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306,873贴子:6,890,385

【历史回顾15-04-19】香港天文台历年发布的9号信号以上的热带气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间从稍早到距今,部分内容摘自维基百科,部分图片摘自维基百科,路径统一以维基百科路径为主,请勿插楼
红台镇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4-19 13:46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4-19 13:46
    收起回复
      2025-08-28 22:30: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葵亥台风
      癸亥风灾发生于1923年8月18日,当日一个台风横过澳门以北,随后进入中国大陆,造成巨大的损失,为该年澳门唯一一次悬挂十号风球(亦是历来悬挂时间最久的十号风球),且为该年香港悬挂两次十号风球的其中一次。
      风暴于8月11日在关岛区域的太平洋形成,8月17日下午4时至5时移至台湾南部海面上[1],以西北偏西方向移动。8月18日中午12时经澳门以北约十里(即约20公里)进入中国内陆,后逐渐消散。
      影响
      死伤人数
      葡属澳门400多人死52伤
      英属香港100死1失踪
      当时的香港皇家天文台发布10号信号
      此次风灾为澳门有记录以来第二多人死亡的风灾
      【维基百科未列出路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4-19 13:53
      收起回复
        乙巳台风
        1929年8月22至23日,一个强烈台风正面吹袭港澳,使两地悬挂当年唯一的十号风球。香港方面,由于在悬挂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期间天文台测得一小时飓风风力而使天文台跳过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而直接悬挂十号飓风信号,这是天文台设立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来的第一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一次,直到1957年强台风姬罗莉亚袭港,天文台才第二次做出跳过九号信号并直接改发十号信号的决定,至今未做出过第三次该决定。
        港澳均发出10号飓风信号
        【路径未列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4-19 14:00
        收起回复
          丁丑台风
          丁丑风灾又称九二大风灾,是香港最严重的一次天灾。一个强烈台风在1937年(岁次丁丑)9月2日凌晨正面吹袭港澳,造成广泛破坏。台风在新界吐露港引起超过20英尺(6米)高的风暴潮,大埔一带伤亡惨重。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共造成约11,000人在这次风灾中丧生,为香港有记录至今最多人死亡的风灾。澳门亦有21人身亡,至今为当地第五严重风灾。
          引起丁丑风灾的台风在1937年8月底于菲律宾吕宋以东的海面形成。8月31日,台风抵达巴林坦海峡的东面。9月1日在东沙群岛以北掠过,并且以时速17海里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靠近广东沿岸。
          皇家香港天文台于9月1日00:35分[1]悬挂一号风球,当日香港仍然天晴,但天上隐约可见台风来临前常见的卷云。随着台风逐步逼近,天文台在15:20分[2]改挂五号风球(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至19:00分,香港转吹西北偏北风,风力逐渐加强并维持方向,显示台风可能正面来袭。午夜后雨势不断,气压亦不断下降,天文台遂于9月2日01:58分悬出十号风球,02:10分呜炮警告。
          9月2日03:00分,台风在香港南面的横澜岛以南掠过,横澜岛灯塔录得最低气压为27.76吋汞(940.05毫巴)。台风在03:45分左右最接近香港,当时其中心位于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南约7海哩(13公里)。03:00分至03:50分曾一度停雨,同时风向转变。但香港各地并无录得平静无风,因此相信风眼是在港岛以南掠过。台风掠过香港后开始横渡珠江口,天文台在06:25分改悬较低的八号风球(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风暴其后在澳门北面的珠江口西岸登陆并移入内陆,香港风力进一步减弱,10:45分除下所有风球。
          台风经过时,天文台录得最低瞬时气压为958.3毫巴,最高1小时平均为每小时59海哩,最高10分钟平均为每小时74海哩,最高阵风为每小时130海哩(此为该风速计的量度极限,真实的最高阵风可能高于此数);三者成为香港的纪录,直至1962年方被台风温黛所打破。另外,香港电灯公司在北角电力厂的风速计录得最高阵风为145海哩。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使维多利亚港的水位比正常高潮高出6英尺(2米)。而新界东北面的吐露港由于地形关系,风暴潮更达20至30英尺(6至9米)。
          灾害:
          由于风暴潮在深夜来袭,而且事前并没有预警,故此在香港造成特别严重的伤亡。大埔一带的渔村被夷为平地,很多村民被大浪卷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4-19 14:05
