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佛陀在还未教导其他的业处之前,佛陀教导我们什么禅修目标呢?佛陀教导尊者们三十二身分。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知道三十二身分是很有用的。
当我们还在出家时,所得到的禅修目标又是什么呢?三十二身分!为什么呢?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禅修目标呢?
在我们禅修里有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达近行定。第二个阶段是达到禅那的阶段。第三是观禅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要达到近行定是禅修最困难的部分。在第二个阶段倒不这么困难。在要到达近行定的阶段,禅修者必须与烦恼不断地在挣扎,因为,他们还不懂如何克服盖。当贪的目标来,去除了,嗔的目标又来;嗔去除了,痴的目标又来;痴去除了,慢又来;慢去除了,又有其他的烦恼来。。。禅修者一直有这些困难直至近行定的阶段。
在禅修的刚开始,我们是与盖(烦恼)一起在操作着。在第二个阶段,我们是与七觉支一起在操作着,我们在培育着念、定、慧。可是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七觉支不是很强,因为我们与烦恼在抗战着。
我们大多数的困难以及烦恼都是基于什么呢?主要是身体。对身体的错见,把身体看成是漂亮的、认为身体是恒常的(不会老、不会死)、认为身体是我(个人)的。就是这些的障碍干扰着我们的禅修。在禅修中,我们会认为,我的父亲、我的哥哥、我的女儿、他说了这些话。。。好的、不好的、正面的、负面的在干扰着我们。因为这样,我们认为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大多数的我们在这个阶段都是与烦恼挣扎着,佛陀理解这点,所以佛陀鼓励禅修者们最容易克服这个困难的业处就是专注身体。
因为之前我们把身体看成是漂亮的现在我们必须把身体看成是丑陋的、是不净的。让我们看清身体事实上的确是丑陋的。之前我们认为身体是恒常的,现在我们看到身体,身体的内在一直在变换,是无常的。比如:我们必须吃了食物,然后食物消失了。我们又再吃食物,它又再消失了。。。就是这样的我们得一直的要给身体食物。除此,我们理解因果关系,理解到没有生命(没有一个灵魂主体)。这就是身体的真相,可是我们没看到,所以我们的烦恼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持续着。我们在一边禅修,盖又在另一边。在这边禅修,盖又在另一边,我们的禅修就不会成功。
当我们专注身体时,刚开始只是简单的专注五个身分,过后十个身分,过后十五个身分。。。慢慢的,我们会看到我们的身体是没有一个人,身体只是三十二身分而已。当然,我们(在这时)无法克服所有的身见,只是一点点的减低。可是早前我们有百分之百的身见,现在当我们专注三十二身分时,我们的身见减低至百分之五十。当它降低后,烦恼也会降低。对父亲、母亲的贪爱还是会在,可是比起之前已减低了、较少了。之前我们把身体看成是美丽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身分,很丑陋的身分。我们看见丑陋,减低了百分之五十的贪爱。我们也会看到不同时期,身分的变化,是无常的。我们的困难-美丽的想法,恒常的想法,身见都会减低只百分之五十。举个例子,比如牙齿。在年轻时的牙齿是一个样子,在年老后的牙齿是另外一个样子,在死后的牙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是无常的。当我们一直这样专注身体,我们会更理解到我们的困难-漂亮的想法、恒常的想法、身见都会减低至百分之五十。那现在我们就会很容易专注了。所以在到达近行定之前,有着许多的盖。当盖减低后,我们就会很容易维持修安般念或遍禅。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培育七觉支。第三个阶段也是吉祥培养七觉支,最后直至体证道果。所以,我们的困难可以透过修三十二身分而克服。
再给你们另外一个关于三十二身分的解释。对我们修三十二身分时,它的进展无法很快速。很少禅修者修三十二身分的进度是很快的。通常它(三十二身分)的进展是比较慢的,虽然如此,它的力量是很强的,就如挖土机一样。挖土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是很慢。但它可以移除所有的树,可以压平路。。。同样的,三十二身分可以把我们的路铺好,让我们更容易的修其他的业处。修三十二身分不会往下滑的,它肯定的让我们慢慢的提升。比如一个月,我们提升一点点。两个月又提升一点点,这样的肯定会一直上升。基本上,我们在开示时会教导安般念。可是如果他人对修安般念有困难,比较适合他们的是三十二身分、省思食物或食物的消化,类似这样的业处是比较有帮助的。
Nā-Uyana Aranya 龙树林僧寺
当我们还在出家时,所得到的禅修目标又是什么呢?三十二身分!为什么呢?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禅修目标呢?
