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吧 关注:183,829贴子:1,035,163
  • 22回复贴,共1

【增城人文】杰出侨领郑景贵的传奇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马来西亚增龙会馆总会长黄润松讲,他们非常重视家乡传统的保存,媳妇和女婿回家一律要讲客家话。
【郑景贵(1821—1898)】马来亚侨领,原名嗣文,增城福和郑新村人。马来亚锡矿业巨子。倡建增龙会馆,兴办华侨学校,被英国殖民当局授予其“甲必丹”武官职衔。
同治九年(1870)直隶大水灾,捐巨款赈济。李鸿章上报朝廷褒扬其义举,赐“急公好义”牌匾于其故里。
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侵犯南疆,景贵捐巨款支持抗法,朝廷以其赤诚爱国,赏赐他及妻子林氏夫人以二品荣誉官衔并封赠三代。景贵曾在家乡买良田1000多亩,收田租用于家乡修桥整路,赈灾恤贫,兴办教育。曾出资建增江书院,为县学捐进庠册金。



1楼2015-07-21 17:45回复
    郑景贵,字嗣文,号慎之,绥福都(今中新福和)郑新村人。清朝道光元年(1821)出生,光绪24年(1898)去世,享年78岁。他20岁只身闯荡南洋,一番拼搏几乎垄断了马来西亚的矿业,其可敌国的财富不是现在的富豪可比的。解放前增城民间流行这样的话:你钱多多得过郑景贵吗?你好心好心得过郑景贵吗?直至今天,与马来西亚华人接触,或者去到香港增城同乡会,人们都很自然就会提起郑景贵。在中国华侨史上,郑景贵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它既是大富豪,又是大慈善家,他的传奇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2楼2015-07-21 17:48
    回复
      2025-08-31 11:01: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只身闯荡南洋 创造财富神话】
      增城人到南洋谋生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到了道光年间,中国国势趋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大批的增城人开始涌向南洋。郑景贵的父亲兴发与二哥景胜先期到马来亚霹雳州谋生,景贵和母亲赖氏则留在家乡耕田。由于多年没有父兄的音信,他结婚之后,20岁那年,遵母命只身到马来亚霹雳州寻父。
      郑景贵很有经商的天分,初期跟随父兄做些苦力,之后跟随闽商管理财务,积累一些本钱之后,约1858年开始独立经营。1848年马来半岛霹雳州的拉律发现锡矿,马来土酋邀请槟城的华人前往开采,大量的广府及客家人蜂拥而去。郑景贵抓住机会,以其过人胆识承包矿山开采。由于他勇于创新,积极吸收英国人的新技术,在矿业界很快就崭露头角,42岁时成为马来半岛最大的矿主,富可敌国。之后他相继在广州、香港、英国、美国等地投资,留下大量的物业,广州的同福西路曾经整条街的商铺几乎都归其所有。
      郑景贵还有过人的领导才能。那时在马来西亚与新西兰的华人境况很相似,基本从事采矿和割橡胶工作,长时间浸泡在积水和淤泥之中,很易患病甚至死亡。但马来西亚华人的境况要比新西兰的稍好,新西兰华人除了工作环境恶劣之外,还要受白人的排挤甚至凌辱打杀,死亡率很高。马来西亚华人很少受外国人欺负,反而是自己内部经常争斗仇杀。当时华人中有很多帮会,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以增城人为主的海山党和以惠州人为主的义兴党,两帮为了争夺矿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冲突,死伤无数。郑景贵因为侠义和胆识,1860年被推举为海山党魁。据说他得到一位太平天国逃亡将领的帮助,在帮会争斗中占了上风,帮会成员发展到几万人。但他没有得势不饶人,而是利用自己的威望化解帮会间的矛盾,与死敌义兴帮首领陈亚炎握手言和,陈亚炎还做了他儿子的契爷。在他的积极干预下,社会治安大为好转,华人间的地域帮派观念慢慢淡化,社会经济随之繁荣起来。英国殖民当局本来对治安束手无策,因此非常倚重景贵,为了酬谢他的大功,便封他为“甲必丹”(Captain),即华侨首领,拥有12名警察调遣,凡华人事务,都先由他处理。另外他还担任首届霹雳邦议会议员,声望极高,在华人中无人能及。


