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端午节逆水赛龙舟,清朝开始已经盛行。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阳江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观众人山人海。江城区现有十二支传统龙舟,属城西镇的有上堡、下堡、四方单白旗、双白旗、七星旗、顿钵白须、顿钵红须;属西濑漠阳街道的有上濑、下濑;属太付街道的有华濠;属渔洲街道的有三角白旗、双带七星旗。
端午龙舟竞渡,是阳江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中以江城的渊源较长,最为热闹,龙舟文化最为丰富。
江城龙舟竞渡起源于何时?据史载:阳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端午,凭吊屈原的风俗梁、陈、隋朝已盛行。当时阳江城依靠漠阳江,水运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可以推算那是在江城民间已盛行龙舟竞赛活动了,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到了明、清两代,是阳江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
而古时阳江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至于江城传统龙舟何时定型,据一些龙舟元老回忆,至少也有200多年了。
不知从何时起,江城龙舟竞渡由巡游转为竞速为主,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过去竞渡场在漠阳江大埠头为起点至洲头的1300米江面。1958年江城建成了漠阳桥后,改由石觉头附近江面为起点,漠阳桥为终点。1985年起赛场移至观光桥前至冲口的江面。
据查,江城漠阳江上参加竞渡的龙舟最多时是19艘计有蚬壳地三角白旗、那西北帝庙的竹叶七星旗、华濠大王庙的白须公、下濑四圣宫的大耳牛、上濑的黄红旗、西岸宗祠的单白旗、沙尾宗祠的双白旗、龙涛大王庙的红旗、上堡五王庙的竹叶红旗、下堡五王庙的红旗、顿钵林氏宗祠的龙乸、顿钵张氏宗祠的白须公、顿钵张氏宗祠的红须(龙仔)、海库北帝庙的单带七星旗、大闸社北帝庙的双带七星旗、新居大王庙的黑褂仔、塘基头大王庙的红黑签、观光大王庙的红花卷等。至1949年还有华濠白须公、蚬壳地三角白旗、下濑大耳牛、上濑的红黄旗、西岸的单白旗、沙尾的双白旗、上堡红旗、下堡红旗、顿钵红须、白须、那西七星旗等11艘。“文革”时期,龙舟被视为“四旧”江城全部龙舟均遭毁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城龙舟才逐渐恢复。1984年,渔洲、太傅、漠阳街道的干部、群众集资新造三角白旗、华濠、上、下濑等四艘龙舟,并恢复端午竞渡活动。次年,城西顿钵、那西、麻演的干部、群众集资新造白须、红须、单、双白旗、上、下堡、七星旗等7艘龙舟。并一起参加端午漠江杯龙舟竞渡。1997年,渔洲街道的群众集资重造双带七星旗,加入当年的竞渡。
端午龙舟竞渡,是阳江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中以江城的渊源较长,最为热闹,龙舟文化最为丰富。
江城龙舟竞渡起源于何时?据史载:阳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端午,凭吊屈原的风俗梁、陈、隋朝已盛行。当时阳江城依靠漠阳江,水运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可以推算那是在江城民间已盛行龙舟竞赛活动了,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到了明、清两代,是阳江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
而古时阳江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至于江城传统龙舟何时定型,据一些龙舟元老回忆,至少也有200多年了。
不知从何时起,江城龙舟竞渡由巡游转为竞速为主,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过去竞渡场在漠阳江大埠头为起点至洲头的1300米江面。1958年江城建成了漠阳桥后,改由石觉头附近江面为起点,漠阳桥为终点。1985年起赛场移至观光桥前至冲口的江面。
据查,江城漠阳江上参加竞渡的龙舟最多时是19艘计有蚬壳地三角白旗、那西北帝庙的竹叶七星旗、华濠大王庙的白须公、下濑四圣宫的大耳牛、上濑的黄红旗、西岸宗祠的单白旗、沙尾宗祠的双白旗、龙涛大王庙的红旗、上堡五王庙的竹叶红旗、下堡五王庙的红旗、顿钵林氏宗祠的龙乸、顿钵张氏宗祠的白须公、顿钵张氏宗祠的红须(龙仔)、海库北帝庙的单带七星旗、大闸社北帝庙的双带七星旗、新居大王庙的黑褂仔、塘基头大王庙的红黑签、观光大王庙的红花卷等。至1949年还有华濠白须公、蚬壳地三角白旗、下濑大耳牛、上濑的红黄旗、西岸的单白旗、沙尾的双白旗、上堡红旗、下堡红旗、顿钵红须、白须、那西七星旗等11艘。“文革”时期,龙舟被视为“四旧”江城全部龙舟均遭毁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城龙舟才逐渐恢复。1984年,渔洲、太傅、漠阳街道的干部、群众集资新造三角白旗、华濠、上、下濑等四艘龙舟,并恢复端午竞渡活动。次年,城西顿钵、那西、麻演的干部、群众集资新造白须、红须、单、双白旗、上、下堡、七星旗等7艘龙舟。并一起参加端午漠江杯龙舟竞渡。1997年,渔洲街道的群众集资重造双带七星旗,加入当年的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