          收起回复
            乙卯风灾
            己卯风灾是于1939年太平洋台风季由台风23W引起的风灾,该台风于1939年11月23日穿越香港,香港天文台因而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
            1939年11月18日,有一个热带低压在棉兰老岛以东被发现,一直增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在19日横扫萨马岛和莱特岛前增强成台风。其后该台风大致保持向西移动直到在22日到达南中国海西部。其后,一道冷锋把该台风转向东北,导致罕见地出现台风在南中国海西部回转至东北向的现象发生。在11月24日该台风经过澳门,并在两小时后其风眼直接穿过香港。风眼在香港天文台逗留持续了十五分钟,是为首次在香港天文台测得这情况。在造成山泥倾泻后,此台风开始转化为温带气旋,并继续向东北移动穿越南中国。此风暴在穿越台湾海峡时逐步减弱,并有机会在26号消散前登陆过台湾。
            在穿越菲律宾时,在班乃岛上卡皮兹的一个气象站记录到气压低达981.0hPa,而风速亦超过88km/h。穿越时,这风暴导致马斯巴特岛上的一艘机动艇沉没并导致艇上50人有48人死亡。在东萨马省的巴朗伊加有一人失踪,相信是因为溺水,并被认为死亡。在萨马省、雷伊泰省和卡皮兹省亦造成了大量财产损失。在香港,受风暴前方的雨带影响时,阵风曾达到119km/h。降雨在台风到达前七小时开始,并导致共约108mm的雨量。最多雨量来自台前雨带,在一小时内降下了40mm雨量。在台风经过香港时,测得的最低气压为989.0hPa。台风在香港造成轻微损害,九龙城东头村有一泥墙倒塌,压死2人。九龙湾有一货艇被风吹翻,5人堕海,其中一人受轻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4-19 14:10
            回复
              1954年台风“柏美娜”(Pamela)
              该热带气旋致使香港皇家天文台发布9号烈风信号
              超强台风柏美娜 (英语:Typhoon Pamela,国际编号:5419[3],台湾编号:5416[4],中国大陆编号:542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6W[4]),是1954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的第十九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它是一位女性的名称。也是历年第二个导致香港天文台需于十一月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的风暴。
              “柏美娜”于11月5日进入南海。随着它越趋接近香港,皇家香港天文台于上午11时30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下午,其继续以西北偏西移向移动,与香港的距离越趋接近,皇家香港天文台于晚上8时20分改挂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翌日,由于预料其会非常接近香港,并可能为香港带来飓风,因此皇家香港天文台于上午10时15分改挂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也是唯一一个导致皇家香港天文台于十一月悬挂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的台风。“柏美娜”于皇家香港天文台总部西南偏南55公里掠过。下午3时,皇家香港天文台改挂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
              随着其远离,皇家香港天文台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港澳亦均发布9号烈风信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4-19 14:23
              收起回复
                1960年强台风“玛丽”(Mary)
                强风暴玛丽(英语:Typhoon Mary,国际编号:6003,中国大陆编号:600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3W),是1960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的一个热带气旋。玛丽于1960年6月3日生成,经过南海中、北部之后,再于6月9日在香港西北偏西约10公里掠过,并给香港造成灾害。根据实测风力,未有测到持续飓风,皇家香港天文台只考虑到风向转为西南、当时大厦承受阵风面对是一个达标但是弱的十号信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4-19 14:30
                回复
                  2025-08-28 22:24: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61年台风“爱丽斯”(Alice)
