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1日漏签0天
城前吧 关注:4,691贴子:91,39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77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城前吧
>0< 加载中...

城前镇志 电子版 欢迎阅读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今日有幸得见贾庆斌老师,赠送城前镇志电子版,分享与贴吧与大家共同参读


  • 转角遇见你罗
  • 意见领袖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待续


2025-08-21 11:30: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稍等片刻 文字版本不一样 规制一下马上上传 抱歉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一节位置与境域
位置 城前镇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区
的邹城市东部边境;其境域为济宁市、临沂
市、枣庄市3 市(地)边缘结合地带。地理坐
标为东经117°18′54〃~117°28′21〃,
北纬35°28′51〃~35°16′15〃。
境域城前镇东邻临沂市平邑县,南毗
枣庄市山亭区,北与泗水县泗张镇交界,西
与田黄镇、张庄镇接壤。2000 年12 月4 日
全市乡镇规模调整,尚河乡与城前镇合并建
立新城前镇。至此,城前镇全境东西最大横
距13.60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35 公里,总
面积190.98 平方公里,折合286468.1 亩。
第二节建置与隶属
城前镇历史悠久,建置与隶属数次变
迁。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滕县志<卷
之五·古迹>》载:“滕县城东北七十里祝沟,
俗讹为竹沟,又为轴沟,有祝其城,土人云是
上古祝龙氏墟。创始无考,独石冢在,云是祝
王墓。祝其城,乃祝其灭于齐而迁于此所
建。”又载:“城(滕县)东北八十里(亦说一百
一十里)处,城前集后有蓝陵城,俗称康王城
……城前者,蓝陵城之前也。”据此二处遗址
及遗址处发掘陶器、石器等文物证明,在距
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即原
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境内
即有东夷氏族部落结罾猎鱼,刀耕火种,鬲
甑饮食,繁衍生息。
城前镇古属黄帝滕域。黄帝滕域本大,
后经春秋、战国瓜剖豆分后,逐渐形成滕国。
至隋开皇六年(586 年),始立滕国之域为滕
县,城前广二十里、袤三十里处即隶属滕县
(州)。明初,置城前为社,名为滕县城前社。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 年~1449 年),改城
前社为滕县城前里。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易城前里为滕县城前保。清康熙二十七
年(1688 年),复置城前保为滕县城前社。清
嘉庆十八年(1813 年),易城前社为滕县礼
七社。清末县下设区,置城前为滕县礼七区。
中华民国建立后,沿袭清制,建置与隶属未
变。1931年,改礼七区为滕县城前乡,隶属
滕县第四区。1938 年3 月滕县于日军侵华
战争中沦陷,建置仍依旧制。1942 年,滕县
城前区尚河一带村庄被邹县抗日民主政府
开辟为邹东抗日根据地;至1947 年8 月,先
后被列为邹县第一区、邹县第六区。抗日战
争胜利后,根据新县制,置城前为乡,隶属滕
县东平区。1945 年8 月至1945 年12月,城
前隶属麓水县(为纪念抗日将领王麓水,滕
县一度改名麓水县)。1947 年8 月,中共鲁
南区委和鲁南行署开辟建立白彦县,将麓水
县城前乡划属白彦县,名为白彦县城前区,
1950 年5 月改称白彦县第九区;1949 年8
月,又将邹县第六区划属白彦县,名为白彦
第一卷行政区域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县尚河区,1950 年5 月改称白彦县第十四
区。1953 年8 月白彦县撤销,第九区、第十
四区一并划属邹县,被列为邹县第十二区、
邹县第十三区。1958 年3 月,撤销区建制,
邹县第十二区、第十三区被划分为城前、洼
陡、大律、尚河、北王5 个县辖乡。1958 年9
月,撤销乡建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城前、
洼陡、大律3 乡合并成立城前人民公社;尚
河、北王2 乡合并成立尚河人民公社。1958
年10月,尚河人民公社并入城前人民公社。
1962 年6 月,尚河、北王、南河3 个管区所
辖35 个生产大队从城前人民公社中分出,
