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喜多出云吧 关注:956贴子:28,859
  • 21回复贴,共1

时代剧相关文化——日本古代男女发式的变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得以前大河剧吧里有过类似的帖子,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够全面与详细,所以在之后自行查证资料,完成了这项考证内容。


1楼2015-09-30 00:05回复
    由于已经标明为“时代剧相关文化”,所以以下引用图片多为时代剧的影视截图。


    2楼2015-09-30 00:08
    回复
      2025-08-13 19:5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我们先从男性的发型说起:
      在弥生以及古坟时代时,日本就与当时的中国有着密切的往来。音乐,文学,服饰等人文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极大影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发艺时尚:
      我们先来看那时日本男子常见的发型:


      这种看上去有些别致的发型,在日本叫做”美良豆“。就正是来自于我们中国古代的“总角”发型。如诗经中所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子在未成年时的发型,也便是总角。

      在古坟时期之后,同时期的中国也进入了唐代。对中华文化一直保持引入的日本,在民间此时也一一效仿着中国的人文艺术与生活风俗。所以在这一时期,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发髻与帽冠,日本也开始流行了起来:

      (苏我氏画像)

      (《阿弖流为传》,图片来自百度NHK大河剧吧)
      上图这种发型叫做“一髻”,是将头发全部越肩披在后面,然后用“元结”捆绑在头部上方,形成一个棒状发髻。又由于这种发型比较方便戴冠,所以又称”冠下髻“。早先的一髻就是上图这样,和中式的发髻有些区别,但是十分相近。这种发髻在开始时可以通过元结的颜色与长度来表示该人的等级与地位,紫色代表身居高位者,而白色代表的是地位低下者。这种发型一直从奈良时期流传到了江户时代,甚至到明治维新后在公家之中依然存在。
      平安末期开始,随着武家权力日益增大,公家的势力慢慢相对地衰弱了。尤其是在镰仓幕府建立后,武士们形成了独特的武家文化,摆脱了往日对公家的一味效仿。此时在镰仓时期,诞生了一种新发型,叫做“茶筅髻”,后来在室町之后广为武家之间所流传。具体样式更像是将原有的棒状发髻顶部留长后散落,让顶端的头发四散,有点类似于朝天辫。这样的发髻非常像一只茶筅:

      这也就是我们在战国时代相关时代剧中最为常见的发型:


      像这种茶筅髻,在武士阶层中非常常见,大多由普通级别的武士所拥有。而更高级别的大名级人物,由于身为大名要常常前往公家或是幕府官邸前去参见,所以少不了戴乌帽。因此,大名们也就一直保持着冠下髻的发型。这时的冠下髻也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图中的秀吉此时还只是信长的一位家臣而已,很明显的茶筅髻。)

      (已经贵为”太阁“的秀吉,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冠下髻的位置已经移到了脑后,依然是为了方便佩戴乌帽而引起的变化)


      3楼2015-09-30 00:40
      回复
        到了江户时代,战乱已过,社会达到了安定的状态,应运而生的江户市民文化也达到了鼎盛。在这一阶段,“元服”这一原本是公家武家这些上流社会的专利,也在这时走入了庶民之间。
        到了这个时候,战乱已经平定,月代头原有的实用性在此时也已经被抹去,它反而被赋予了一种武士的象征性。因此,武家男子都统统剃了月代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与规定。在室町之后,庶民中也有剃月代的情况,但是在江户时代,月代头在平民之间也开始常见起来。
        而月代头最初的起源就是为了作战,所以公家最初就没有剃月代头。到了后来公家依然是只留着一髻,从来没有效仿过武家的发式。
        除了公卿与浪人之外,在市民阶级中,医生,学者,神官这些职业的人大多不剃月代。
        在商人等町人阶级中较为流行的发式叫做“本多髻”。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看到,这种发式的特点是,耳根处以及脑后的头发蓬松而隆起,发髻上留出来的头发压在头顶,正面看呈一字形,这就是本多髻的基本形式。虽然本多髻有多种分支,但是大体与之类似。
        在武士阶级以及部分市民中流行的发式叫做“银杏髻”。银杏髻又可以细分为大银杏,小银杏和普通银杏。
        普通的基本款银杏髻如下:


