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吧 关注:28贴子:31
  • 0回复贴,共1

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 : 冷冻显微镜助施一公突破诺奖级成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闻 ---- 《科学》周刊(Science)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研究组不仅获得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并阐述了剪接体的基本工作机理,破解了结构生物学最大难题之一。
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冷冻固定术
冰封一向是有效的保存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曹操筑铜雀三台之冰井台,设计以储存冰块食物等;传媒大亨默多克冷冻精子,使随后降生的女儿获得数亿资产继承权;就连赛柏坦星人威震天都在冰里呆了9000多年。水结冰后会阻碍原先在溶液状态下快速的物质交换与扩散,低温使得化学过程速率降低:绝大多数代谢过程变得非常非常慢以至于我们难以察觉,这个技术叫做冷冻固定术(Cryo-fixation)。应用冷冻固定术,在低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显微技术,就叫做冷冻电镜(CryoEM)。冷冻电镜是重要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与之地位相当的另两种技术是X射线晶体学(X-ray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MR),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获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以了解其功能。冷冻电镜,就是把样品冻起来然后保持低温放进显微镜里面,高度相干的电子作为光源从上面照下来,透过样品和附近的冰层,受到散射。我们再利用探测器和透镜系统把散射信号成像记录下来,最后进行信号处理,得到样品的结构。听起来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冷冻电镜技术完成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的技术飞跃,很多结构生物学组集体转向冷冻电镜,不再吭哧吭哧的结晶了。就在上周,Nature上线了几乎是诺奖级别的冷冻断层成像论文,按照老板的话说:“任何放进显微镜的东西都成了金子,我这辈子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冷冻电镜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临了。”

图一:冷冻电镜工作原理,得到的照片信噪比较低
松迥月光先照鹤,寺寒沟水忽生冰:快速玻璃化
有些人可能读过雪中僵卧不须悲:液氮中的来生 - 随手干货解救战火知乎 - 知乎专栏是关于如何冷冻生物并且使之不变性的。简单的把样品冻起来只会让它在水结冰的过程中变形扭曲:冻过的肉味道可不怎么样。我们需要让水结成固体,但不是晶体的冰。在变成固体的过程中不能有大的形变。这种条件非常苛刻:谁能冻一罐未开封的可乐,易拉罐最后还不形变的?大实验室都采用冷冻机器人,能够控制点样时的湿度和温度,保证用特制滤纸擦过样品之后,残留的部分保持恒定,不会太厚也不会干掉,然后在封闭环境中以高速扎进用液氮冷却的液态乙烷中。这种方式的冷却速度如此之快,使得水分子还来不及转向就被固定在了原处,在数毫秒之内就完全冻好了。以这种方式制得的冰不是晶体,而是无定形态,在电镜下是透明的:玻璃也处于无定形态,玻璃化的名称由此而来。样品就镶嵌在无定形冰中,定在真实的一瞬。

图二:GroEL镶嵌在冰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高性能显微镜
材料齐了,有个金刚钻是十分重要的。你知道一台最好的可以做冷冻电镜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需要多少钱吗?现在得450万美元。你还别嫌贵,这还只包括显微镜,不含什么电子探测器啦,球差矫正器啦,能量过滤器啦,相位板啦……全加起来保守估计600万美元,另加上每年数十万美元的仪器维护费:只有真的土豪才能负担的起。我们有全球第二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有一台,清华有三台……土豪我们做朋友。显微镜贵,体现在以下几处优点:第一是加速电压高,电子能穿透厚样品。加速电压高导致显微镜巨大,我们必须挖开天花板,并且在地下最底层往下挖才勉强把它放进去。第二是透镜多,各种矫正,光线各种平行,球差各种小,相干度各种好。第三就是样品台稳定,其他组的破镜子每照一张之前需要10分钟稳定样品台(就是干等着),最好的20秒就足够,效率至少是30倍。第四就是全自动,自动换液氮,自动换样品,自动维持清洁,我在家里就能把砖搬了。听说最近国内一些地方准备花大价钱买,世界各处也在招人,希望等我毕业的时候还有些坑留着。

图三,房顶得被挖开。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高效率探测器
终于要到正题了,为什么过去一年半会有如此大的进展了:关键在于显微镜底部的电子探测器。目前常用的高级电子显微镜是300kV加速电压的,在300keV的电子的轰击下,大部分器件都会被打烂。在最新一代的电子探测器出现之前,我们使用电荷耦合器件(CCD),就是电子照下来要先打在荧光层上变成光信号,然后CCD再把光信号转成电信号生成图像。多余的一次光转换降低了效率。在冷冻电镜中,样品对电子剂量非常敏感,同一个地方看的时间长了就会被电子打爆,所以每个电子都非常的珍贵。最新的技术能够直接把电子抓下来,并且利用和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类似的技术来数电子,甚至可以对单个电子进行局部定位,把对比度提到了只在梦里才能想见的地步。因为这个探测器,许多以前不起作用的算法都能用了,看不见的蛋白质可以找到了,不用再一张一张的扫底片了。想买新的直接电子探测器?准备好100万美元,然后砍砍价。虽说是电子产品,但我觉得摩尔定律在这里不适用。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漂移矫正
一般来说,在拍摄某一样品的过程中,我们假设样品是不会自己动的:你拿相机拍运动的东西,曝光时间一长就会糊掉。冷冻电镜也有这个问题:电子束哗哗的穿过样品,这些无定形冰就会变软,变形,带着样品移动。因为无定形冰不是晶体,所以在外部强能流的影响下就会展现出些水的性质:这种流动虽然慢,却在电子显微镜下被万倍的放大,成为限制数据质量的大问题。有了高效探测器,我们可以把之前的1次曝光分解成30多次并且保证总电子量不变,由拍照片变成了拍电影,再把这些电影合并成一张近乎于完美的照片。就这样,冷冻电镜的拍摄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四:组里很久之前的结构,病毒相对好做。目前一般的蛋白,甚至是膜蛋白都能做到类似的程度。
这种技术有多疯狂?老板经常拿他的朋友Yifan举例,2013年一年可以发4篇nature正刊,一篇naturemethod,一篇cell,手下博士后直接去Harvard开始tenuretrack,北大生命科学院前院长饶教授发博文说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我们自己组里也有Cell,Nature, Science,大多是投了就中,很少被拒。实验室几个师兄开心的找教职,各大制药公司各种招会冷冻电镜的来测试新药可靠性,工作一点儿问题都没。
不要黑生科,我们是学物理和信号处理的。
【野合菌的回答(7票)】:
自从有了一直就很火啊。。。不需要啥突破,从一开始就很牛逼了。
传统EM又脱水又真空,而你看这个可以不脱水不破坏蛋白质结构进行EM,多好。
拍几张照片就可以统计3D建模,简直是结构生物学的地图炮,学术灌水的消防栓啊。
有兴趣可以读读下面这篇review。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1楼2015-09-07 08: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