恢复建立尚河人民公社。1983 年5 月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置城前人民公社为邹县城前
区;置尚河人民公社为邹县尚河区。1987 年
1 月撤销区建制,置城前区为城前镇;置尚
河区为尚河乡。原城前区大律乡、卞庄乡划
出,单独建立邹县大律乡。1992年10 月,撤
县划市,改邹县城前镇为邹城市城前镇;改
邹县尚河乡为邹城市尚河乡。2000年12月
4 日全市乡镇规模调整,尚河乡并入城前
镇,至2011年9 月,建置与隶属未变。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章行政区划 第一节境域变迁
清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载:“据《国
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
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
葳、任、荀、僖、女吉、儇、依是也。其第十子封
滕,称为‘黄帝滕’”。后黄帝滕域被分封为滕
国。城前一带广二十里、袤三十里处始属滕
国之域。
隋开皇六年(586 年),滕县立,置城前
为滕县城前社,其境辖77 处村庄。至清嘉庆
十八年(1813 年),易滕县城前社为滕县礼
七社,清末县下设区,易礼七社为滕县礼七
区。至1942年,礼七区境域未变。其境东至
今平邑县山阴一带,西至今邹城市杨家庄,
北至范家庄、罗圈峪一带,南至牛家庄,共
102 村。抗战胜利后,根据新县制,易礼七区
为城前乡,先后隶属滕县东平区、滕县第四
区,辖46 处村庄。
1947 年8 月至1953 年8 月,隶属新建
立的白彦县,先后为白彦县城前区、白彦县
第九区,其境东至今平邑县南望子山,西至
今邹城市杨家庄、大黄林,北至小杜沟一带,
南至越峰山南麓,计90 个村庄。
1953 年8 月白彦县撤销,开始划入邹
县境,1958 年9 月,城前、洼陡、大律3 个县
辖乡合并建立邹县城前人民公社;尚河、北
王2乡合并建立邹县尚河人民公社。10 月,
尚河人民公社并入城前人民公社,计150 个
村庄,境域总面积为238.10 平方公里。1962
个6 月,划出尚河、北王、南河3 个管区,恢
复建立尚河人民公社(辖57 处村庄)。1983
年5 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邹县城前
区,辖128 个自然村,境域总面积165.88 平
方公里。1987 年1 月,撤销区建制,划出原
大律乡、卞庄乡(计37 个自然村)建立邹县
城前镇,计87 个自然村,境域总面积104 平
方公里。2000 年12月4 日,尚河乡57 个自
然村并入城前镇。至此,全境144 个自然村,
总面积为190.98 平方公里。
52
城前镇志
第二节区划沿革
明初,滕县下设乡,乡下置社,全县划分
为6 乡59 社,置城前为滕县城前社。明英宗
正统年间(1436 年~1449 年),易城前社为
城前里。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滕县区划
改用保甲法,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
坤、兑,划分72保,城前里易名城前保。至康
熙二十七年(1688 年),恢复建立城前社,下
辖77 处村庄。
清嘉庆十八年(1813 年),滕县令唐晟
始以“仁、义、礼、智、孝、弟、忠、信”易八卦
名,统72社,置城前为滕县礼七社。清末,县
下设区,礼七社改为礼七区,辖102村。民国
初期沿袭清制,区划名称未变。
1931 年6月,滕县划设9 个区,下设
219 个乡46 个镇。1936 年改设11 个区75
个乡2个镇,置城前为乡,隶属滕县第四区。
1938 年3月,日军攻占滕县城,于同年8 月
建立伪县公署,下设区、乡、保甲。仍设城前
为乡,隶属滕县第四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根
据新县制,重建城前乡,隶属滕县东平区,辖
46 处村庄。1947 年8 月,中共鲁南区委和鲁
南行署开辟建立白彦县,将滕县城前乡划入
白彦县,名为白彦县城前区。1950 年5 月,
麓水县(滕县)与白彦县合并,组建成新白彦
县,县人民政府驻山亭,辖14 个区公所。白
彦县城前区改称白彦县第九区,下设城前、
崇村、洼陡、城后、岔河、祝沟、瓦屋、黄林、康
王、雨山、黄土11 个乡,计90 个行政村。
1953 年8月,白彦县撤销,原白彦县第九
区、第十四区同时划入邹县,被列为邹县第
十二区、邹县第十三区。邹县第十二区下设
城前、崇村、洼陡、土门、祝沟、瓦屋、黄林、大
律、岔河9 个县辖乡,辖60 个行政村;邹县
第十三区下设尚河、标村、青邑、康王、雨山、
厂里、郑庄、北王、南河9 个乡,辖78个行政
村。1955 年11 月,邹县第十二区、第十三区
改以地名称谓,第十二区被称为邹县城前
区,第十三区被称为邹县尚河区。
1956 年3月,城前区下辖乡被调整为
10 个,即:岔河乡、洼陡乡、土门乡、黄林乡、
大律乡、城前乡、祝沟乡、崇村乡、瓦屋乡、王
沟(西王沟)乡;尚河区下辖乡被调整为9
个,即:康王乡、青邑乡、郑庄乡、标村乡、南
河乡、雨山乡、厂里乡、北王乡、尚河乡。
