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吧 关注:36贴子:641
  • 6回复贴,共1

周宏伟: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周宏伟
  略阳以南的嘉陵江水道变化主要出现在古潜水河段。一方面,在分水岭以西堰塞湖聚集的强大水能冲刷下,古汉水与古潜水之间的分水岭豁口会不断下切,并最终导致堰塞湖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在冈山(葱岭、龙门山)北“大泽”聚集的强大水能冲刷下,冈山石穴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并最终导致“大泽”的消失。于是,古汉水上游诸水(西汉水)全部经古潜水河道南流进入今四川盆地,与古白水(今白龙江)汇流而人长江。至此,今嘉陵江水系也就完全形成。关于此点,同样可以找到相关的证据。
证据之一是今宁强阳平关镇古砖下发现的东汉初“朔宁王太后玺”金印。1954年因修建宝成铁路,在今宁强阳平关镇的古砖下发现“朔宁王太后玺”金印一颗(现存重庆三峡博物馆)。“朔宁王”是东汉初据有蜀地的公孙述加封据有天水、武都二郡的隗嚣的封号,由于隗嚣未曾人蜀,故此印很可能是隗嚣兵败后家属奔蜀途中遗落于今阳平关的。【81】这说明今阳平关镇附近东汉初年泽水已经消退。三国以降文献中出现的“关城”(今阳平关镇【82】)记载,如“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83】之类,也可以说明当时今阳平关镇附近已不为泽水覆盖。谷地东北部的阳平关一带地势较西南部一带要高,泽水最早消退是自然而然的。
证据之二是文献中有关冈山(葱岭、龙门山)石穴的变化。“龙门山”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当时存在的巨大石穴。刘宋刘澄之《梁州记》云:“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龙门。”【84】《梁州记》的成书年代约在刘宋初年,书中的主要材料应出自刘宋初及其以前。【85】此间所谓石穴既然已“高数十丈”,当不会对古汉水南流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过,从前录《水经注。漾水》所引刘澄之谓“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的情况看,当时在石穴附近的谷地西南部应该还有大面积的泽水存在。事实上,至迟到唐初,情况似乎还没有明显变化。唐初所编《括地志》有云:“潜水一名复水,今名龙门水,源出利州绵谷县东龙门山大石穴下。”【86】唐初人既然仍以龙门山石穴作为潜水的发源地,一方面说明龙门山石穴还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龙门山(冈山)北的石穴口一带存在较大面积的泽水。
证据之三是冈山以北大泽的消失时间。随着龙门山石穴阻水障碍的冲蚀,龙门山北的“大泽”自然逃脱不了消失的命运。龙门山北泽水的完全消失时间,估计是在8世纪的唐中期。所以这么说,除前述宁强县千丘镇枣林坝古代居落遗址所呈现的汉唐文化层叠置情形,还有两方面的文献依据。
一是唐前期沈佺期(约656—714)《过蜀(道)龙门》诗中的有关描述:“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亘五里,宛转复嵌空;伏湍煦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87】由沈诗可知,此间龙门山北的大泽应已不存,因为沈诗中完全没有提及,但石穴(所谓“长窦”)仍然存在,尽管只剩下“五里”。【88】
二是唐中期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嘉陵江”的记载。虽然早在《汉书·地理志》中武都郡下已有“嘉陵道”(治约今甘肃西和西境)之名,后来嘉陵道以下部分河段也有“嘉陵水”之名,【89】但古汉水上游、古潜水二者开始通称“嘉陵水(江)”,则最早出现于《元和郡县图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1.长举县(治今陕西略阳西北西淮坝一带):“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2.顺政县(治今陕西略阳):“嘉陵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3.金牛县(治今陕西宁强北代家坝):“嘉陵江,经县西,去县三十里。”
4.绵谷县(治今四川广元):“西汉水,一名嘉陵水,经县西,去县一里。”【90】
此外,由于唐绵谷县境内的古潜水成为嘉陵江的一段,于是,像汉以后命名新的“嶓冢山”一样,唐人也把县境发源于龙门山的一条嘉陵江小支流视为古潜水。【91】可见,名义上的嘉陵江水系到唐中期正式形成。(参见图8)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7-03 18:18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7-03 18:1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五、结论
      综上所考,关于武都大地震与古汉水上游水系变迁的关系可归结如下。
