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吧 关注:875,154贴子:29,397,358

端午节--阳江龙舟故事典故(暂缺七星白须双白旗单白旗6只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城端午节逆水赛龙舟,清朝开始已经盛行。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阳江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观众人山人海。江城区现有十二支传统龙舟,属城西镇的有上堡、下堡、四方单白旗、双白旗、七星旗、顿钵白须、顿钵红须;属西濑漠阳街道的有上濑、下濑;属太付街道的有华濠;属渔洲街道的有三角白旗、双带七星旗。 
端午龙舟竞渡,是阳江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中以江城的渊源较长,最为热闹,龙舟文化最为丰富。 
江城龙舟竞渡起源于何时?据史载:阳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端午,凭吊屈原的风俗梁、陈、隋朝已盛行。当时阳江城依靠漠阳江,水运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可以推算那是在江城民间已盛行龙舟竞赛活动了,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到了明、清两代,是阳江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 
而古时阳江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至于江城传统龙舟何时定型,据一些龙舟元老回忆,至少也有200多年了。 
不知从何时起,江城龙舟竞渡由巡游转为竞速为主,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过去竞渡场在漠阳江大埠头为起点至洲头的1300米江面。1958年江城建成了漠阳桥后,改由石觉头附近江面为起点,漠阳桥为终点。1985年起赛场移至观光桥前至冲口的江面。 
据查,江城漠阳江上参加竞渡的龙舟最多时是19艘计有蚬壳地三角白旗、那西北帝庙的竹叶七星旗、华濠大王庙的白须公、下濑四圣宫的大耳牛、上濑的黄红旗、西岸宗祠的单白旗、沙尾宗祠的双白旗、龙涛大王庙的红旗、上堡五王庙的竹叶红旗、下堡五王庙的红旗、顿钵林氏宗祠的龙乸、顿钵张氏宗祠的白须公、顿钵张氏宗祠的红须(龙仔)、海库北帝庙的单带七星旗、大闸社北帝庙的双带七星旗、新居大王庙的黑褂仔、塘基头大王庙的红黑签、观光大王庙的红花卷等。至1949年还有华濠白须公、蚬壳地三角白旗、下濑大耳牛、上濑的红黄旗、西岸的单白旗、沙尾的双白旗、上堡红旗、下堡红旗、顿钵红须、白须、那西七星旗等11艘。“文革”时期,龙舟被视为“四旧”江城全部龙舟均遭毁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城龙舟才逐渐恢复。1984年,渔洲、太傅、漠阳街道的干部、群众集资新造三角白旗、华濠、上、下濑等四艘龙舟,并恢复端午竞渡活动。次年,城西顿钵、那西、麻演的干部、群众集资新造白须、红须、单、双白旗、上、下堡、七星旗等7艘龙舟。并一起参加端午漠江杯龙舟竞渡。1997年,渔洲街道的群众集资重造双带七星旗,加入当年的竞渡。  
 
 