1958 年3月,进行撤区并乡,原邹县城
前区、尚河区被划设为城前、洼陡、大律、尚
河、北王5 个县辖乡。
1958 年9 月,撤销乡建制,原城前乡、
洼陡乡、大律乡3 乡合并成立城前人民公
社;尚河乡、北王乡合并成立尚河人民公社。
同年10 月,尚河人民公社并入城前人民公
社。合并后的城前人民公社下设洼陡、北王、
城后、城前、岔河、卞庄、王沟(西王沟)、尚
河、大律、南河10 个管区,29 个生产大队。
后又调整为90 个生产大队、355 个生产队,
计150 个自然村。
1962 年6月,城前人民公社分设为城
前、尚河2 处人民公社。分设后的城前人民
公社下设岔河、康王、雨山、洼陡、城前、大
律、卞庄、王沟(西王沟)8 个工作点,61 个生
产大队,308 个生产队,计128个自然村;尚
河人民公社下设魏窝(北魏窝)、南河、北王、
西尚河、东尚河5个工作点,计35 个生产大
队。
1983 年5月,全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
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区、乡建制。原城前
人民公社被改建为邹县城前区,下设城前、
洼陡、雨山、岔河、大律、卞庄6 个乡(后改城
前乡为城前镇),原61 个生产大队改建为
91 个行政村(129 个自然村),设91 个村民
委员会、248 个经营组;原尚河人民公社改
建为邹县尚河区,下设尚河、北王、南河、青
邑4个乡,原35 个生产大队被改建为53 个
行政村,设53 个村民委员会、158 个经营
组。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三节村名变更
单庄:古名万家庄、善庄,后演变为单
庄。
洼陡:原为1 处村庄,后分化成3 个洼
陡,故唤作洼陡一村、洼陡二村、洼陡三村。
小刘庄:古名刘家庄。
小岔河:古名西岔河。
前祝沟:原名祝沟南岭。
东祝沟:原名祝沟东沟。
后祝沟:古名竹沟、轴沟。
红旗岭:原名新村。
北山窝:古名武家山窝。
卜通:古名“不通”。
石山沟:古名猪嘴石。
大崇村:古名冯村,后改名崇村,今名大
崇村。
卜通蒋:古名不通蒋。
571982 年2 月1 日,邹政发〔1982〕7 号文
公布更名村庄14处。
高家岭:古名可怜庄,后改名高家庄,今
更名高家岭。
张园:原名张家庄。
云罗庄:原名纸坊。
魏兰:原名魏家窝。
榆官:古名关庄,后改名官庄,今更名榆
官。
东刘庄:原名刘庄。
东孙庄:原名孙家庄。
越峰:原名老猫洞,今更名越峰、前越
峰、后越峰。
民安:原名张庄。
新井:原名刘家庄。
东圈里:原名圈里。
胜利岭:原名玉皇庙。
场岭:原名邱家楼,又名牛栏沟。
青龙山:原名南山,曾改名兴旺庄,又名
薛家顶,后更名青龙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城后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之北0.5
公里处,地处丘陵区,村呈平行四边形,主街
东西向。设一村委会,辖本村,全村275 户,
1037人,系汉族。现有耕地1109 亩,多为岭
地,少部分为河谷平地。其中果园20 亩,主
产花生、地瓜、小麦、玉米、苹果、樱桃。
该村建于元朝末年,因村址坐落在汉代
古城———蓝陵城(谷称康王城)之后,故取名
“城后”。居民姓氏:徐、孙、张、王、李、武、赵、
衡、高、陈、阎、时、左。
东刘庄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西之0.5
公里处,地处丘陵区。岚济公路横穿村南,刘
庄河纵穿村东。村呈长方形,主街有东西向
和南北向2 条。为村委会驻地,辖东刘庄,琵
琶洞2 个自然村。现琵琶洞村已全部东迁到
刘庄。全村450 户,1868人,均系汉族。现有
耕地1730 亩,多数为岭地,少部分为河谷平
地。有果园120亩。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
米、苹果、樱桃等。
清朝初年,刘姓最早迁此定居,故以姓
氏取村名“刘庄”。因重名,邹县人民政府以
“邹政发〔1982〕7 号文”公布更名“东刘庄”,
居民姓氏:刘、孙、魏、蒋、李。
单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西北2.5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1′,东经
117°23′。地处丘陵区。城前至田黄公路纵
穿村东。村呈方形,主街南北向。设一村委
会。辖本村,全村268 户,986 人,均系汉族。
现有耕地1062 亩,岭地居多,部分为河滩洼
地。有果园300亩。主产花生、地瓜、小麦、玉米、苹果、油桃等。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滕县续志》及该村碑载:明朝中期,万姓迁此定居,取名“万家
庄”。万家仁慈善良,对过往赶集者非常热
情,常留人喝茶、吃饭。因此过往行人多称此
村为“善家庄”。后有单姓人家迁居此村,天
长日久则演变为“单家庄”。居民姓氏:徐、
孙、朱、苏、李、王、张、袁、胡、刘、丁、曾、翟。