        耳根与脑后的头发相对本多髻并不隆起,发髻引出来的头发从正面看类似于银杏形状。普通银杏髻在武士阶级中最为常见。
        大银杏与普通的银杏髻类似,区别在于发髻引出来的头发更多,正面看上去像更大的一片银杏。
        这种发型力士相扑之类的人留的比较多,直到现在还存在:

        小银杏也同理,在商人之中相对会常见一些:


        除了本多髻与银杏髻,在当时还有一种发髻叫做“丁髻”,通常是老人理的发型。它与上述发型的区别在于发髻引出来的头发较少,正面看在头顶上盘得较细。这种发型在当时存在得并不少,但是我们现在在影视剧中却是几乎见不到的——均被上述两种发式代替。
        福泽谕吉在江户游学时的照片:

        后来到了幕末动荡期,尊王志士们开始盛行留总发,在与外国的往来过程中,为了维持国际形象,越来越多的人同样也留起了总发。直到断发令颁布之后,月代头便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以上为日本古代男子发式的大致演变过程。


        5楼2015-09-30 01:05
        回复
          下面说一说日本古代女子发式的演变。
          同日本古代男子的发式文化一样,女子的发式演变依然受着中国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
          进入了弥生时代开始,日本走出了原始社会,有了具体的国家制度,迈入了一个社会制度逐渐完备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日本国就已经与同时期处于汉代的中国有着密切的外交往来。
          在弥生时代时,女子的常见发式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原本披头散发的女性开始束发了,这也反映了弥生时期日本国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使得民众从温饱需求开始追求外在的形象。这种与我国汉代女性相似的发式一直流传到了古坟时代。原本是民间女子的束发方式,逐渐也传到了巫女神官这类相对高一级的阶层之中。
          在古坟时代之后,女子开始垂发。垂发按字面意思,指的让头发垂落的发型,由此特点后来引出了多种多样的类型。
          最早的垂发是这样子的:

          这种垂发是将头发全部揽到后面,用元结系成长辫,是较为原始与传统的发型。在之后的数个世纪里,垂发也诞生出了许多的衍生发型。
          等到了奈良时代,班田制开始实施,政策农民耕地,此时的手工业与农业迅速发展,社会安定繁荣,对外的交流也达到了鼎盛,开始向同时期处于盛唐阶段的中国多次派遣遣唐使,中日的交流也达到了顶峰。
          所以此时的服饰,发式近似完全地倾向于唐代风格:


          效仿唐代的女性,这时的日本上层女性也开始在头上添加各种各样的发饰,奢华之风逐渐升起。
          平安时期后,之前的垂发,在这一阶段经过发展与变化,衍生出了“大垂发”,在贵族女性中较为常见。
          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发型也一直流传到了江户时代,较为代表的就是影视剧中和宫公主的形象:


          第二张图的几位包括和宫的侍女,同为公家出身,也梳着大垂发。
          平安时期的女人们,在这一阶段也开始把元结打开,把头发整齐地披在背上,创造出了垂发的多种风格。这也正是现代人对古代女式发型的典型印象。
          此时的贵族女人们对头发与形象有了更多的讲究,她们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在居家式散开身后的元结,披着头发,而外出时将头发束起,以显端庄。
          后来这个做法就成了女子群体的惯例。


          可以看到,此时的垂发除了能够将身后的头发解开以外,两边的头发还各引出一股垂在肩前,这个叫做“发批“,也叫”鬓“。
          平安时代末期后,武家之女也开始有了元服之礼。对应于男子元服时的月代头,女子这时要进行”鬓削“。

          即是将原有的发批分出一股之后,剪短其中一股的一部分,这就是鬓削。


          6楼2015-09-30 01:20
          回复
            由鬓削而引申出的垂发,我们在影视剧中就经常见到了:

            从那时一直到江户时代,垂发的发型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不过在战国时代末期,女子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发型,有别于传统的垂发,多为游女所梳理,这便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唐轮“。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到了江户时代以后,在初期时女子的发式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长度有所增加,在此时亦有”女子的头发就是生命“一样的言论,所以这时贵族女性的头发长得有些浮夸:

