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吧 关注:25,223贴子:168,701

转:《平郊建筑杂录》教学参考__大学语文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链接地址:
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2308
.
正在想《平郊建筑杂录》该进大学语文教材,就发现了此文言我所欲言。
可惜有的图片刷不出来。楼主补充了梁林原文插图,随发一些相关文论。
.
.
.
《平郊建筑杂录》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4期,1932年11月,署名:梁思成、林徽音。收入《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16-28。
.
本吧有全文:http://tieba.baidu.com/p/2098659785


来自iPad1楼2015-04-29 09:42回复
    .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
    一、课文注释
    .
    1932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对北平郊区古建筑进行考察。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西郊卧佛寺,其次是香山法海寺和杏子口佛龛(这篇考察录还有下篇,考察对象是天宁寺塔,课文未选)。考察完毕,夫妇俩合作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11月第3卷第4期。
    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


    来自iPad3楼2015-04-29 09:46
    回复
      2025-08-27 21:13: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是清人朱彝尊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成的。他从一千六百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分为十三门(即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垌、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四十二卷。一百年后,乾隆对百年中改置添建的宫殿坛宇、名胜古迹进行考证,加上康熙、雍正和乾隆自己的诗文,成为《日下旧闻考》。该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为历史研究、文物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
      【刘士能先生告诉我们南京附近有一处律宗的寺】 刘士能,与梁思成、林徽因同为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律宗,见教材注释。
      .
      【角梁下失去的铜铎】 铎duó,是一种大铃,古代乐器,亦为宣布政教法令所用。此指钟鼓楼角梁上悬挂的风铃。
      .
      【迎面是一座天王殿,里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刚——东西梢间各两位对面侍立,明间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面北合十站着的是韦驮。】 四天王(四大金刚)大家很熟悉,但是阿弥陀佛常会和弥勒佛混淆,两者不是同一尊佛,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参后面的“三佛”)。
      .


      来自iPad6楼2015-04-29 09:59
      回复
        韦驮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形象有二,一为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一为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来自iPad7楼2015-04-29 10:01
        回复
          【正殿五间,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 卧佛寺正殿又称“三世佛殿”,“三位喇嘛式的佛像”分别为释迦、燃灯、弥勒。据佛经说,燃灯为前世佛,释迦是今世佛,弥勒为后世佛,他们均是如来佛的化身,分管人们的前、今、后三世。


          来自iPad8楼2015-04-29 10:08
          收起回复
            【从前面牌楼一直到后殿,都是建立在一条中线上的……但可藉此略窥制度耳。】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就是“僧园”之意。“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标准式样。佛教的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沿用的大都是禅宗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七堂,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堂。现存最好的实例就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觉寺,虽未完全保存伽蓝七堂制,但可借此略窥一斑。(《佛学大词典》)
            .
            十方普觉寺也就是卧佛寺。这是本篇的重点和难点,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时作了一张平面图,再下面是今人的照片及图示。



            来自iPad10楼2015-04-29 10:12
            收起回复
              【日本飞鸟平安时代】 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平安(794-1192),中间还隔着奈良(710-794)时代。
              .
              【殿前伟丽的娑罗宝树】 娑罗树,常绿乔木,高30余米,叶子长卵形,花淡黄色,原产印度。人们常将它和七叶树混淆,其实是不同的。娑罗树、七叶树和菩提树被合称为佛教三宝树。
              .
              .
              卧佛寺娑罗树