2025-08-21 11:24: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榆官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1 公里
处,地理坐标北纬35°21′东经117°
25′。地处丘陵区。村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
向,设一村委会。辖本村,全村306 户,1120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986 亩,主产地瓜、
花生、小麦、玉米等,现有果园60 亩,有桃、
樱桃。据村东东岳庙内明朝洪武二年碑载:
薄、申、朱、关、赵5姓迁此定居,因关姓迁此
定居最早,故取名“关庄”,后演变为“官庄”。
因重名,邹县人民政府于1982 年公布更名
为“榆官”。居民姓氏:刘、周、殷、徐、孙、李、
王、赵。
水泊位于镇驻地城前东偏南2 公里
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9′,东经117°
25′。岚济公路横穿村南,枣徐公路纵穿村
前。地处丘陵区。村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
向。设一村委会。辖本村。全村402户,1516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1527 亩,其中水浇
地600 亩。有果园10 亩,主产花生、地瓜、小
麦、玉米、樱桃、苹果等。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滕县续志》和该村
村碑载:明代洪武二年,周姓人家由山西省
洪洞县迁至氵郭河南建村,后因人丁不旺,遂
又迁到河北高埠处建村定居。因村址三面临
河,故取名为“水泊”。居民姓氏:马、付、曹、
周、张、王、徐、郭、范、阎。
张园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南2.5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9′,东经
117°26′。地处河北岸。标落呈长方形,主
街东西向。设一村委会。辖本村,全村180
户,669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604 亩,山
岭地和近河洼地各半,其中果园30 亩,主产
地瓜、花生、小麦、玉米、桃、樱桃、苹果、莲
藕。
该村建于明代末期。因张姓迁此定居最
早,故取名为“张家庄”。因重名,邹县人民政
府以“邹政发〔1982〕7 号文”公布更名“张
园”。居民姓氏:张、徐、卞、刘。
卜通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南6 公
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9′,东经
117°26′。地处山区。村呈矩形,主街南北
向。设一村委会,辖本村。全村143 户、529
人,系汉族。现有山岭薄地740 亩,主产地
瓜、花生等。有果园120 亩,主产樱桃、杏、石
榴、苹果、油桃等。
据该村蒋氏家谱载:清朝初年,蒋、周二
姓由水泊村迁此定居。因村址三面环山,无
路可通遂取名“不通”,后演变为“卜通”。居
民姓氏:周、刘、李、赵、孙、张。
土山沟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南1.5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9′,东经
117°24′。地处山区。村呈矩形,主街南北
向。设一村委会,辖本村。全村70 户,329
人,系汉族。现有耕地360 亩,其中果园50
亩。主产地瓜、花生、苹果等。
该村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因村址座落在
土山东麓一条小沟里,故取名为“土山沟”。
居民姓氏有周、林、吴。
大柳峪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北1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0′,东经
117°25′,地处丘陵区。平滕公路穿过村
南。村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设一村委会,
辖本村。全村315 户,1128人,均系汉族。现
有耕地1150 亩。多为岭地,少为河谷平地。
有果园100 亩。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
樱桃、苹果等。
据传,该村建于清朝初年。因村址坐落
在一大峪内,峪内绿柳蔽荫,故取名“柳峪”。
后因村西又有少数人家毗邻定居,故改称
“大柳峪”。居民姓氏:徐、程、隋、张、王、彭、
邢、武、邵、韩、刘。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柳峪位于镇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0′,东经