在我们禅修里有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达近行定。第二个阶段是达到禅那的阶段。第三是观禅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要达到近行定是禅修最困难的部分。在第二个阶段倒不这么困难。在要到达近行定的阶段,禅修者必须与烦恼不断地在挣扎,因为,他们还不懂如何克服盖。当贪的目标来,去除了,嗔的目标又来;嗔去除了,痴的目标又来;痴去除了,慢又来;慢去除了,又有其他的烦恼来。。。禅修者一直有这些困难直至近行定的阶段。
在禅修的刚开始,我们是与盖(烦恼)一起在操作着。在第二个阶段,我们是与七觉支一起在操作着,我们在培育着念、定、慧。可是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七觉支不是很强,因为我们与烦恼在抗战着。
我们大多数的困难以及烦恼都是基于什么呢?主要是身体。对身体的错见,把身体看成是漂亮的、认为身体是恒常的(不会老、不会死)、认为身体是我(个人)的。就是这些的障碍干扰着我们的禅修。在禅修中,我们会认为,我的父亲、我的哥哥、我的女儿、他说了这些话。。。好的、不好的、正面的、负面的在干扰着我们。因为这样,我们认为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大多数的我们在这个阶段都是与烦恼挣扎着,佛陀理解这点,所以佛陀鼓励禅修者们最容易克服这个困难的业处就是专注身体。
因为之前我们把身体看成是漂亮的现在我们必须把身体看成是丑陋的、是不净的。让我们看清身体事实上的确是丑陋的。之前我们认为身体是恒常的,现在我们看到身体,身体的内在一直在变换,是无常的。比如:我们必须吃了食物,然后食物消失了。我们又再吃食物,它又再消失了。。。就是这样的我们得一直的要给身体食物。除此,我们理解因果关系,理解到没有生命(没有一个灵魂主体)。这就是身体的真相,可是我们没看到,所以我们的烦恼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持续着。我们在一边禅修,盖又在另一边。在这边禅修,盖又在另一边,我们的禅修就不会成功。
当我们专注身体时,刚开始只是简单的专注五个身分,过后十个身分,过后十五个身分。。。慢慢的,我们会看到我们的身体是没有一个人,身体只是三十二身分而已。当然,我们(在这时)无法克服所有的身见,只是一点点的减低。可是早前我们有百分之百的身见,现在当我们专注三十二身分时,我们的身见减低至百分之五十。当它降低后,烦恼也会降低。对父亲、母亲的贪爱还是会在,可是比起之前已减低了、较少了。之前我们把身体看成是美丽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身分,很丑陋的身分。我们看见丑陋,减低了百分之五十的贪爱。我们也会看到不同时期,身分的变化,是无常的。我们的困难-美丽的想法,恒常的想法,身见都会减低只百分之五十。举个例子,比如牙齿。在年轻时的牙齿是一个样子,在年老后的牙齿是另外一个样子,在死后的牙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是无常的。当我们一直这样专注身体,我们会更理解到我们的困难-漂亮的想法、恒常的想法、身见都会减低至百分之五十。那现在我们就会很容易专注了。所以在到达近行定之前,有着许多的盖。当盖减低后,我们就会很容易维持修安般念或遍禅。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培育七觉支。第三个阶段也是吉祥培养七觉支,最后直至体证道果。所以,我们的困难可以透过修三十二身分而克服。
再给你们另外一个关于三十二身分的解释。对我们修三十二身分时,它的进展无法很快速。很少禅修者修三十二身分的进度是很快的。通常它(三十二身分)的进展是比较慢的,虽然如此,它的力量是很强的,就如挖土机一样。挖土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是很慢。但它可以移除所有的树,可以压平路。。。同样的,三十二身分可以把我们的路铺好,让我们更容易的修其他的业处。修三十二身分不会往下滑的,它肯定的让我们慢慢的提升。比如一个月,我们提升一点点。两个月又提升一点点,这样的肯定会一直上升。基本上,我们在开示时会教导安般念。可是如果他人对修安般念有困难,比较适合他们的是三十二身分、省思食物或食物的消化,类似这样的业处是比较有帮助的。
Nā-Uyana Aranya 龙树林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