IP属地:广东1楼2008-06-03 15:19回复
    上堡龙舟,村民的守护神 
    “找我们叔侄俩了解上堡龙舟历史,你算是找对人了。”在麻布演塘南村的百年地主大屋里,记者见着了上堡龙舟的叔侄“龙种”———莫美成和莫成禧两位老人。 
    有趣的是,叔叔莫美成80岁,侄子莫成禧82岁,叔叔比侄子还小两岁。叔侄两人的身世也颇为传奇,解放前,莫成禧是贫下中农,而莫美成则是阳江响名大地主莫仔三的儿子,“死牛死着莫仔三”这典故,当时阳江几乎无人不晓。 
    1985年,莫美成和莫成禧开始搭档做“龙种”(执事),这一做就是13个年头,谈及上堡龙舟的典故,两人如数家珍。“上堡龙舟的前身是五王庙的菩萨,它保佑着上堡一方社丁的平安。”两位老人缓缓向我们道出上堡龙舟的来历,上堡龙舟的成立,实质上体现了上堡人对生活的良好祈祷。 
    莫美成说,小时候他听村里的老人讲“龙船经”。传说很久以前,以种植蔬菜为生的上堡村民经常要驾船过河进城卖菜、收尿,河里多“水鬼”出没,村民出入河道都悬着颗心。有一次,一个叫秀仔的菜农,驾船进城卖瓜菜,潜在水底的“水鬼”忽然跳上船头,拽翻了他的船。河里常发生事故,上堡人认为是因为河里水怪多,河道“不干净”的缘故。于是,上堡人就造了一条龙舟,辟邪保平安。塘南、塘北、铺面、村头、祠堂则和杨家寨,上堡龙舟作为一种吉祥物归属于这六条村。 
    “上堡人都认为这艘龙舟是他们的守护神,能为他们带来吉利。”两位老人向我们述说了一些关于上堡龙舟的传说。1984年恢复龙舟后,期间有一年没有挖龙舟,结果出事了,有几个小孩在河里溺水身亡。而挖了龙舟的年份,就算发生意外,最后也能化险为夷。莫美成老人引他为例印证这个传说。在他几岁大的时候,一回,他和几个小孩到龙船停泊的河埠头玩水,一不小心,孩子们把拴龙舟的缆绳解开了,他去攀绳子,结果跌落河中。正在危急关头,恰好河边龙船坛的守坛人经过看见,把他救起。事后,守坛人回忆,当时他好像被一股力量推着去救莫美成。 
    除了守护神的传说,上堡龙舟还有一段令上堡人称奇的典故。70年前,一次刮台风,停泊在屋背洲的上堡龙舟被风打断缆绳,一路随巨浪翻滚至对面龙图村的河冲,后来台风转向,龙舟又被浪推回至屋背洲排水的小河冲。上堡龙舟虽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但是基本无损坏,上堡人大感神奇。 
    追溯上堡龙舟的历史,两位老人掐指算了一下,上堡龙舟成立于清朝,距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上堡的第一艘龙舟用红花木制作,当时我父亲还是执事。”莫成美老人回忆道。后来,上堡人又陆续造了几艘龙舟,但经过一百多年的世事变迁,如今这些龙舟都已不复存在了。不过,第一艘老龙船的龙角还在。文革破“四旧”废龙船,第一艘龙舟流传下的生蚂龙角在村民的集体保护下,侥幸逃过一劫。现在,上堡人把它当作“文物”珍藏,每到龙舟赛便插上“龙头”使用。 
    当记者问及上堡龙舟在龙舟赛上的战况,两位老人的神色显得有点遗憾。除解放前曾问鼎过冠军,解放后的比赛,上堡龙舟一直都与冠军无缘。1985年的江城龙舟赛,上堡龙舟得第三名,这是解放后龙舟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总体来说,上堡龙舟在龙舟赛中的成绩多处中等偏上的位置。今年的龙舟赛很快就到了,两位年迈的老人说,希望在上堡人的努力下,上堡龙舟能再现昔日夺冠的辉煌。


    IP属地:广东6楼2008-06-03 15:23
    回复
      2025-08-30 00:5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堡:从倒数第一到夺冠 
      近日,我们进入莫大林的家,一幅“漠水波腾飞跃去,五星旗展夺标回”的书法首先映入眼帘。今年78岁的莫大林告诉记者,这幅书法是1996年来阳江观摩龙舟赛的阳江籍著名书画家黄安仁先生送给下堡龙舟队的。 
      1988年以前,下堡龙舟队实力弱,在江城的龙舟中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在1987年的龙舟比赛中,下堡龙舟队的成绩更是滑到了最低谷,得了倒数第一。当时,不仅是运动员,所有村民们都沉默了,谁都不愿提及龙舟比赛事宜。莫大林说:“那时,我感觉愧对乡亲父老,愧对下堡龙舟。” 
      “提高竞争力,选拔人才是关键。”莫大林说。他提出挑选桡手三个标准:一要懂游泳。他把龙舟置于河中间,要求壮丁必须游到龙舟处才算合格。二要符合年龄要求。年龄要在35~45周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壮年力气大、耐力强。三要吃得苦。桡手常常要在炎炎的烈日下长时间训练,这就需要他们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的龙舟比赛,下堡龙舟队齐心协力,一举夺得了第三名。从此之后,下堡龙舟队开始进入了江城龙舟强队行列。1996年,下堡龙舟队更是在当年龙舟竞渡中力压群雄,一举夺魁,并代表我市参加全国第八届“屈原杯”龙舟赛暨第二届世界龙舟锦标赛选拔赛。 
      “在比赛中,要让龙舟一直保持领先的位置才能取胜。”莫大林说。他要求桡手们在“起水”时采取单脚跪着划船的方式,让下堡龙舟从一开始就领先,鼓舞队员们的士气。到了一个平缓阶段,桡手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划船,保存体力。如果看到其它的龙舟快追赶上来,桡手们又会采用单脚跪着划船的方法,加快龙舟的速度,让两船拉开距离。最后快要冲刺时,桡手们将用尽全力单脚跪着划船,夺取最后的胜利。凭借着这一套训练方式,1999年第三届“坚都杯”龙舟锦标赛,下堡队出奇制胜夺取了国标龙舟和团体总分两项冠军。


