(注意,这可不是有开关的电源哦),属于非线性负载(也叫整流性负载)
。开关电源的原理是先把220V@50hz交流电整流为高压直流,再把高压直流逆变为高压高
频交流,再通过高频变压器降为低压高频交流,再转为低压直流输出,这种电源的效率
要比传统稳压器高得多。把计算机的开关电源当做220V电网的一个负载,这种负载在22
0V市电输入端看来等效于一个容性负载,虽然它的电压波形还是正弦波,但是它的电流
波形已经畸变了,不再是规则的正弦波,而是接近脉冲波的波形(其实这种非线性负载
才是对电网有危害的恶性负载,会给电网带来高次谐波)。
两种负载的电压电流波形见附图。那么电表如何识别这两种负载呢?方法有很多种,但
都是通过单片机+AD转换器,对220V输出端的电压电流的波形实时采样,然后编制相应的
程序,通过算法,判断这两种负载的功率各占多大的比例,仅仅限制纯电阻性负载的接
入,或者是检测总电流,限制总功率。鉴于本文是发表在非专业论坛,就不详细描述判
断过程了。具体算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联系,一起研究。
对于部分目前广泛使用的监视平均功率的电表,用一只整流二极管或快恢复二极管(反
向耐压值450V以上,最大电流6A以上,为安全起见,留有一定裕度)串联在热得快上,
相当于半波整流,减少了一半的电压,那么根据P=(U^2)/R,(1000W的热得快电阻为50欧
姆左右)。可以求得,平均功率已经减小到了额定功率的1/4,也就是250W,但实际上瞬
时功率与未改装之前相同,只是改装后只有改装前一半的导通时间,平均到整个周期上
,平均功率才下降了。这种办法只能骗过监视平均功率的电表,对于监视峰值电流的电
表,还是逃不过它的眼睛。
采用二极管的方式比较简便,但是,由于功率只有原来的1/4,加热时间会变得很长。有
没有可以手动调节功率的呢?答案是:有。不过这种方案比二极管方案要复杂,这种方
案是利用了晶闸管(又名可控硅),通过调节触发脉冲,来改变晶闸管的导通角,从而
控制一个周期内的热得快的导通时间。二极管的方案相当于是固定的把导通时间减小到
1/2,晶闸管的方案就是可以理解为可以手动调节这个导通时间,从而调节热得快的平均
功率。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电表所设置的负载上限,只要把功率调的比跳闸的
负载上限小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这样加热的时间就比二极管方案减少了。但是这种方
案仍然有缺陷,那就是它也无法逃脱检测峰值电流的电表的监视。
为了防止违章使用热得快等电器,减小火灾隐患,但又不影响同学们使用电脑等用电器
,部分公寓安装的电表经过升级,加装了智能负载识别器,可以根据电流和电压波形和
相位差来判断是否有大功率纯电阻性热源负载的接入。所以就出现了寝室可以带4台电脑
同时工作但不能接入一个300W的电热杯的现象。对于这种智能电表,光靠串连一个二极
管已经不行了,甚至是晶闸管调功装置也不行,因为不管你怎么改变导通的时间,由于
负载类型没有变,所以导通时电流电压波形依然是相位差为0,还是会被这种电表识别出
来。
同时开4台计算机却不跳闸,这说明,寝室电表并不限制这类负载的使用。前面已经分析
过,因为这类负载是属于非线性整流性负载,它的电流波形与纯电阻性负载是完全不同
的。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在用电么?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电路的知
识和电力电子的知识,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一般来说,只要是输入端有整流桥+电容+
高频逆变器(把直流电逆变为高频交流电)结构的用电器,都可以认为是非线性整流负
载。象电脑、节能灯等都是属于这类负载。它们都可以不受电表的纯电阻负载上限功率
的限制(当然功率不能太大了,一般电表还有个总功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