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31日漏签0天
艾亭吧 关注:798贴子:6,11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8回复贴,共1页
<<返回艾亭吧
>0< 加载中...

临泉艾亭镇:有七十二座窑的神秘古瑶州(非阜阳人不必看)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临泉艾亭镇,是临泉县南部的一个大镇,地处皖豫两省三县交界处,
  紧临洪河,地形多岗、湾、坡,临艾公路和韦艾公路穿境而过。艾亭
  镇政府所在地艾亭集,历史悠久。相传在汉朝时期,就是一个建起的
  古州——瑶州,后来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将瑶州迁往颍州。“ 扒瑶
  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够了够了,又垒出一个轱辘。”就是当
  时迁州的写照。而在艾亭集,还有“七十二座窑”等众多历史传说,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37年发生在艾亭集西桃花店的农民暴动也赫赫有名。
  有七十二座窑的神秘古瑶州
  本报记者 张殿权
  神秘砖窑 古瑶州城
  临泉县艾亭镇,地处皖豫两省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然而
  ,寻觅艾亭的历史,我们发现,艾亭其实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镇
  ,据说可以追溯到汉朝,在汉朝的时候艾亭就建有一个古州——瑶州
  ,而瑶州之所以兴起不仅是因为古时这里有洪河可通船,还因为这里
  当时是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当地人说,古瑶州
  城建墙用的全部是砖头,而非夯土,与之相对应是关于“七十座窑”
  的传说。
  据当地80岁的李传斌说,说起古瑶州,不仅艾亭的大人小孩知道,就
  是周围其它集镇的很多人也都知道,流传最广的一个民谣说:“ 扒瑶
  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够了够了,又垒出一个轱辘(墙垛)。
  ”这个民谣意思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瑶州扒掉城,城墙砖都运到颍
  州去建城墙,而古瑶州扒掉的砖头,不但将颍州城墙筑起来了,而且
  还有剩余,也就是说那时候古瑶州比颍州还大。当时是怎么回事呢?


2025-08-31 18:25: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据说,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分封王(不知姓名)被封到了这里,而当时
  虽然这里依靠洪河,又是汉朝南方与北方的一个重要交通点,可是因
  为连年的战祸,这里也是百业凋敝,人们生活很穷苦。而这个王不但
  能干,而且有心眼,一心要将这里建成一个令天下人向往的地方。他
  看到这里紧依洪河,土地肥沃,可是人口却稀少,就想请求朝廷移一
  些人来。可是朝廷没有准许。他没有气馁,灵机一动,又想出一个办
  法。他命令手下,去全国各地去散布消息说,这里不仅地广人稀,而
  且土地肥沃,简直就是一个大粮仓,春天在洪河可打鱼,夏天可在自
  然生长的果园摘各种水果,秋天收秋时粮食满囤,而且由于土地多,
  不仅荒了许多,下雨天耕种的田地里的粮食来不及收,还烂在了地里
  ,急需再来一些人开垦荒地,人们天天是吃喝不愁。这个消息传出去
  后,全国其他地方的很多人纷纷蜂拥而来,可是看到这里并不像传说
  的那样,不少人都很失望,于是又走了,而另一部分走投无路的人却
  觉得反正自己也是穷,没有家,这里人少,能有一块地耕种混口饭吃
  ,也不错。于是有一批人就留了下来。这个分封王把很多荒地都无偿
  地让他们耕种,没过多少年这里就真正成了一片良田,而古艾亭集也
  成为方圆多少里地最大的一个集市。这时,这个分封王就有点骄傲起