      IP属地:广东7楼2008-06-03 15:23
      回复
        “靓仔龙舟”———东砵红须 
        走进江城东砵村张氏宗祠,记者见到了东砵中堡的“靓仔龙舟”———东砵红须。东砵红须与江城其他龙舟不同的地方,就是龙头的“红胡须”长到嘴角而不是下巴,头顶中央刻有“夺锦王”三字,而不是“王”字,看起来帅气而英武。 

        “靓仔龙舟”的来历 
         “说起东砵红须长到嘴角的红胡须,这里头有个传说。”今年80岁的张和平老人说。张和平是东砵 

        村上堡人,22岁起就与东砵龙舟结下不解之缘,熟知东砵龙舟的典故。他说:“很早之前,东砵张氏祖先造龙舟时,不想仿照别家龙舟龙头挂黑须或白须的模式,认为红色胡须更能使龙头显得年轻好看,有自家特色。”龙舟造好后,他们将其命名为“龙仔”。因为“龙仔”年轻帅气,后来被人称为“靓仔龙舟”。 
        “靓仔龙舟”垂“红胡须”,解放初参加比赛时冠以“顿砵红须”的名称。后来“顿砵村”改为“东砵村”,“顿砵红须”也就改为“东砵红须”。 

        “夺锦王”的美誉 
         “清代,东砵红须龙舟每次参加龙舟赛,几乎都能稳坐冠军位置,声威赫赫,龙舟头顶部‘夺锦王’ 

        的美誉即是由此来。”追溯东砵红须龙舟的历史,当了50年“龙种”(执事)的张和平十分感慨。当时东砵红须龙舟船造得好,当桡手的年轻人壮实,划龙舟用桨有力,龙舟一“落水”比赛,船就在江上飞。 
         解放后举行的龙舟赛,随着江城其他龙舟队实力增强,东砵红须龙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年的 

        “夺锦王”要夺锦日益艰难。1959年和1960年东砵红须获得第三名;1984年江城龙舟赛恢复,和上堡、下堡、上濑、下濑及三角白旗决战,东砵红须仅得第四名。此后,东砵红须很少取得好名次。“除龙舟队经济底子差外,东砵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做工,划龙船的桡手实力跟不上也是一大原因。”张和平分析。 

        得龙扌泵 添丁的传说 
         在东砵当地,流传着哪家得到龙扌泵就可添丁的传说。所谓龙扌泵,就是造船时,支撑在“龙下巴” 

        部位用以固定“龙头”的圆木棍。张和平说,民国初年,东砵一地主的妻子怀孕,当时恰好在造新龙舟,他想家里添个丁,拿了龙扌泵,果然他妻子诞下一子。1988年东砵红须龙舟翻新,一户姓张人家得龙扌泵,也生了个男孩。2001年装国标龙船,一名教师得了这条船的龙扌泵,他妻子恰好也生儿子。古老的传说屡被印证,不管是不是巧合,东砵人都认为龙扌泵是吉祥物,能为家里带来福气。 
        热心的老龙种张荫公,民国前是龙舟队里的锣鼓手,非常热衷划龙舟,一有龙舟赛,即敲锣打鼓在村里游走宣传,动员村里的年轻人参加比赛。有时,来不及吃饭,张荫公宁愿饿着肚皮也要坚持去宣传。现在,提起张荫公这个人,东砵人都说,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热心人,才成就了东砵红须龙舟当年“夺锦王”的美誉。


