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http://www.chinafuya.net
□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时真的不能避免“硬伤”?
□为什么不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进行文物保护维修的事时有发生?是程序的错,还是操作的错?
□一份地质环境调查报告,究竟值50万、5万,还是两三千元?该谁说了算?
□谁有资格进行文物保护施工?为什么“全国可能没有一家具有资质证明”?
千佛崖石窟岌岌可危多年,修缮工程今年仓促启动
说起来,始建于南朝齐、梁年间的南京栖霞山的252个石窟、515尊佛教造像,堪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媲美,但其破损严重,长期湮没于栖霞寺缭绕的香火之中,极少有人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有着1500年历史的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凿,窟内多为无头佛像,且肢体残缺不全。因长期香火烟熏,有的石窟内壁几成黑色,覆盖了明代的朱红色彩绘。
“千佛崖石窟破损严重,现状堪忧。”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车广锦介绍:“在唐代,曾经将石窟中佛教造像的头凿去;到了明代,因岩石严重风化,一些窟顶倒塌;民国初年,寺庙中人为了保护石窟,将窟内佛教造像用水泥包裹重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风貌。”
更为严重的是,千佛崖为沙岩,石质疏松,易于风化。山体分布许多裂隙,纵横交错。每逢雨天,窟内大量漏水,许多佛像长了青苔,“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石窟将遭到进一步损坏”。
显然,千佛崖现状促使南京市文物部门今年启动石窟修缮工程。但这还不是唯一的原因。
早在1998年4月,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宗教局就会同有关专家,以及佛教协会的代表,在栖霞寺召开了“栖霞山千佛崖佛教造像专家论证会”。会议指出,保护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由于资金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两年过去了,栖霞山石窟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没有太大的进展。“石窟洞口没有任何围护栏,有的窟内,佛像前仍是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征博士说。
今年2月,事情有了转机。为了迎接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有关领导在对栖霞山风景区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检查时,要求文物部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快对千佛崖文物抢救性保护的进程。
南京市政府很快拨出200万元资金,用于千佛崖文物抢救性保护,一期修复工程涉及千佛崖石窟中11窟30多尊造像。市文物局将此项任务交给了南京市文物研究所。
千佛崖的修缮成了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千佛崖保护维修是否存在“硬伤”在特殊背景下开始的千佛崖石窟抢救性保护工作,有些先天不足,对于具体维修措施的争议由此产生。
采访中,车广锦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所所长丘建辉,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所披露的修复工程中不当措施,逐条向记者解释。在一些相关报道中,媒体的措辞过于激烈,但在千佛崖保护维修一期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的“硬伤”,看来仍是存在的。
关于PVC管嵌。
“在千佛崖石窟一期保护维修工程中,我们的确用PVC管嵌入石窟内壁裂隙。主要是为了使山体中的水排出,防止漏水。”丘建辉也透露,这一办法并非最好。“我们和南京文物研究所签合同时,合同要求要彻底堵漏,这很难做到。我们提出要一份详细的千佛崖水文地质资料,研究所拿不出来。有关地质勘探部门称,制订这样一份资料,需要50万元,要近一年时间的调查勘测。资金是个问题,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只有探索新办法。”
“这种办法有的地方也尝试过。”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奚三彩说,“但进行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文物保护,水文地质资料不可或缺。就像一个医生,摸不清病症所在,自然无法对症下药。”
关于用清洗剂清洗内壁。
这显然是最具争议的一点。在千佛崖石窟现场,记者用指尖轻触石窟内壁遗存的明代彩绘,就能感受到彩绘脆弱的粉层,石窟内残留的明代彩绘,已是“弱不禁风”了。
□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时真的不能避免“硬伤”?
□为什么不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进行文物保护维修的事时有发生?是程序的错,还是操作的错?
□一份地质环境调查报告,究竟值50万、5万,还是两三千元?该谁说了算?
□谁有资格进行文物保护施工?为什么“全国可能没有一家具有资质证明”?
千佛崖石窟岌岌可危多年,修缮工程今年仓促启动
说起来,始建于南朝齐、梁年间的南京栖霞山的252个石窟、515尊佛教造像,堪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媲美,但其破损严重,长期湮没于栖霞寺缭绕的香火之中,极少有人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有着1500年历史的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凿,窟内多为无头佛像,且肢体残缺不全。因长期香火烟熏,有的石窟内壁几成黑色,覆盖了明代的朱红色彩绘。
“千佛崖石窟破损严重,现状堪忧。”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车广锦介绍:“在唐代,曾经将石窟中佛教造像的头凿去;到了明代,因岩石严重风化,一些窟顶倒塌;民国初年,寺庙中人为了保护石窟,将窟内佛教造像用水泥包裹重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风貌。”
更为严重的是,千佛崖为沙岩,石质疏松,易于风化。山体分布许多裂隙,纵横交错。每逢雨天,窟内大量漏水,许多佛像长了青苔,“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石窟将遭到进一步损坏”。
显然,千佛崖现状促使南京市文物部门今年启动石窟修缮工程。但这还不是唯一的原因。
早在1998年4月,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宗教局就会同有关专家,以及佛教协会的代表,在栖霞寺召开了“栖霞山千佛崖佛教造像专家论证会”。会议指出,保护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由于资金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两年过去了,栖霞山石窟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没有太大的进展。“石窟洞口没有任何围护栏,有的窟内,佛像前仍是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征博士说。
今年2月,事情有了转机。为了迎接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有关领导在对栖霞山风景区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检查时,要求文物部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快对千佛崖文物抢救性保护的进程。
南京市政府很快拨出200万元资金,用于千佛崖文物抢救性保护,一期修复工程涉及千佛崖石窟中11窟30多尊造像。市文物局将此项任务交给了南京市文物研究所。
千佛崖的修缮成了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千佛崖保护维修是否存在“硬伤”在特殊背景下开始的千佛崖石窟抢救性保护工作,有些先天不足,对于具体维修措施的争议由此产生。
采访中,车广锦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所所长丘建辉,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所披露的修复工程中不当措施,逐条向记者解释。在一些相关报道中,媒体的措辞过于激烈,但在千佛崖保护维修一期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的“硬伤”,看来仍是存在的。
关于PVC管嵌。
“在千佛崖石窟一期保护维修工程中,我们的确用PVC管嵌入石窟内壁裂隙。主要是为了使山体中的水排出,防止漏水。”丘建辉也透露,这一办法并非最好。“我们和南京文物研究所签合同时,合同要求要彻底堵漏,这很难做到。我们提出要一份详细的千佛崖水文地质资料,研究所拿不出来。有关地质勘探部门称,制订这样一份资料,需要50万元,要近一年时间的调查勘测。资金是个问题,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只有探索新办法。”
“这种办法有的地方也尝试过。”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奚三彩说,“但进行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文物保护,水文地质资料不可或缺。就像一个医生,摸不清病症所在,自然无法对症下药。”
关于用清洗剂清洗内壁。
这显然是最具争议的一点。在千佛崖石窟现场,记者用指尖轻触石窟内壁遗存的明代彩绘,就能感受到彩绘脆弱的粉层,石窟内残留的明代彩绘,已是“弱不禁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