      其一,汉初以前(远古一前186),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古汉水上游河道壅塞,此间在今陕西略阳县城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天池大泽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汉初的古汉水上游河道有航运之利,从而成为联系关中、汉中、蜀地之间的重要通道。
      其二,西汉初年(前186)的武都道大地震,其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武都道大地震造成今陕西宁强汉江中源汉嘉分水岭一带发生巨大的山体滑坡(崩塌)。山体滑坡一度阻断古汉水,并造成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天然坝体(汉嘉分水岭)的存在,导致古汉水上游与中下游水路交通从此中断。堰塞湖天然坝体先后于前185年、前180年出现部分崩塌,给古汉水中下游(今汉江)广大地区造成严重水灾。
      其三,武都大地震发生25年后(前161),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水南向自古汉水与古白水(今白龙江)支流古潜水的分水岭野牛岭豁口漫溢而出,夺古潜水河道(今嘉陵江宁强、广元段)下泄。由于古潜水冈山(今龙门山)石穴(地下河)河段的阻遏,这次洪水给下游造成的人员损失并不严重,但下泄水流在今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在堰塞湖水南向漫溢之初,古汉水上游河水一度出现东、南分流的局面。随着古汉水上游下泄通道河床的强烈下切,到2世纪东汉中期,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天池大泽已趋于消失。
      其四,由于龙门山石穴(地下河)的冲蚀变大,阳平关谷地泽水逐渐向西南收缩。东汉初年,阳平关附近一带泽水已经消退;降至约8世纪的唐中期,整个龙门山以北“大泽”完全消失。至此,嘉陵江(古潜水)“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终于完成。
      由上论可知,古白水(今白龙江)支流古潜水“袭夺”古汉水的过程,与经典河流袭夺理论相比,存在有很多不同。最本质的不同是:经典河流袭夺理论认为河流袭夺是“袭夺河”溯源侵蚀切割分水岭袭夺“被袭夺河”的结果,而古潜水“袭夺”古汉水的过程则明显是由武都大地震滑坡所造成的汉水上游河道堰塞湖(相当于“被袭夺河”)溢流侵蚀切割分水岭(黑山梁子),古潜水(相当于“袭夺河”)河道受流而形成今嘉陵江水系。因此,与其说是古潜水“袭夺”古汉水,不如说是古潜水因接受古汉水溢流而沟通为一体。图9是古潜水“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在套人经典河流袭夺理论后的对比情况。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7-03 18:20
      回复
        由图9可见,经典河流袭夺的理论,基本不能用来解释古潜水“袭夺”古汉水的具体历史过程。所谓嘉陵江袭夺古汉水,其实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大型山崩中断古汉水河道而迫使古汉水上游溢流改道所致。于是,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在某些地震活动强烈的山地区域或大型滑坡多发区域,河流袭夺的主要动力可能不是来自河流的溯源侵蚀(headward erosion),而有可能是来自河道因滑坡中断后河水的溢流改道——或可称之为河流袭夺的溢流侵蚀(overflow erosion或overfall erosion)模式。
        本文旨在为嘉陵江与汉江的关系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答案,希望有助于古汉水上游一带诸多历史谜题的破解,以及龙门山地震带附近历史地震活动情况的深入研究和河流袭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M08818)资助。由于古今水系的变迁,导致今嘉陵江,汉江上游流域的古今地名十分杂乱。为论述方便、清楚,正文中的古地名依原文,今地名与古地名容易混淆时,或在古地名前加“古”字,或在今地名前加“今”字。本文中“(古)汉水上游”与“(今)嘉陵江上游”的地理意义大体一致。本文承蒙三位匿名外审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忱。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7-03 18:21
        回复
          一派胡言!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22-11-16 09:31
          回复
            完整版,请看http://economy.guoxue.com/?p=1428


            IP属地:陕西6楼2024-02-01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