  来,好大喜功地想建一座真正的城市来,而且要用砖建城墙,于是他
  开始建窑烧砖。可是想用砖建城墙哪有那么容易的?经过二十多年,
  在古艾亭集建起了七十二座窑,同时通过洪河从外地运来烧砖的燃料
  ,烧了很多砖,渐渐将城墙筑起来了。
  李传斌说,朝廷知道后,非常高兴,因为为建城而开了七十二座窑,
  在天下其它地方来说可能都时少有的,于是就下了一道旨,欲将此地
  命名为“窑州”。这个分封王觉得“窑州”名字不气派,他就奏请朝
  廷将着里命名为“瑶州”,“瑶”与“窑”同音,这样朝廷就不会生
  气,而且也好听,寓意也好,天下人听了也会浮想,认为这是一个人
  间少有的好地方。朝廷认为叫“瑶州”确实比“窑州”更好听,于是
  就正式命名这个地方为“瑶州”。听老一辈人传说,瑶州城不小,东
  西、南北有几里远,东边到现在的稞庄,西边到现在的双冢村,南边到
  现在的三里庄,北门到现在五里桥。而且后来,瑶州成为一个重要的
  军事要塞,驻有军队,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外,建了四个练武
  场,士兵们在这四个地方训练骑马、射箭和刀枪剑戢。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地78岁的老人陶维新说,后来瑶州为什么又要迁到颍州呢?那个分
  封王死后,他得儿孙继承了他得官位。又过了多少年,这个分封王的
  一个子孙,小名叫柴,他继承了官位后,称柴王。可是这个柴王从小
  身体就不好,经常生一种怪病,身体发热发烫,每病一次都要几个月
  才能好。他继位后,仍是常生病,于是他请了一个算卦先生,给他算
  卦。这个算卦先生告诉他:你小名叫柴,你现在又称柴王,而这里又
  是“瑶(窑)州”,你整天在窑中被烧烤,怎么能不生病呢?柴王一
  听,恍然大悟,忙问该怎么办?算卦先生说,离这一百多里地的颍州
  是一个好地方,你应该将瑶州扒了,将城砖运去建城墙,这样你的病
  就好了,而且还能多活十年。这个柴王立即就下命令搬迁瑶州城。于
  是,瑶州城就给扒掉了。“ 扒瑶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够了够
  了,又垒出一个轱辘(墙垛)”说的就是这个事。
  记者在艾亭采访时,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当很多人对“古瑶州”
  的传说都略知一二。临泉县文联负责人韩光得知记者在采访有关艾亭
  的历史及传说时告诉记者,关于古瑶州的说法不仅仅艾亭本地和周围
  各镇的人知道,连临泉最北部他老家于寨镇的人都知道,甚至可以说
  大部分临泉人都知道。
  那么古瑶州是否是真的呢?记者就此采访我市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的
  刘奕云时,他说,关于艾亭的古瑶州传说,阜阳地区历朝历代的史书
  都没有记载,我国的其它相关史书也没见有记载。他认为这个传说不
  是真的。因艾亭古代是一个大集市,这个传说可能是当地历史上的说
  书艺人编的。
  而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王秋生说,他也没有在史书上看到过古瑶州的相
  关记载。而从公认的史实来看,西汉初期,地方行政方面是按秦朝的
  旧制。汉武帝时才设立了十三个州,地方按州、郡、县三级管理,阜
  阳当时属豫州刺史部(治所在今亳州)。在今临泉县境内,当时有鮦
  阳和寝两县,但没有古瑶州。但他认为,当地有古瑶州的传说,而且
  在民间流传如此之广,肯定是有一定原因和道理的。或许有些历史真
  相我们现在还无法了解,也许将来会有新发现、新说法。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无论艾亭历史上的传说故事是否可信,但艾亭是一个历史名镇却是不
  争事实。而艾亭有据可查历史却可以上溯到宋朝。当地74岁的阎凤林
  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说因为那时候临泉境内有沈丘县(今临泉县城)
  ,而艾亭离县城近百公里,是包括今天河南接壤地区在内的周围中心
  点,加之宋朝时期的洪河运输非常通畅(洪河古代挨着艾亭集,后来