              来自iPad11楼2015-04-29 10:15
              回复
                .
                二、考察报告与论文写作
                .
                这是一篇古建筑考察报告,虽然标题用了“杂录”,其实是很严肃的学术论文。文章最初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注:“营造学社”就是“建筑学社”,但是梁思成认为“建筑”一词是外来的,“营造”才是中国特色的术语,不光能够反映建筑、建造,更能反映经营、设计的意思,所以学社采用了此名。)该期学刊栏目编排,在《平郊建筑杂录》一文的前两篇论文分别为《故宫交渊阁楼面修理计划》和《琉璃釉之化学分析》,可知是把它作为很严肃的学术论文看待的。
                .
                这个定位很重要,提示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论文写作。大学语文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学习文学史,但是一定都会要写论文——大三有学年论文,大四有毕业论文。写论文是一种高级语文能力,是运用母语研究、表达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一种高级能力。现在中学虽然也有所谓“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曾经发文要在高中开展这种学习),让中学生写所谓的“小论文”,但是中学尚未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所谓论文就往往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以现在中小学应试压力很大,也不可能有时间真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写论文是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所以虽然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在大三、大四,但是论文方向的选择、研究资料的积累,都需要及早入手,如果在大一语文课就能略微介绍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利于为今后的论文写作作准备。当然,光凭一两次课不可能就让学生学会写论文,但是用一两次课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写论文,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本教参把这一课(以及后面的张爱玲的《更衣记》等课文)定位为论文的研读和写作,并建议今后教材修订时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最好是顾及各个专业,供老师选讲)。
                .
                考察报告是论文的一种形式,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允许采用考察报告形式的。而且,这种论文形式还应该大力鼓励推广。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论文往往更注重的是为圣人经籍作注,走的是演绎为主的路子,缺少的是西方那种实证的传统,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开始开展田野调查(社会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俩从北平四郊开始,先后踏勘调查了中国广大地区的古建筑,走遍了中国近200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建筑遗构,每考察一处,都写下详细的考察报告,今天在《梁思成文集》里,就可以看到大量这类文章,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华北古建筑调查报告》等。这类调查报告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来自iPad14楼2015-04-29 10:25
                回复
                  2025-08-27 21:07: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建筑审美要“以貌取建”,不受习俗势利左右。“大名煊赫,尤其是有乾隆御笔碑石来赞扬的,并不一定便是宝贝;不见经传,湮没在人迹罕到的乱草中间的,更不一定不是一位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这个原则,所以在报告卧佛寺时,作者略过乾隆御碑而侧重于该寺平面呈现的唐代体制,显示出高明的眼光。也正因为这个原则,能够发现杏子口上那并不起眼的七百年前的金代遗建。
                  .
                  .
                  这篇考察报告其实还有下篇,那里提到了考察报告的第三个原则。梁思成、林徽因这次出发考察时曾确定一个原则,就是要亲自测绘、照相,并写出游记(报告),“不录无自己图影或测绘的古迹,且均附游记”。今天我们从《梁思成全集》找到这篇报告(在第一卷),那么就会看到,卧佛寺一节附有作者亲手绘制的白石桥结构图和卧佛寺平面图;法海寺一节有两幅寺门的照相,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简陋,图象比较模糊,所以又以文字详细记录寺门塔的各部细节形象及尺寸;杏子口一节附有四幅照相,而且都有考察者的身影,梁思成拍摄的有林徽因的身影,林徽因拍摄的有梁思成的身影,这更增添了资料的真实性。
                  .
                  .
                  从论文写作的角度,这些观点和原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就是一篇论文既要有详细的论据资料,更要有理论研究的眼光,有了正确的眼光,才能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并给这些资料以恰当的描述与评价。


                  来自iPad18楼2015-04-29 10:51
                  收起回复
                    2、法海寺门与原先的居庸关
                    .
                    这一段把法海寺门与居庸关联系起来写,反映的是古建筑研究的独特视角。居庸关上原来有一处过街塔,但是在元末明初就被毁掉了,现在在法海寺发现了同样的建筑,这就能提供对居庸关过街塔的想象,更实际的意义是,假如将来要修复居庸关过街塔(这是完全可能的,许多历史遗构都是毁坏后又修复的),就可以提供参照,所以作者对法海寺门塔的记录特别详尽,除了照相以外,还有细致的测量和文字的描述。所以下面这个小段是这一段的重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
                    .
                    门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较复杂。立面分多层,中间束腰石色较白,刻着生猛的浮雕狮子。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层重叠像阶级,每级每面有三尊佛像。每尊佛像带着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周围有极精致的琉璃边框。像脸不带色釉,眉目口鼻均伶俐秀美,全脸大不及寸余。座上便是塔的圆肚,塔肚四面四个浅龛,中间坐着浮雕造像,刻工甚俊。龛边亦有细刻。更上是相轮(或利刹),刹座刻作莲瓣,外廓微作盆形,底下带有小方十字座。最顶尖上有仰月的教微。仰月徽去夏还完好,今秋已掉下。
                    .
                    法海寺门塔今天已彻底消失,这正说明作者当年的考察记录具有抢救遗产的意义。
                    .
                    (下为梁林原文插图,楼主摄自百花文艺版《林徽因文集.建筑卷》)