117°25′,地处丘陵区。平滕公路自村南穿
过。村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设一村委会,
辖本村。全村90户,358人,系汉族。现有耕
地417 亩,多为岭地,少为河谷平地。有果园
20 亩。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苹果、
桃。
该村建于清代初期。因村边河滩上柳树
居多,故依大柳峪而取名“小柳峪”。居民姓
氏:徐、张、绪。
东康王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之北3
公里处,西临枣徐公路。地理坐标为北纬
35°22′,东经117°25′。地处丘陵区。村
呈长方形,主街西北向和东西向2 条,呈丁
字形。该村为东康王村委会驻地,辖此村、贾
家岭、东岭3 个自然村。有居民313 户,1187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1386亩,主产地瓜、
花生、小麦、玉米、苹果等。该村有完全小学
1 处,9 个教学班。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康姓和王姓两家
来此定居,因村南岭前有康王城(即蓝陵
城),故取名“康王”,后村西北又有村亦取名
“康王”,此村便称“东康王”。居民姓氏:黄、
张、刘、朱、韩、付、赵。
贾家岭位于镇驻地城前东北5 公里
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2′,东经117°
22′。地处山区。村呈方形,系东康王村委会
所辖自然村。全村33户,100人,均系汉族。
现有耕地150 亩,主产地瓜、花生、樱桃等。
据贾氏族谱载:贾姓先辈从韩家庄迁此
山坡上定居,故取名“贾家岭”。居民姓氏:
贾、张。
东岭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北偏东约
3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35°23′,东经
117°26′。地处山区。系东康王村委会所辖
自然村,村委会驻东康王村。村呈长方形。全
村54 户,189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210
亩,主产地瓜、花生等。
民国初年,有几户人家从东康王村迁至
其东岭上定居,故取村名“东岭”。居民姓氏:
张、牛、魏、殷。
西康王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之北3.5
公里处,枣徐公路纵穿村西,地理坐标为北
纬35°22′,东经117°35′。地处山区。村
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为村委会驻地,辖此
村和袁家岭2 个自然村。该村169 户,668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700 亩,其中果园
183亩。主产地瓜、花生、杂粮、苹果等。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康姓和王姓两家
来此定居后,依东康王村取村名西康王,村
名沿用至今。居民姓氏:黄、陈、王、童、周、
田、韩、朱、牛、孙、赵、宋。
袁家岭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之北4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2′,东经
117°23′。地处山区。村呈方形,主街东西
向。该村属西康王村委会管辖。全村20 户,
80 人,均系汉族。有耕地77 亩,其中果园43
亩。主产地瓜、花生、苹果等。
据传,明朝末年,袁姓人家迁至牛毛山
东南麓岭上定居,故取村名“袁家岭”。居民
姓氏:袁、韩、王。
东王沟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北3.5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东经
117°27′。地处山区。村呈正方形。此村为
村委会驻地,辖东王沟、裴家岭2 个自然村。
村中有简易小学1 处。全村151 户,454 人,
均系汉族。有耕地495 亩,其中果园270 亩。
主产地瓜、花生、杏、桃、苹果、樱桃。
据传,明末,王姓人家从平邑县庞庄迁
此定居。因村址座落在山沟旁,而王姓人家
最先迁此,故名“王家沟”。1982 年,邹县人
民政府因此村与张庄镇“王家沟”重名,故宣
布更名为“东王沟”。居民姓氏:张、王、曾。政府驻地城前东北1


  • 会计快手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错,超赞!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康王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之北3.5
