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真slot-1时代
AK烧录卡的出现,一直到08年底ndsi发售前,是slot-1烧录卡的黄金时代。这期间技术成熟(指的是在当时那个阶段看来显得非常成熟),NDS平台游戏阵容也是惊喜不断,烧录卡厂商也稳步推进。虽然没有关键性的进步,但可能却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阶段。

Slot-1烧录卡虽然和slot-2的gba烧录卡是两回事,但设计的思路显然是有所借鉴的。解码芯片、存档芯片一般是需要的,但不再需要存放游戏的ram或norflash。免除了norflash和ram后,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nand直读的技术。也就是从NDS平台开始,由于机能的提升,不再需要高速内存,烧录卡仅凭借直接读取nand中的游戏数据便可满足正常游戏的需要,其中的原因是比较好理解的。原本的gba及其以前的机器,都直接将卡带挂在CPU总线上,这样卡带既是存储体,又充当了机器的大容量运存,因而烧录卡也必须使用norflash或者ram才能正常游戏。到了NDS这里,由于主机设计思路发生变化,运行和存储分离开来,正版NDS卡带本身就采用nandflash作为存储体,由机身ram动态读取,于是烧录卡也使用nand也就无可厚非。

这是AK初版第二批的PCB。
AK是个很着急的产品,最早的AK使用TF卡时必须用专门的软件格式化TF卡,格式化后的TF卡不能被直接识别为移动磁盘,而得通过专用软件才能拷贝删除文件,但是ROM确实是免转换的。而后没多久,EZV、DSONE、M3DSS、R4、N-card、CycloDS等在国内国外的市场也都各自粉墨登场,一时间好不热闹。这个时间段,这些真slot-1烧录卡和slot-2、伪slot-1的烧录卡仍在市场上并行流通,但slot-2和伪slot-1已成强弩之末,逐渐退出了市场。说是伪slot-1,意指虽然插在slot-1,但仍需要刷机和rom转换,主要指dslink。

这些烧录卡作为刚刚从诞生的slot-1卡带,仍保留了slot-2引导功能。即可以引导slot-2烧录卡玩nds游戏和gba游戏。尽管前面已经有了slot-2和伪slot-1的烧录卡的制作经验,但来到真slot-1后,内核可以做得更加庞大得多,各种功能、UI方面可以增加、改进的方面实在太多了,究竟什么样的slot-1烧录卡最能迎合市场?
内核的游戏兼容性NDS时代显得尤为关键。以往GBA时代的游戏基本没有任何加密,只要存档格式兼容,游戏就畅通无阻,软件补丁方面不怎么需要动脑筋。到了NDS时代,一来游戏数目大为增加,二来经历GBA时代的教训后,游戏商们或多或少开始加密,因此兼容性问题就值得关注。不仅仅是原版游戏,还有自制软件的兼容性,要知道自制软件的开发甚至早于这些刚刚成熟的真slot-1卡带,后者自然要去主动地向前者示好,还有自然是改版ROM,它们主要指hacked rom和汉化rom,不难理解。
兼容性的关键就是在loader。当然,loader是内核的最关键部分,不同的烧录卡在ROM兼容上的实现方式有差异,有三种思路,这和gba时代也是如出一辙的。
以N-card为代表的一票烧录卡,采取的是所谓硬件克隆的方式。N-card内置nandflash、解码芯片、4M存档芯片,其设计思路基本就是可反复擦写的正版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正版卡的设计和N-card基本没区别,因而N-card可以用来直接制作NDS的D卡,现在淘宝上大量有卖却鲜有人问津的D卡,基本就是那个时期没消化完的库存。其内核只需少量更新,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新出的游戏在卡带硬件上做了大改动,那就没得救了。比如08年左右出现的8M存档游戏,因为N-card存档芯片不够大所以直接歇菜。
以R4为代表的一票廉价烧录卡,采取的是深层软件补丁的方式。其卡带本体设计便阉割了存档芯片,采取直接存档到TF卡的方式。这种完全异于正版卡架构的设计,必然对应ROM需要大量的补丁。它的内核需要频繁的更新。
以AK为代表的,还有dsone EZV,采取的是硬件模拟的方式。这些卡仍有解码芯片+存档芯片的基本硬件结构,但并不是无脑克隆,是采用可变更的运行引擎来模拟正版卡运行环境,由此兼容clean rom,其实际上介于前两种方案之间,随仍然需要补丁,但拥有自己独家的运行引擎,也并不是无脑克隆,比较能适应新出游戏的变化。原则上说,它向下兼容深层补丁的运行方式,这些卡也都标榜自己是双重运行机制并存,但早期时候,它们大多对存储卡极为挑剔。这些卡运行游戏有双重模式,一种是clean模式,一种是补丁模式,前者理论兼容性更高,出问题几率更小,但没有软复位金手指之类的功能,后者则与之相反咯,基本就跟深层补丁一样了。这些卡的硬件上即对各种软件兼容性好于R4之流,但这个优势直到很后期才体现得出来,后文可能会提及。

这是早期AK内核中的界面,可以看到,它是按不同存档类型来模拟的,这是硬件模拟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