        IP属地:广东8楼2008-06-03 15:24
        回复


          IP属地:广东9楼2008-06-03 16:57
          回复
            东砵白须的美丽传说
            说起东砵白须龙舟的典故,今年85岁的老“龙种”张椿 讲起了世代相传的故事……
            很久以前,东砵村有一个小伙子叫张白,以打鱼为生。一天,张白正在河里捕鱼,看见一条泥鳅被老鹰追食,死命逃窜,他急忙赶过去,操起捕鱼工具,将老鹰赶跑。当他捧起泥鳅,准备放它离开时,那泥鳅竟然开口说话了:“恩公,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日后你如果遇到困难需要我帮助,就在天井放一盆清水,水里再放两片柚子叶,我就会出现。”
            原来那泥鳅是龙王的三太子,贪玩逃跑出来,不幸遇到老鹰。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人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直到有一年,发生持续很长时间的旱灾,土地都龟裂了,庄稼颗粒无收。在村民一筹莫展时,张白突然想起了泥鳅说的话,便在天井处放一盆水,搁两片柚子叶。
            不一会,天边一道闪光,泥鳅出现在水盆中。张白向它说出村民的苦处。泥鳅黯然神伤告诉他,大旱是他们三兄弟吵架,感情不合造成的。要克服旱情,只有把它斩成三截放到河里,次日就有倾盆大雨。张白听后,流着泪不肯伤害泥鳅。泥鳅说:“恩公,我的命是你救回来的,现在该是报恩的时候了!”
            张白看看周围苦不堪言的乡亲父老,只好把泥鳅斩成三截,捧着放进水里。第二天,果然下起倾盆大雨,久旱的土地重新得到滋润。后来,张白和林屋一名叫林玉的女子结了婚,并生育了一子一女。
            然而有一天,张白一家人外出打鱼,人和船却离奇失踪了。村民们四处苦苦搜寻,却杳无音讯。为了纪念张白一家,村民凑钱建造了四艘龙舟,代表张白一家———父亲称“白须”、母亲称“龙乸”、儿子称“龙仔”、女儿称“金头妹”。
            沧海变桑田,东砵村现在只剩下东砵白须和东砵红须(龙仔)两艘传统龙船,其他两艘已不复存在。但是,四艘龙舟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却完整地代代流传。
            说起东砵白须龙舟辉煌的历史,村里的老人津津乐道:“以前的龙舟,要数那西七星旗与东砵白须扒得快。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那西邓(和)白须,孭(背)狗蒸香炉’。”
            看着记者困惑的表情,张椿 笑着说,这里面有个故事:一位妇女正在家里做饭,儿子和家狗在她脚下围着转,当她听到那西七星旗与东砵白须要进行比赛的鼓声敲响时,急着去观看比赛,把狗当成孩子背着,把香炉当作菜盘放到锅里蒸。
            回忆起以前的东砵白须龙舟,张椿 印象最深刻的是白须龙头。他说,在江城众多的龙舟中,东砵白须的龙头最特别:龙头瘦瘦长长,下巴垂着长长的白须,龙头的后脑勺非常光滑,十足一个光顶的老人。其他龙船的龙头,后脑勺都雕刻有花纹。
            谈起今年龙舟比赛,张椿 老人希望能重现东砵龙船坛对联所描述的盛况:“两岸共观红粉女,江河争看白须公。”


            IP属地:广东10楼2008-06-03 16:59
            回复
              • 116.29.31.*
              呵呵转自阳江日报


              11楼2008-06-03 17:23
              回复
                • 59.39.123.*
                烂龙船比赛有咪好看,还搞出古呢“典故


                12楼2008-06-03 17:26
                回复
                  2025-08-30 00:5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16.29.31.*
                  是烂龙船根你够事.你可以毛看.毛是改声多气


                  13楼2008-06-03 17:31
                  回复


                    15楼2008-06-03 19:00
                    回复
                      佩服 楼猪,原来 我也想发的,但百度老是提示广告贴,发不


                      IP属地:广东16楼2008-06-03 19:12
                      回复
                        楼主,去那拿的资料个哇!


                        17楼2008-06-03 19:44
                        回复
                          • 58.248.7.*
                          西岸的单白旗、沙尾的双白旗,憨閪乱讲乱,西岸就是得两条船,单白旗是姓冯佬个,双白旗是姓曾佬个,沙尾是姓冯佬那边个,叼閪你,双林,南安,南盛那下底就是双白旗个,无调查就无发言


                          18楼2008-06-03 19:50
                          回复
                            • 58.248.7.*
                            有无听过"龙船快个马"以前龙湾还有龙船啊,沉死都好多人,只得一人生存,听讲有一段神话古个,大家可以问一下老一代讲龙船经的人,现今龙湾还有遗址(大家可以去研究调查下)


                            20楼2008-06-03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