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猫吧 关注:446,189贴子:10,017,915

哆啦A梦与一本杂志的回忆:他曾经叫小叮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哆啦A梦”第一次出现在日本以外的地区,是在一本名为《儿童乐园》的香港杂志上。今天仍流行之“叮当”、“大雄”、“静宜”等中文译名,皆源于此。今年是《儿童乐园》创刊六十周年,这本杂志,承载着三代香港人的童年记忆。


IP属地:广东1楼2015-06-17 00:01回复
    《儿童乐园》创刊首期发行8000多本,对于香港当时的200多万人口来说,已是相当惊人的数字。那个年代,大陆移居香港者数以十万计,儿童数量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儿童读物需求甚殷。
    《儿童乐园》是香港第一本全彩印刷的儿童刊物,每期封面由罗冠樵亲笔绘制,多为面色红润、喜笑颜开的男童女童,或在海边嬉戏,或在天台赏月,或在田野玩耍,笔触细腻,色彩鲜艳,温馨而充满童真。
    现实却并非如此。香港网友“西环的黄金岁月”追忆《儿童乐园》往事时,写道:
    “那年头,我们的居住以及周遭的环境都颇为恶劣,甚至可说是杂乱无章的。那些住在木屋区,或者一家五口一张床的小朋友更不用说了。对比之下,《儿童乐园》的封面与封底图画所呈现的世界是光洁明亮的,画中的小孩子活得既健康又开心……恰好为我们灰蒙蒙的生活燃点了希望。”
    当时的香港经济萧条,国共内战时期涌入的大量难民,居住在以铁皮和木板搭建的屋棚内,俗称“木屋”(寮屋)。1953年,《儿童乐园》创刊当年的圣诞夜,深水埗发生寮屋区大火,五万灾民无家可归,香港政府始建徙置大厦。无资格入住者,蜗居在“唐楼”以木板分隔的板间房中,一家七口共睡一张床。
    对于这些生活在困苦之中的孩子来说,《儿童乐园》名副其实。早期的《儿童乐园》定价数角,于普通家庭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孩子只能在图书馆、理发店或小童群益会等场所,翻阅已被前人翻得残缺不全的杂志。那时,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儿童乐园》,是不少香港孩子的生日愿望。

    罗冠樵(左)、李成法在新蒲岗四美街办事处。1953年,《儿童乐园》由北大的一群学生出资创办。


    IP属地:广东3楼2015-06-17 00:05
    回复
      2025-08-29 23:2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6-17 00:05
      回复
        前排顶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6-17 00:06
        收起回复
          “没有看《儿童乐园》很久了,这次是航头推荐的。他说:全本书最好看的是《叮当》……其实最好看的不是《叮当》,一些翻译的童话,因为非常温柔浪漫,译得又清楚明了,更有趣。”香港女作家亦舒在专栏“舒服集”的一篇随笔中写道。
          年逾六旬的亦舒初次接触古希腊神话,也是在《儿童乐园》上。“简单透明的文字,配美丽精致的七彩插图,《儿童乐园》的故事使原著失色乏味”。
          除了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栏目,以及《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改编外,《儿童乐园》还绘制过不少欧美的经典童话与名人故事,例如《苦儿流浪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居里夫人》、《爱迪生》等。
          1970年代,在社长张浚华的策划下,《儿童乐园》翻译重绘了一批当代欧美知名儿童插画家的作品,汉斯·奥古斯特·雷伊的《食虫草张口儿》,菲利普·迪·伊斯特曼的《萤火虫闪闪》,莫里斯·桑达克的《我是犽猢》。据统计,《儿童乐园》出版的国外儿童插画故事已逾千部。
          为此付出的,是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夜间还要接外稿赚外快才能养家糊口。正是因为有了罗冠樵、郭礼明和李成法这些有才华而不计回报的“无名英雄”,那个年代的香港儿童,才得以拥有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

          罗冠樵改编的《新西游记》,颇受小读者欢迎,故事中的唐僧被画作一个可爱孩童的模样。


          IP属地:广东8楼2015-06-17 00:07
          回复
            《叮当》随《儿童乐园》风靡香港后,青文出版社决定将其引入台湾。为区别于港版,青文出版社的编辑在“叮当”前面加了个“小”字,改名为“小叮当”。其他译名也作了相应调整,“静宜”改为“宜静”,“牙擦仔”改为“阿福”,“肥仔”改为“武钢健”,而“大雄”还是“大雄”。
            台湾版《小叮当》每月出版两本,共发行了230本。期间,青文出版社组织漫画家创作一系列衍生故事,包括《大雄与精灵世界》等长篇。
            此时,在香港,一群精通日语的漫画爱好者,声称获得日本方面的正式授权。他们以“海豹丛书”的名义出版日本漫画,每册90页左右,封底以中英文标注版权。《叮当》是“海豹丛书”的主打系列,但期数与日文版并不对应,纸质与包装也谈不上精美。
            1990年代初,香港与台湾政府严厉打击盗版,翻版漫画自此绝迹。之后,玉郎漫画(后改名“文化传信”)获得《叮当》在香港的代理权,大然文化获得《小叮当》在台湾的代理权。
            1996年9月21日,藤子·F·不二雄病逝。去世前,他留下遗愿:“希望亚洲地区统一改以日本音译,使每个不同地方的读者只要一听就知道在讲同一个人物。”于是,自1997年起,香港和台湾两地出版的《叮当》一律改名为《哆啦A梦》。

            1980年代,《儿童乐园》全体同仁游海洋公园。(左起:李成法、罗冠樵、潘丽珊、李子伦、张浚华)


            IP属地:广东9楼2015-06-17 00:0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6-17 00:58
              回复
                细细地读了两遍。
                谢科普,谢谢那些推动健康文化使大家获益良多的前辈,也同样支持正版及正名。
                致敬童年,致敬付出了心血的他们。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6-17 01:11
                收起回复
                  2025-08-29 23:1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叫哆啦a梦更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6-17 01:13
                  回复
                    呵呵
                       --你停留过的地方,我也曾停留过,如果,时间可以折叠,我们就能相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17 09:07
                    回复
                      好文章,让人了解了那个困苦时期人们唯一的那一点快乐〜这也是这些漫画的伟大之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6-17 09:56
                      收起回复
                        后排围观~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6-17 10:07
                        回复
                          好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6-17 10:10
                          回复
                            一直在找《儿童乐园》的期刊资料。真心找不到。


                            IP属地:上海20楼2016-03-15 13:22
                            回复
                              2025-08-29 23:0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管哪个名字都是我童年的回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3-15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