      3楼2015-07-21 17:48
      回复
        【富贵不忘家乡 大手笔从事慈善事业】
        郑景贵是个大慈善家,他的慈善事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最主要的、贯穿他一生,也可以说最积阴德的善事,是帮助死亡的乡亲安葬、收敛遗骨、运送骨灰回国,让客死异乡的乡亲魂归故里。当时在马来的华人死亡率很高,许多人因无亲无故,只能弃尸荒野,成为异乡的孤魂。郑景贵侠义心肠,联络同乡,出资出力购置公共墓地,将那些无法查找家乡亲人的葬于公墓,共同拜祭。那些能找到家乡亲人的则将骨灰运送到香港的东华医院,再转送回新塘的宝善堂(今新塘医院),通知亲人认领。他出巨资捐助东华医院,又倡导并出资成立旅港增邑增义堂,团结旅港乡亲一起做善事。旅港增邑增义堂成立于1889年,如今还坚持每年组织同乡到增城人公共墓地拜祭。另外,但凡增城同乡初到大马,景贵先生均安置食宿,直至找到工作有了落脚点。而今马来西亚增城同乡所以如此众多,而且安居乐业,多有成就,与景贵先生鼎力照顾有莫大关系。
        他最大的捐款是给清政府的,主要有两笔。同治九年(1870)国内直隶(今河北省)水灾,哀鸿遍野,总督李鸿章写信请郑先生捐款救济,他便以母亲赖太夫人名义捐了一笔巨款,李总督立即将他的义举表奏朝廷,奉旨颁赠“急公好义”牌匾以表彰他故乡的门庭。这笔款的具体数目清单据说还保留在台湾。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从越南进犯犯广西,当时是张之洞做两广东总督,景贵先生又捐巨款为刘永福的黑旗军购买武器,最后打败法国军队。这是没落的清朝少有的一场胜仗。张总督把他的事迹表奏朝廷,朝廷以其赤诚爱国,赏赐他及妻子林氏夫人以二品荣誉官衔并封赠三代。
        其他的善事更是不胜枚举。在马来西亚,但凡振兴教化、赈赈灾恤贫、修桥造路乃至施医赠药等善举皆义不容辞,而所捐必巨。他从1865年起,就捐助槟城的大伯公庙、增龙会馆、五福书院、岭南古庙、何仙姑庙等,甚至资助英国人办的大英义学。对家乡的教育他尤为重视,曾在广州捐三千金已设立进学册金局(奖学金),又出资建增江书院,为县学捐进庠册金。景贵在家乡买良田1000多亩,收田租用于福和地区修桥整路,赈灾恤贫,兴办教育。现居中新、曾读黄埔军校14期、现已104岁的郑国雄老人讲,1948年淮海战役后,他回到郑新村当管家,管理这些田产。当时增城第一任县长罗声带的东三支游击队在福和山区活动,郑国雄带人担了10担谷送给游击队,罗声很奢侈地用咸鱼招待他。


        4楼2015-07-21 17:49
        回复
          【马来西亚槟城“增龙会馆”】
          槟城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聚集地,留有众多的广东人痕迹,由广州增城、龙门客家人1801年创办的增龙会馆是槟城历史最早的华人社团之一。“增龙会馆”一般归属为客家系会馆。
          如今静谧于槟城老街之中,而一百多年前,其领袖就是马来西亚历史上显赫一时的甲必丹、海山会老大、南洋巨富——郑景贵。(长图文)


          6楼2015-07-21 17:55
          收起回复
            顶一个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21 18:08
            收起回复
              太长不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21 18:38
              回复
                顶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7-22 00:41
                收起回复
                  2025-08-31 10:55: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无有认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22 08:39
                  回复
                    不认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22 11:24
                    回复
                      楼主联安人???准确的说是联安郑新村。联安砂糖吉。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5-07-25 12:27
                      收起回复
                        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7-25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