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亭吧 关注:132贴子:29,437
  • 9回复贴,共1

2015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5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1楼2015-06-07 21:35回复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资料图)
      王旭明:我想问问全国卷1的出题者,如果您的孩子因为您开车打电话多次劝阻无效就举报,您如何对待?关键是生活中父亲开车打电话不少,但不听劝阻者少、多次劝阻还不听更少;即使有,是否一定要用举报这种极端方式解决?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选,偏选犄角旮旯难学生,我无语了!
      逗死我了,刚刚发完之六,有朋友转来网友qinyuan21的微博:亲爱的粑粑,我知道错了,我不该举报您违章,您跟命题老师说说,这800字的检查就别让我写了吧。如此之笑谈,可能还会陆续出来,怪谁?假语文已经渗透到不少人,特别是不少所谓的专家之骨髓,需刮骨疗毒!


    2楼2015-06-07 21:35
    回复
      2025-08-24 04:36: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终孩子选择报警...从小开始学举报他爸爸


      3楼2015-06-07 21:36
      回复
        北京卷二选一作文最不被看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评北京卷作文:假、大、空。
          北京卷今年作文题目二选一,一个是“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另一个是“深入灵魂的热爱”。张鸣教授认为中国作文容易假大空,不好好说话,没有情感,烂煽情。北京卷第二个题目还有点实时性,第一个更扯,就是一种虚幻,根本就不搭边,越煽情越好,越华丽越好,一个东西只有能够触动他,挑起心中的真情实感,你才能写得比较感人,至少它不虚假。你这种虚的东西,他只能是瞎煽情。我们从77年、78年考试开始就这个毛病,因为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毛病,这种词藻训练,不注重人的真实感情的摹写,今年比去年还过分。


        4楼2015-06-07 21:37
        回复
          著名文学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评北京卷作文:易变心灵鸡汤难出好作品
            北京的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来看,是想贴近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的,可以说是大作文命题。“假如我与心中的的英雄生活一天”,是想在那些历史上“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之中植入情感的成份,以使英雄变得真实可亲。但由于高中生的读书和阅历有限,恐怕很难把握象“英雄”和“灵魂”这样的大词,弄不好就会变成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怕很难出好文章。能让我感动的作文就是好作文。短时间的作文,能出好作文是很难的,能出真情感就足够了。


          6楼2015-06-07 21:38
          回复
            评论家、文化学者张颐武:题目二选一拉不开差距
              “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个题目比较平淡。若考生早有准备就比较容易,因为这种议论文一般都会被押题或者在训练过程中被训练到。我觉得很多学生会选这个题目,议论文可能比较好写。“英雄
              ”这个题目有创意但是偏难一些,难度比较高。这个题目场景比较复杂,故事要讲的可信,要有一点综合的能力,还要有一点叙事的能力,文笔要流畅。北京的两个题有区分度,但二选一难度就
              很低了。但问题也来了,这种选择可能考不出学生真实水平,拉不开差距,对判卷压力挺大。


            7楼2015-06-07 21:38
            回复
              2015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范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 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 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9楼2015-06-07 21:41
              回复
                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10楼2015-06-07 21:42
                回复
                  2025-08-24 04:30: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觉得今年看了山东卷和天津卷的两个题目后,觉得我们考评的重点越来越在放在了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转型上了。现在的在一条道上被规定的内容已经太多了,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过剩的时代。你比如说数理化可能标准答案是一种科学,但是在人文学科中标准答案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对的。高考十七八岁的年龄,学生对世界开始有自己判断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呢。但是这个角度都是我们成年人凭着自己既往的经验很粗暴地告诉他甚至否定他的,这叫非标准答案吗?
                    我们都在提文化的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人,而人其实是要有最大的解放,有人对于过分僵死、固化的思维方式的颠覆才能释放出一个真自我。考试本身是一种导向,我们是在做考试鼓励人才的思考方式。高考更是这样,高考其实是人文考试方向上最大的一个方向标,高考出什么样的作文题一定对思维方式的鼓励和启发。
                    天津和山东的这两个题目我都很喜欢,因为山东的这个题目其实是给出了一个生活经验中的不同角度。就是当你把它作为食材还没有烹饪的时候,你非得让它拆开,让它丁是丁卯是卯,如果真正做熟了人在吃的时候可能不分开也是一种思路。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乐了,因为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曾经问过高年级的同学一个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就说剪不断理还乱,当你解决一个问题舍不得把它剁开,解又解不开的时候还有第三种办法吗?我们当时有农村来的,比我们年龄大很多的同学,他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一看你没有插过队,你说的问题不就是一团乱麻吗?你把它的多剁了可惜,想解又解不开,我说在农村找更多的麻搓一条更粗的麻绳,这个细麻绳就裹进去了,这句话三十年来一直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人生可以转换第三个角度的,就是在必须解决和必须放弃之间还有第三条路,这个第三条路其实是可能最大一个效率的综合的发挥。
                    所以我这次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了我小的时候自己真的问过高年级的同学。
                    说到天津的这个题,其实无论说中国范儿、潮范儿,范儿是一种模糊角度,它不确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范儿,就像大家说一个时代,什么是民国范儿,就像你说一个区域什么是上海范儿,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可以有一种价值默契,有大家的约定俗成怎么描述它、怎么感受它。出这样的题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颠覆标准答案,如果让你描述什么是中国可能我们会有确定的答案,但什么是中国范儿没有确定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要选择的文字,所以考这种题是最能考出水平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有凭自己的感受去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我是觉得人文科目的考试中,比如说作文,可能卷面的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群体素质越高,它跟数学、物理考试不一样,可能卷面差异越小,说明群体的素质越高。我是觉得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受着科学的训练,对于真理他们要非常清晰地有越多的标准答案,说明他们的基础越扎实。
                    对于人文考试,考生们要从小就有极其活跃的思维方式,要有这种发自内心的一种兴趣,也就是说非标准答案越多,越贴合他们的原创,他们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青春表达的个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天津和山东这两个课题都具有导向性。


                  11楼2015-06-07 21:43
                  回复
                    “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闻原型。昨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


                    12楼2015-06-09 14: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