            然而在公元1657年,幕府驻地江户城内突然烧起大火,火势迅猛,很快就席卷了整个江户城,最终将江户城的三分之二都化成了灰烬。在这场火灾中,位于江户的大奥之内也未能幸免于难。大奥之中的女人们本来就少有走动,再加上垂发过长妨碍运动,不少人都没能逃出去,被大火烧成了灰烬。
            经历这场大火之后,大奥中的女人们意识到了垂发过长的弊端,最终放弃了过去的长垂发,开始梳理相对较灵活又华丽的发髻。
            首先介绍在江户时期女人非常流行的一类发式——岛田髻。
            岛田髻多见于日本江户时期的未婚妙龄女性,艺伎或者是花柳界的游女之中,与男子的若众发是类似对应的。岛田髻的潮流最早是由江户初期东海道一带的岛田宿里的游女们引领的,后来通过表演歌舞等形式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得名“岛田髻”,后来一直流传到了近现代。

            由于岛田髻过于流行,其本身就有几十种的衍生款式,甚至于根据女子不同的身份职业还对应着不同的发式。

            这里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武家之女常常梳理的”高岛田髻“。


            此时还是岛津今和泉分家的女儿於一,梳的就是高岛田。


            7楼2015-09-30 01:32
            回复
              另一类发式叫做兵库髻。相比于岛田髻广泛的受众人群,兵库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游女专用发髻。也正是这各种各样的兵库髻,构成了江户吉原街不同于别处的独特风景线。
              首先说立兵库。立兵库早在室町时期就已存在,深受女歌舞伎和游女们的欢迎。后来这种发型受到了唐轮的影响,外观开始有所变化。在江户时代开始流行于低级游女之中:

              与之相对,高级的花魁所梳理的发髻叫做”横兵库“。横兵库在最早是立兵库的衍生款,后来经过变化,开始独树一帜。它的特点是在头顶后方的发髻及其宽大,从正面看是扇形的形状,从后面看又形似蝴蝶。而高级的游女在自己的发髻上还要做出不同别出心裁的花样,而为了支撑起发髻独特的形状,她们还要在头发里串铁丝固定。
              后来经过一些改动,江户时代后期由横兵库衍生出了“伊达兵库”。伊达兵库在横兵库的基础上增大了发髻高度,正面看上去更高,配合着琳琅满目的发饰,总体看起来更加浮夸。


              下面说一说胜山髻。相对于上面几种女子发髻而言,胜山髻是面向人群最广的。游女,民女,武家之女,都可以梳理此发髻。不过相对于兵库髻,胜山髻在游女中采用的并不多。

              除了典型的胜山髻之外,还有“丸髻”,“吹轮”这两种发型,也在胜山髻之列。
              丸髻仅适用于已婚的女子之中,并且从江户时代一直到明治时代,它也一直象征着日本的已婚女性。

              下图为吹轮:

              最后一类发髻的发式,叫做笄髻。
              正如其名,“笄”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簪子,表示这类发型是靠簪子来做主要的修饰的。这类发型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有一种仪式叫做“笄髻礼”,它也类似于女人的成人礼。笄髻在日本女子的适用范围与中国类似,都是在成年女子出嫁后开始梳理。不过在现代的日本歌舞艺者群体之中,依然存在着笄髻,叫做“先笄”:


              (此二图转自百度和服吧)


              8楼2015-09-30 01:44
              回复

                (原文亦转自知乎,作者即本人)


                9楼2015-09-30 01:45
                回复
                  2025-08-13 19:53: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了解了


                  IP属地:湖南10楼2015-09-30 09:29
                  回复
                    图文并茂,太好了!又学习了!谢谢。
                    起初武士们剃头的方式是一根一根用镊子揪下去!好疼啊!听说现在越南人还在一根一根的揪胡子。
                    兵库髻里面放了纸板吗?为什么会立得住呢?


                    11楼2015-09-30 11:38
                    收起回复
                      非常优秀的知识,出云也学习了,再次感谢玄瑞兄的精品原创。看来,无论哪个民族的发式,最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啊,其次才考虑美观之类,日本也不例外,本身就是最务实的民族,所以古代日本人的发式也拥有着其特有的文化。


                      IP属地:辽宁12楼2015-10-01 01:48
                      回复
                        顺便请教玄瑞一个问题,大河剧《信长》里的那个随天,他的那种完全披散头发的发式,是当时祈祷师所特有的么?

                        另外大河剧《新选组!》里武田观柳斋的那种类似民国初年刚刚剪掉辫子的那种发式(真挺难看的),在幕末时代很常见么?


                        IP属地:辽宁13楼2015-10-01 02: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