公里处,枣徐公路纵穿村西,地理坐标为北
纬35°22′,东经117°35′。地处山区。村
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为村委会驻地,辖此
村和袁家岭2 个自然村。该村169 户,668
人,均系汉族。现有耕地700 亩,其中果园
183亩。主产地瓜、花生、杂粮、苹果等。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康姓和王姓两家
来此定居后,依东康王村取村名西康王,村
名沿用至今。居民姓氏:黄、陈、王、童、周、
田、韩、朱、牛、孙、赵、宋。
袁家岭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之北4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2′,东经
117°23′。地处山区。村呈方形,主街东西
向。该村属西康王村委会管辖。全村20 户,
80 人,均系汉族。有耕地77 亩,其中果园43
亩。主产地瓜、花生、苹果等。
据传,明朝末年,袁姓人家迁至牛毛山
东南麓岭上定居,故取村名“袁家岭”。居民
姓氏:袁、韩、王。
东王沟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北3.5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东经
117°27′。地处山区。村呈正方形。此村为
村委会驻地,辖东王沟、裴家岭2 个自然村。
村中有简易小学1 处。全村151 户,454 人,
均系汉族。有耕地495 亩,其中果园270 亩。
主产地瓜、花生、杏、桃、苹果、樱桃。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东岭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南5 公
62
城前镇志
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8′,东经
117°27′。地处丘陵区,岚济公路横穿村
南。村呈长方形。该村为小崇村所辖自然村。
全村30 户,183 人,系汉族。现有耕地203
亩,其中果园10 亩。主产地瓜、花生、樱桃、
葡萄等。
据调查:清初建村。因村庄座落在岭上,
故取名为“东岭”。居民姓氏:曾、潘、陈。
小围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南5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8′,东经
117°27′。地处丘陵与河谷平地交叉区,岚
济公路横穿村北。村落呈矩形,主街南北向。
该村为小崇村村委会所辖自然村。全村50
户,255 人,系汉族。现有耕地212 亩,主产
地瓜、花生、小麦、玉米等。
据调查:该村建于清初,因村址座落在
一个四周皆高岗的低洼处,周围的岗子就像
一座墙,故称村名“小围子”。村名沿用至今。
居民姓氏均为曾。
朱家岭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南6
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8′,东经
117°27′。地处丘陵区。岚济公路横穿村
南。村落呈矩形,主街南北向。该村为小崇村
村委会所辖自然村。全村40 户,234 人,系
汉族。现有耕地260 亩,主产地瓜、花生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一章地质地貌
一节地质
构造城前镇位于泰山穹窿以南、蒙山
穹窿以西,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
带,属华北地台型。境内岩石走向近似东南,
两端变化较大,呈波浪形弯曲,岩石倾角一
般三至五度之间。无火层岩运动。由于各期
地壳运动,境内形成低山丘陵,以前震旦纪
花岗片麻岩为主。中西部系尼山穹窿的南部
边缘,黄山、雨山有寒武纪灰岩呈盖层出现。
地层境内地层由老至新发育共五个
纪列:
前震旦纪本纪地层,出露于尼山系牛
毛山、老猫洞山、柯楼崮山、峭山、黄草木山、
桃花山及莲青山系孤山、剪子山、越峰山、牛
栏山、桃山、南望子山、白岭山等多处地带。
岩性复杂,有绿色泥云母片岩、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伟晶岩等10 余种岩石。
寒武纪本纪岩石的组成,在境内凤凰
山系黄山、雨山一带,正合沉积于震旦纪之
上,多黄色页岩、砂质岩、石灰岩。
白垩纪本纪地层正合于二叠纪地层
之上,分布于东南、东北个别地带,其厚度不
一,底部以紫色砾岩、石英砾岩为主,其上为
红色砂岩夹少数页岩。
第四纪本纪厚20 米至120 米,境内
多处出露,以灰色砂岩为主,其砂岩成分主
要有石英、长石,余为灰绿色粘土。
第三纪本纪岩层不正合于白垩纪之
上,厚度不一,有绿色砂岩,分布于境内多处
地带。
成土母质城前镇境内主要母岩有花
岗片麻岩和钙质岩两种。花岗片麻岩:俗称
砂石山,在这些母岩上所发育的土壤,质地
较细,颜色较浅,呈微酸性。钙质灰岩:俗称
青石山,其发育的土壤,质地细粘,部分地块
