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台风
丁丑风灾又称九二大风灾,是香港最严重的一次天灾。一个强烈台风在1937年(岁次丁丑)9月2日凌晨正面吹袭港澳,造成广泛破坏。台风在新界吐露港引起超过20英尺(6米)高的风暴潮,大埔一带伤亡惨重。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共造成约11,000人在这次风灾中丧生,为香港有记录至今最多人死亡的风灾。澳门亦有21人身亡,至今为当地第五严重风灾。
引起丁丑风灾的台风在1937年8月底于菲律宾吕宋以东的海面形成。8月31日,台风抵达巴林坦海峡的东面。9月1日在东沙群岛以北掠过,并且以时速17海里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靠近广东沿岸。
皇家香港天文台于9月1日00:35分[1]悬挂一号风球,当日香港仍然天晴,但天上隐约可见台风来临前常见的卷云。随着台风逐步逼近,天文台在15:20分[2]改挂五号风球(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至19:00分,香港转吹西北偏北风,风力逐渐加强并维持方向,显示台风可能正面来袭。午夜后雨势不断,气压亦不断下降,天文台遂于9月2日01:58分悬出十号风球,02:10分呜炮警告。
9月2日03:00分,台风在香港南面的横澜岛以南掠过,横澜岛灯塔录得最低气压为27.76吋汞(940.05毫巴)。台风在03:45分左右最接近香港,当时其中心位于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南约7海哩(13公里)。03:00分至03:50分曾一度停雨,同时风向转变。但香港各地并无录得平静无风,因此相信风眼是在港岛以南掠过。台风掠过香港后开始横渡珠江口,天文台在06:25分改悬较低的八号风球(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风暴其后在澳门北面的珠江口西岸登陆并移入内陆,香港风力进一步减弱,10:45分除下所有风球。
台风经过时,天文台录得最低瞬时气压为958.3毫巴,最高1小时平均为每小时59海哩,最高10分钟平均为每小时74海哩,最高阵风为每小时130海哩(此为该风速计的量度极限,真实的最高阵风可能高于此数);三者成为香港的纪录,直至1962年方被台风温黛所打破。另外,香港电灯公司在北角电力厂的风速计录得最高阵风为145海哩。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使维多利亚港的水位比正常高潮高出6英尺(2米)。而新界东北面的吐露港由于地形关系,风暴潮更达20至30英尺(6至9米)。
灾害:
由于风暴潮在深夜来袭,而且事前并没有预警,故此在香港造成特别严重的伤亡。大埔一带的渔村被夷为平地,很多村民被大浪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