                  台风爱丽斯(英语:Typhoon Alice,国际编号:610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5W)是196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六个热带气旋,亦是少数直接穿过皇家香港天文台总部并导致天文台需要悬挂十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之一。爱丽斯于1961年5月16日生成,经过南海中、北部之后,再于5月19日在香港掠过,并给香港造成灾害,两日后进入东海及减弱消散。另外,天文台因爱丽斯吹袭而悬挂的十号信号历时仅2小时30分,成为香港有纪录以来导致天文台悬挂十号信号时数最短的热带气旋,纪录至今未破。根据实测风力,因为香港境内没有测得飓风,所以对于香港是一个不达标的十号信号,最接近香港时强度没有台风级数,只有强热带风暴级数。
                  一个低压区于5月13日穿越菲律宾南部,并于翌日进入南海。两日后,该低压区在南海中部,即在北纬14.5度,东经115度附近的海面增强为热带低压,及转向西北偏北移动。经多日的进一步增强,它于5月18日增强成台风,被命名为爱丽斯。之后爱丽斯再转向东北偏北移动,掠过南海北部,于5月19日在香港登陆,登陆后随即在广东东部转向东北移动及减弱,两日后从浙江省沿岸进入东海,及后逐渐消散。
                  皇家香港天文台于5月18日夏令时间下午4时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爱丽斯正集结在香港以南约220英里(即约354公里),并以10节(即约每小时18.5公里)速度向北移动。同日下午6时40分,天文台改挂三号强风信号。随着爱丽斯朝向香港,天文台于5月19日上午5时50分改挂七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即现在的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再在上午8时35分改挂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在上午9时,天文台已经测得69节(即约每小时128公里)的阵风。后来据雷达观测,天文台预料爱丽斯的风眼将于下午1时左右穿过香港,因而决定在上午10时30分改挂十号飓风信号,历时2小时30分,成为香港二战后有纪录以来,导致天文台悬挂十号信号时数最短的热带气旋。[2]根据实测风力,因为香港境内没有测得飓风,所以对于香港是一个不达标的十号信号,最接近香港时强度没有台风级数,只有强热带风暴级数。
                  其中心在该日正午时分开始穿过港九市区和天文台总部,并测得最低平均海平面气压为每小时981.8百帕斯卡。[4]最初当地吹东风,和测得约43节(即约每小时80公里)的最高持续风速及89节(即约每小时165公里)的最高阵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4-19 14:34
                  回复
                    强台风温黛(英语:Typhoon Wanda,国际编号:6216,中国大陆编号:621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6W),是1962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的一个热带气旋,也是二战后吹袭香港最强的台风。温黛袭港时分别创下香港最低气压、最高每小时与十分钟平均及最高阵风的风速纪录。温黛同时在香港东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风暴潮,造成严重伤亡。是次风灾为香港有记录至今第六多人死亡,亦是二战后造成过百人死亡的两次风灾中的其中一次,共导致183死388伤,另108人失踪。温黛袭港期间,天文台总部测得每小时平均风速高达133公里,除是二战后众十号风球之冠,亦是唯一于天文台总部测得持续风力达飓风水平的十号风球,气压更低至只有953.2百帕斯卡。澳门亦为温黛悬挂九号风球。8月30日,温黛中心风力增强至每小时约148公里,其中心在香港之东南偏东约740公里,皇家香港天文台于晚上7时45分(当地实施夏令时间,即原定香港时间+1小时,下同)悬挂一号戒备信号。8月31日上午9时,温黛集结在香港东南偏东约490公里之中国南海上,并继续稳定以时速接近19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动。香港渐转密云但天气闷热,日间最高气温更上升至摄氏35.5度。稍后开始转吹北风和下雨。同日下午4时10分,香港天文台悬挂三号强风信号。
                    当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强风,但各迹象显示温黛将进一步接近香港。天文台预计温黛将于翌日非常接近本港,于是在晚上10时50分悬挂七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即现今之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9月1日凌晨2时,温黛集结在香港东南约190公里。位于香港东南之横澜岛气象站此时测得烈风,阵风时速每小时89公里。约2小时后,维多利亚港内的风力仍然只在强风程度,但横澜岛风力已加强至持续每小时74公里,阵风约每小时105公里。天文台于是在凌晨4时15分悬挂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并表示温黛会在稍后于香港以南约50公里内掠过,不排除悬挂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两小时后,温黛中心集结在香港天文台总部之东南约90公里,开始正面吹袭香港。境内风势急剧增强,天文台于早上6时15分悬挂十号飓风信号。由于当日早上香港正值天文大潮,天文台并同时发出风暴潮警告。上午9时,温黛在香港境内南部水域,香港全面吹东至东北飓风。
                    最后在广东消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4-19 14:44