土壤具有石灰性反应,呈微碱性。
由上述岩石所形成的成土母质分为以
下几种———
酸性岩类的残积坡积物:主要分布于砂
石、花岗片麻岩的山、岭地,发育成棕壤性土
亚类。
酸性岩类洪积物:分布于各个砂石山头
的中下部,发育着棕壤亚类。
酸性岩类冲积物:分布于各个砂石山头
的倾斜平地及山间洼地,发育着潮棕壤亚
类。
钙质灰岩的残积、坡积物:分布于凤凰
山系各个山头的顶部,发育着褐土性亚类。
钙质石灰岩洪积物:分布于青石山近山
高阶地、台子地和倾斜平地上,大部分淋溶
作用强,无石灰反应,发育着淋溶褐土亚类;
部分母质形成的土壤淋溶淀积弱,形成假菌
丝体,具有石灰反应,发育成典型的褐土亚
类。
现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沿河两旁及河
漫滩,发育形成潮土,包括褐土化潮土、非石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一章地质地貌
79
第二卷自然环境
灰性河潮土、石灰性河潮土和盐化潮土。
第二节地貌
城前镇位于邹城市最东部低山丘陵区,
其地形复杂多样,山岭面积广,平缓地面积
少;其地貌呈不规则状,主要特征为:山峦起
伏环绕,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切割侵蚀凌
乱,山高坡陡,土层浅薄且水土流失较严重。
境内总地势为东高西高中低,北高南高中
低。地面高程200 米至300 米,高差100米。
全境平均海拔250 米。北部柯楼崮山为境内
最高点,主峰海拔569 米。氵郭河南段(后祝沟
西南平缓地带)为境内最低点,海拔141.6
米。
城前镇总面积190.98 平方公里,折合
286468.1 亩,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和沿河平
缓地三种类型。低山丘陵面积260686 亩,约
占总面积的91%,可划分为侵蚀陡坡、山岭
缓地、近山阶地、岭岗、倾斜平地5个中地貌
类型,15 个微地貌单元。部分沟峪地、坡麓
梯田、近山阶地可种植粮油作物,大部分适
宜封山造林,扩种耐旱作物。


2025-08-21 11:18: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君小心88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章山脉河流
第一节山脉
第一节地质
构造城前镇位于泰山穹窿以南、蒙山
穹窿以西,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
带,属华北地台型。境内岩石走向近似东南,
两端变化较大,呈波浪形弯曲,岩石倾角一
般三至五度之间。无火层岩运动。由于各期
地壳运动,境内形成低山丘陵,以前震旦纪
花岗片麻岩为主。中西部系尼山穹窿的南部
边缘,黄山、雨山有寒武纪灰岩呈盖层出现。
地层境内地层由老至新发育共五个
纪列:
前震旦纪本纪地层,出露于尼山系牛
毛山、老猫洞山、柯楼崮山、峭山、黄草木山、
桃花山及莲青山系孤山、剪子山、越峰山、牛
栏山、桃山、南望子山、白岭山等多处地带。
岩性复杂,有绿色泥云母片岩、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伟晶岩等10 余种岩石。
寒武纪本纪岩石的组成,在境内凤凰
山系黄山、雨山一带,正合沉积于震旦纪之
上,多黄色页岩、砂质岩、石灰岩。
白垩纪本纪地层正合于二叠纪地层
之上,分布于东南、东北个别地带,其厚度不
一,底部以紫色砾岩、石英砾岩为主,其上为
红色砂岩夹少数页岩。
第四纪本纪厚20 米至120 米,境内
多处出露,以灰色砂岩为主,其砂岩成分主
要有石英、长石,余为灰绿色粘土。
第三纪本纪岩层不正合于白垩纪之
上,厚度不一,有绿色砂岩,分布于境内多处
地带。
成土母质城前镇境内主要母岩有花
岗片麻岩和钙质岩两种。花岗片麻岩:俗称
砂石山,在这些母岩上所发育的土壤,质地
较细,颜色较浅,呈微酸性。钙质灰岩:俗称
青石山,其发育的土壤,质地细粘,部分地块
土壤具有石灰性反应,呈微碱性。
由上述岩石所形成的成土母质分为以
下几种———
酸性岩类的残积坡积物:主要分布于砂
石、花岗片麻岩的山、岭地,发育成棕壤性土
亚类。
酸性岩类洪积物:分布于各个砂石山头
的中下部,发育着棕壤亚类。
酸性岩类冲积物:分布于各个砂石山头
的倾斜平地及山间洼地,发育着潮棕壤亚
类。
钙质灰岩的残积、坡积物:分布于凤凰
山系各个山头的顶部,发育着褐土性亚类。
钙质石灰岩洪积物:分布于青石山近山
高阶地、台子地和倾斜平地上,大部分淋溶
作用强,无石灰反应,发育着淋溶褐土亚类;
部分母质形成的土壤淋溶淀积弱,形成假菌
丝体,具有石灰反应,发育成典型的褐土亚
类。
现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沿河两旁及河
漫滩,发育形成潮土,包括褐土化潮土、非石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77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城前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