                    来自iPad21楼2015-04-29 11:07
                    回复
                      我们的《平郊建筑杂录》,本预定不录无自己图影或测绘的古迹,且均附游记……
                      ——《平角建筑杂录(续)》,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5卷4期,1935年。收入《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1999年版P135。
                      .————————
                      原来不是偶尔为之,是计划好的,科学考察报告“均附游记”。是梁林独创吗?颇有古风。


                      来自iPad27楼2015-04-30 01:18
                      回复
                        吴良镛(两院院士):
                        1932年梁、林在《平郊建筑杂录》一文中,提出了“建筑意”(architectursque)的概念,敏锐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场所意境”,这要比西方的诺伯舒兹(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精神(genius loci)要早几十年。可惜未有进一步的后续研究。P7
                        ——吴良镛:《梁思成全集·前言》、《梁思成传.》(窦忠如)代序


                        来自iPad29楼2015-04-30 02:00
                        回复
                          梁从诫(梁、林之子)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一处半圯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禁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倩」、「画意」并列。(蚕按:这才是我心目中林徽因的精髓所在。)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真不拘于任何「框框」,使她敢于用那么奔放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采,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过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这一点在「文化大**」中却使父亲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母亲那些「神来之笔」往往正是那些戴红柚章的狂徒们所最不能容忍的段落。
                          .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收入《建筑师林徽因》、《窗子内外忆徽音》)


                          来自iPad30楼2015-04-30 02:12
                          回复
                            侯仁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
                            后来我从《中国营造学新汇刊》上读到了梁思成、林徽音两位先生写的《平郊建筑杂录》时,好象是那次精彩讲座上的回声,又忽然在我耳边重新响起。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妨摘录如下:
                            .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物。有的是煊赫的‘名胜’,有的是消沉的‘痕迹’,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游历团的赞扬,有的偶尔受诗人的凭吊或画家的欣赏。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诗意的感受,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这也许是个狂妄的想法——但是,什么叫做‘建筑意”?……
                            .
                            “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鉴赏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
                            .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
                            以上这段引文,我曾一读再读。其中使我最有感受的,还是最后的几句话。因为当时我正热衷于探索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起源和变迁,已经感觉到单凭文献记载是不行的,需要实地考察,特别是实迹的印证。因此经常只身跋涉于荒郊野外,对于今昔陵谷的变化、水道的迁移,偶有所得,亦尝不胜快慰,却很少注意到从掠眼而过的那些风雕雨蚀的古建筑中所透露出来的“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此后不久,我大学毕业,作为顾颉刚老师的助教,协助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到这时,我才真正考虑到古代建筑在印证“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中的重要意义。在北平这座文化古城,虽一砖一瓦之细,亦多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引人遐思,更不必说什么巨大的古代建筑以至颓败中的遗址废墟了。
                            .
                            ——侯仁之《谊在师友间》_《梁思成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来自iPad32楼2015-04-30 02:40
                            回复
                              2025-08-27 21:01: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图文:一代才女林徽因纪念碑落户杭州
                              .
                              ( 08/24/2006 )新华网浙江频道讯:昨日,记者在花港公园一棵百年樟树旁,发现了一座很有特色的纪念碑,是纪念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家、诗人林徽因的。
                              .
                              据了解,这碑是8月18日刚建好的。
                              .
                              纪念碑是一堵墙,墙上的人物画像和记述文字全部镂空,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
                              .
                              镂空的人物造型看上去像是一位20世纪中叶的青年知识女性,穿着旗袍,背靠西里湖,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
                              在人物像的周围,布满了镂空的文字,这些文字很能体现林徽因既是建筑家又是诗人的特色:
                              .
                              在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
                              旁边有一注解: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杭州,女建筑家,诗人,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有重要贡献。
                              .
                              记者了解到,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陆官巷,8岁时,因父亲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宣传辛亥革命,全家从杭州迁往上海。此碑的建立,让林徽因“魂归故里”,杭州也多了一处人文景观。
                              .


                              来自iPad34楼2015-05-09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