                    收起回复
                      1968年台风“雪丽”(Shirley)
                      台风雪丽(英语:Typhoon Shirley,国际编号:6809,中国大陆编号:6808,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3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aning),是一个西北太平洋上出现的热带气旋,是少数风眼直接掠过香港市区的台风,更是自1961年台风爱丽斯后,能正面掠过天文台总部并悬挂十号信号的热带气旋
                      1968年8月17日,一个热带低压在马尼拉以东约1200公里处形成,向西移动。在8月18日上午6时03分(香港时间),侦察机报告在风眼附近的海平线气压为991百帕斯卡,该热带气旋被命名为雪丽。形成后的雪丽向西北偏西移动,直吹往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当时,雪丽的直径为580公里左右。
                      在8月19日早上(香港时间),侦察机在风眼附近测得962百帕斯卡之海平面气压,雪丽正式增强至强热带风暴程度。在当日下午3时,一个在吕宋岛,位于风眼以西120公里的气象站测得每小时74公里风速。
                      在进入南中国海后,雪丽向偏北移动。在8月20日上午6时10分(香港时间),雪丽位于香港东南约564公里,皇家香港天文台(现称香港天文台)悬挂1号戒备讯号。当日下午6时15分(香港时间),天文台悬挂3号强风信号。当晚9时,雪丽位于东沙群岛东南偏南约130公里,东沙群岛测得约每小时111公里风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4-19 14:56
                      收起回复
                        超强台风爱尔茜[1](英语:Typhoon Elsie,国际编号:7515,中国大陆编号:75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7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ameng)是少数在10月正面吹袭香港的台风。爱尔茜在1975年10月14日在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南50公里处掠过,香港为爱尔茜悬挂十号飓风讯号接近3小时。期间香港南部及高地测得飓风,大部分地方则测得烈风。爱尔茜在香港并未造成严重破坏,袭港期间有46人受伤,无人身亡。
                        1975年10月9日,一热带低压在关岛西南偏西约740公里处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动,并在10月10日加强为一强热带风暴,命名为爱尔茜。10月11日,爱尔茜加强成一台风,并在之后一天内爆发性加强,其中心风速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69百帕斯卡至900百帕斯卡;中心风速则增加至每小时约240公里。随后爱尔茜穿越巴斯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其强度有所减弱,最高风速约为每小时205公里,环流直为555公里。进入南中国海以后,爱尔茜受向西伸展之热带副高引导,转向较偏西方向移动,穿越南中国海北部。
                        皇家香港天文台于10月12日下午10时45分悬挂1号戒备讯号,当时爱尔茜位于香港东南偏东740公里的南中国海上,向西北偏西以15公里移动。至10月13日下午8时改挂3号强风讯号,当时爱尔茜正集结在香港东南偏东约350公里之南中国海上。天文台同时提醒公众,爱尔茜将维持强度,并可能相当接近香港。10月14日早上4时30分,香港天文台改挂8号西北烈风或暴风讯号,爱尔茜正为于香港东南偏东约185公里。至上午9时,爱尔茜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130公里,香港开始测得烈风。其后爱尔茜仍然维持其组织及移动方向,至上午11时,爱尔茜离香港只有约75公里,天文台改悬9号烈风或暴风增强讯号。下午2时15分,迹象显示爱尔茜将在港岛以南之香港水域内掠过,天文台改挂10号飓风讯号。爱尔茜在2时30分最接近香港,其中心位于天文台以南50公里,向西以20公里移动。期间香港南部及高地测得飓风。大老山风速为每小时130公里,阵风每小时180公里。赤柱风速为每小时141公里,阵风达每小时219公里。天文台最低气压为996.2百帕斯卡。由于受位于中国大陆之反气旋带来的冷空气入侵,爱尔茜迅速减弱。天文台在下午5时05分改挂8号信号,此后逐渐减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4-19 15:02
                        收起回复
                          超强台风“荷贝”(Hope)
                          超强台风荷贝(英语:Typhoon Hope,国际编号:7909,台湾编号:7908,中国大陆编号:7908,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9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sing)。荷贝是纪录上少有同时影响两个大洋的热带气旋。他于7月27日(UTC)在关岛西南,约东经145度上形成,经过吕宋海进入南海前一度达至超级台风强度。荷贝在台湾及菲律宾皆有造成损失,横越南海后在广东深圳登陆[1],是70年代吹袭香港最强的台风之一。之后荷贝进入中国大陆,并且在广西减弱成一热带低气压。但荷贝并未像大多数的台风在登陆后迅速消散,其残余部分继续向西移动,为中南半岛北部带来大雨,穿越越南、老挝、缅甸、孟加拉后再进入海面,在孟加拉湾近恒河口浅岸处再次增强为一气旋风暴(热带风暴)。荷贝于8月7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再次登陆,最终于8月8日在东经85度附近的印度北部消散,距离其源地足有六分之一个地球。是战后及70年代侵袭香港及华南沿岸最强的台风之一。