  为了防洪才改的道),同时艾亭又是陆路交通的要道,有官道从此经
  过,这里自然而然成了周围百里的物资集散地。朝廷在此处设立驿站
  ,艾亭发展很快,集市也很大。而淮河流域各地的货品成船成船地运
  来,艾亭繁荣了一两百年。
  当地68岁地居民谢国英说,后来,由于战乱,艾亭受了很大地冲击。
  一直到明朝,艾亭虽然都不太繁荣,但一直都是周围集镇中最大的一
  个。而到了明朝,由于沈丘县被废了,在临泉广大地地区没有县城,
  艾亭凭借自身良好的地理条件,又重新繁荣起来。而且朝廷还在艾亭
  设立了两个衙门,这两个衙门遗址在艾亭最老的大街——西大街,南
  边的称为南衙门,北边的成为北衙门,这两个衙门一个是武官衙门,
  一个是文官衙门。为什么会设有两个衙门,因为当时颍州西地广,可
  是没有县,许多事都到颍州去,很不方便,而这里如同一个县一样,
  商业繁荣,事务多,纠纷也多,官府就派驻机构在艾亭处理一些事,
  后来为了保持这里社会安定,又设立了武衙门。艾亭在周围的集镇中
  一直到清朝时期都是周围比较大的集镇。然而后来,随着洪河被淤塞
  ,运输受到一些限制,加上这里本来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常常一
  遇下大雨就发生涝灾,很多老百姓就去逃难,同时由于周围其他集市
  (如长官)的兴起,艾亭集逐渐就落后了。
  艾亭集在古代还有城河。在艾亭老街西门,就有一段南北向的老城河
  。52岁的李传贺说,这河是以前就有的,能通到洪河。以前这条河上
  有两座古桥,通往艾亭西,原来从颍州到新蔡的官道就是从这过的。
  这两座桥原来都是青石桥,建于啥时候说不上来。
  说起艾亭洪涝灾害,80岁的李传斌感受很多。他说,从记事起,一直
  到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艾亭就是三年两头发生涝灾。他记忆最深
  刻的除了解放后的“75.8大水”,就是民国29年那次。他记得当时是
  夏天,一连下了好多天大雨,淮河水涨起来,洪河水也涨了起来,放
  眼望去,周围是一片汪洋,像大海一样。而他所在的村子还好一些,
  因地势高,村里没进水,可是全村的庄稼地就都泡在了水里。等水下
  去后,很多人都推着独轱辘车去逃荒要饭。当时因他父亲是木匠,家
  里条件稍好一点,就没有去逃荒,因为要饭太苦了。可是最终因为粮
  食不够吃,他家里饿死了一个人,而村里还有两个人也饿死了。而现
  在,淮河洪河都得到了治理,除非是特大洪水,一般情况下很少发水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了,生活也过得好多了。
  艾亭是一个古老的集镇,艾亭人民也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正在收集艾
  亭历史的临泉县文联负责人韩光说,早在1937年艾亭就有共产活动,
  桃花店支部是临泉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党领导的桃花农民起义,匀
  粮斗争,赫赫有名。
  台子遗址 见古知今
  说艾亭的历史,不得不提到赫赫有名的台子寺遗址。关于台子遗址,
  据说是一个古城遗址,后来这里建起了方圆百里最大的一座寺庙,当
  地人俗称台子寺。
  据住在台子寺旁边、77岁的老人崔同友说,台子寺是古瑶州城遗址。
  这是代代相传的,而且解放后“大跃进”挖地时,挖出过很多的砖瓦
  ,上面有文字,而且还挖出过几坛金子和一些“金豆子”还有一个古
  代的官帽、士兵的铁头盔,那些金子被哄抢一空,而铁头盔被一个人
  拿回去当了喂猪槽。因为当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也没人来问、来研
  究,这些东西究竟是啥朝代的谁也说不准。
  那么台子寺是什么时候建的呢?68岁的李秀英说,其实当地不少人都
  不知道,台子寺原名不叫台子寺,叫新国寺,最早是建于明朝。她之
  所以知道,是因为她从小就是艾亭街上的人,小时候没有电视看,整
  天缠着老人讲故事,她听了许多关于艾亭的故事。为啥要建新国寺呢
  ?明朝开国后,艾亭是一个大集。有一天,这里突然“涨”起来,成
  了一个高台子,而且每天都不停在涨。那时候人迷信,说是妖怪在作
