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大二开始接触三国杀,至今不过三年,然而对这个游戏的热爱早已超出许多老玩家。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最初的三国杀标准版在游戏设定方面多有抄袭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国杀这款桌游的确已经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于我而言,这款游戏最吸引人之处,无疑是其与历史的契合,几乎所有武将的称号、技能、Online配音和战功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典故。这种历史感无疑使桌游本身变得厚重,探寻游戏背后的历史故事,更为游戏本身增添了不少乐趣。
从当前的情况看来,三国杀的发展似乎正遭遇瓶颈,热度似乎已不比当年。然而万物皆有由盛转衰的过程,此消彼长是亘古不变的铁律。作为三国杀的忠实粉丝,我并无力扭转这一趋势,只能以个人之力眇眇之身默默支持罢了。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些老玩家像我一样继续支持三国杀;然而让人遗憾的却是,即使是这些老玩家,似乎也对三国杀的历史背景不甚明晰,诸如“孙鲁班是谁”这样的问题时有出现。
当然孙鲁班这种小角色,不为人所知也是正常现象。而我写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感兴趣者了解三国杀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编写时的主要依据是陈寿著《三国志》、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以及强大的百度。
我本是一介工科生,读书原本就不多,加之写这篇日志时参考的历史文献又十分有限,疏漏欠缺之处当然是少不了的。希望有历史大牛看到此贴时,能多多予以批评指正。
另外,这是第一次在贴吧发帖,操作层面如果出现什么逗比的举动,就请大家一笑置之吧。
从大二开始接触三国杀,至今不过三年,然而对这个游戏的热爱早已超出许多老玩家。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最初的三国杀标准版在游戏设定方面多有抄袭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国杀这款桌游的确已经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于我而言,这款游戏最吸引人之处,无疑是其与历史的契合,几乎所有武将的称号、技能、Online配音和战功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典故。这种历史感无疑使桌游本身变得厚重,探寻游戏背后的历史故事,更为游戏本身增添了不少乐趣。
从当前的情况看来,三国杀的发展似乎正遭遇瓶颈,热度似乎已不比当年。然而万物皆有由盛转衰的过程,此消彼长是亘古不变的铁律。作为三国杀的忠实粉丝,我并无力扭转这一趋势,只能以个人之力眇眇之身默默支持罢了。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些老玩家像我一样继续支持三国杀;然而让人遗憾的却是,即使是这些老玩家,似乎也对三国杀的历史背景不甚明晰,诸如“孙鲁班是谁”这样的问题时有出现。
当然孙鲁班这种小角色,不为人所知也是正常现象。而我写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感兴趣者了解三国杀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编写时的主要依据是陈寿著《三国志》、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以及强大的百度。
我本是一介工科生,读书原本就不多,加之写这篇日志时参考的历史文献又十分有限,疏漏欠缺之处当然是少不了的。希望有历史大牛看到此贴时,能多多予以批评指正。
另外,这是第一次在贴吧发帖,操作层面如果出现什么逗比的举动,就请大家一笑置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