                          1979年7月25日,关岛西南出现一热带扰动。美军气象侦察机进行侦察后,在当天中午(世界时)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之后荷贝曾一度减弱,
                          7月28日,再次增强至热带低气压强度。
                          7月29日,另一次侦察得出荷贝中心气压为972百帕,持续风力达每小时约130千米,中央密闭云区直径约220千米。当天中午(世界时)荷贝被升格为台风。之后荷贝移动速度逐渐加快。
                          7月30日,荷贝开始以每小时26千米的速度向西北移动,并且迅速增强。
                          7月31日早上7时半(香港时间),荷贝的中心气压降至926百帕,持续风力每小时每小时约157千米。中央密闭云区直径约330千米,环流直径约1110千米。至当日21:00(世界时12:00),其中心风速达每小时250千米,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10小时后的另一次气象侦察得出荷贝的中心持续风力为每小时约260千米,中心气压为902百帕。同时荷贝的中央密闭云区缩减至只有直径约280千米,环流约740千米。估计当时荷贝中心的阵风可能达每小时约295千米。
                          8月1日下午(当地时间),荷贝经过台湾以及吕宋之间的巴士海峡,其风力并稍为减弱。荷贝在台湾恒春半岛以南80km掠过,此后“荷贝”横扫珠三角,穿越中南半岛,并后续影响印度地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4-19 19:54
                          回复
                            超强台风爱伦(英语:Typhoon Ellen,国际编号:830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erming),是1983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的一个热带气旋。爱伦于1983年8月在中太平洋生成后,进入西太平洋发展,掠过巴林坦海峡及东沙群岛,横越南中国海,然后正面吹袭香港,之后在澳门及珠海之间登陆并移入内陆。香港一度为爱伦悬挂十号飓风信号达8个小时。10人在爱伦袭港期间死亡,12人失踪,香港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港元以上,是影响香港最强的台风之一。爱伦是唯一从北太平洋中部(约西经170度左右)远处进入南海后再吹袭香港的台风,中心持续风力每小时超过230公里(125海哩)。是香港于1980年代唯一悬挂九号风球和十号风球的台风,亦是战后及80年代吹袭香港最强的台风之一。
                            8月26日(世界时)在国际日期转换线以东,约西经170度,北纬10度上出现一热带扰动。28日,该扰动向西移过换日线,并逐渐增强,29日增强为热带低压爱伦(Ellen)。
                            9月4日,爱伦在马尼拉以东约960公里之西太平洋上增强为台风。爱伦随后向西北方向移动,朝向巴林坦海峡;同时在9月5日晚上迅速增强。9月5日晚上11时43分(世界时)的一次美军气象侦察飞行测得爱伦中心气压为928百帕,比12小时前下降了28百帕,其中心风速则为每小时约230公里。之后爱伦以时速约19公里穿越巴林坦海峡,并有所减弱。9月6日晚上11时(世界时,香港时间9月7日早上7时)的另一次气象侦察飞行测得爱伦中心气压回升至966百帕,中心风速约每小时140公里。爱伦于9月7日早上进入南海,以时速约15公里的速度朝向东沙群岛,并再次稍为增强。9月8日早上1时(世界时,香港时间9月8日早上9时),爱伦在东沙西南约28公里附近掠过。十多艘台湾及香港渔船在东沙避风被吹沉,40多名渔民失踪。
                            掠过东沙后爱伦持续向西北偏西方向以时速约15公里向珠江口方向移动。9月9日早上7时(当地时间),爱伦最接近香港,当时其中心位于大屿山西南角海域附近约13公里。爱伦之后横越珠江口,在早上8时半在澳门及珠海交界处登陆移入内陆。下午4时,其中心在广州以西约19公里。广州的珠江水位创下1942年以后的历史新高。其后爱伦进一步移入内陆,在当天晚上消散。
                            在香港,爱伦导致10人死亡,12人失踪,333人受伤,1600人无家可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4-19 20:05
                            收起回复
                              2025-08-28 22:18: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怎麼不继续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4-19 21: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