  怪,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该怎么办?有人就建议说,由于战乱原来艾亭
  集上的许多寺庙都被毁了,没有神,压不住妖怪,要在台子上建一个
  大的寺庙才能使这里不再涨下去。于是当地士绅和百姓纷纷集资建庙
  ,因是明朝开启,便起名字叫“新国寺”,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在玉
  皇大帝旁边还有四大天王。庙建好后,这里果然就不再涨了。当时寺
  庙很大,占地几十亩,庙宇有楼,高好几层。听老一辈人说她们以前
  见过,只是后来社会动荡,慢慢就毁了。而当时由于有了这座庙,而
  且是周围最大的一座庙,百姓求神拜佛都喜欢到这座庙来,每年阴历
  正月十六、三月十八、十月十五都举办庙会,周围几十里远的人都到
  艾亭来赶集。她小的时候庙会依然热闹,人多,庙周围大片大片的庄
  稼地都被踩成光秃秃的了。
  记者在台子寺看到,这里是一个有数亩地、高出周围地面约三米的高
  台,当地群众集资又修了一座不大的天王庙。李秀英告诉记者,这个
  台子原来有几十亩地,而且有五六米高,解放后“土改”时地分给了
  村民,台子被挖矮了,台子面积也挖小了。因为这个台子寺非常有名
  ,前几年镇政府想将这里作为旅游点来开发,周围挖了护台河,建了
  瑶州桥、观音桥等,但后来负责的领导调走了,现在就耽下来,没人
  问了。
  据64岁的张庆功说,艾亭不仅有“七十二座窑”的说法,还有“七十
  二座庙”、“七十二眼井”的说法,这都说明艾亭曾经是非常繁华的
  一个大集镇。艾亭以前也确实有几十座庙,在台子寺周围就有奶奶庙
  、关爷庙等。而“七十二眼井”,井井通洪河。以前在台子寺里就有
  一眼井,非常神奇,他们年龄大的人以前都见过,后来就被封了。自
  古以来就传说,这眼井通到艾亭集西南洪河边的黄湾,这口井的水不
  但能治病,而且把“扁嘴子”(鸭子)从这眼井放进去,能从黄湾游
  出来。
  追寻往昔,让人非常感叹。而如今,艾亭集形成了全镇经济、政治 、
  文化的中心,两条长3公里的东西主干街直通临艾公路和韦艾公路,南
  北四条主干街道也已形成了市场,商贸畅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乡镇企业、个体工业已经兴起,全镇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
  记者手记:在艾亭采访时,记者感受颇多。艾亭由于地势低洼,曾经
  是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人们生活较贫困。而现在,当地的近一半的人
  都外出打工去了,而且生活得以改善。比如记者采访的李传斌老人,
  记者是在从从邢唐往艾亭的车上碰到他的,他是去县城给儿子拿一个
  车牌照等手续去了,他身体非常健康。他一大家有二十来口人,而出
  去打工的有十一个,在外面挣了些钱,还花几十万买了工程车在外地
  干活。他说,现在艾亭发水少了,他是吃穿不愁,真是赶上了好社会
  ;而在艾亭像他这样生活好的老人并不是少数。记者不禁想,一个地
  方发展的条件虽然重要,但只要社会开放、开明,给老百姓更多的机
  会,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随之越过越好。


  • 爱斯寂寞的人3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帝国西子
  • 人中龙凤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瑶州古镇


2025-08-31 18:19: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二月方非
  • 初涉江湖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好,请问这篇文章的来源是哪里呢?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8回复贴,共1页
<<返回艾亭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