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衡水中学吧 关注:26贴子:172

《东方眼》:我为什么力挺衡水中学(作者叶水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5年元月19日,受东方卫视的邀请,我参与由崔永元主持的《东方眼》节目,与张文茂校长、杨东平教授、李斌主任共话衡水中学现象。
我并不是衡水中学的代言人,与衡水中学历史上无纠葛,利益上无关联。我并不认为衡水中学所有做法都是对的,但认为衡水中学是了不起的。我不认为所有高中学校都应该学衡中模式,但认为衡水中学的经验在许多方面是值得借鉴的。我不赞成把衡水中学捧到天上去,也不赞成将衡水中学打翻在地,再踩上一脚。我并不研究衡水中学,不像杨东平教授那样“长期关注和研究超级中学”。我只是好奇——经济欠发达、交通欠便捷地区的一所高中学校何以能够办得这样风生水起,甚至以压倒性的优势独领风骚。在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省会城市集中的形势下,衡水中学何以能够逆袭成功?


1楼2015-04-13 22:51回复
    任何结果都关联着原因,所有偶然都包含必然。我检索资料,并三次到衡水中学考察。我认为衡水中学的成功在于 “以人为本”,以个人前途、家庭期盼和民族命运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唤起青春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紧紧扣住三点:1.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生活化和体验化,使之成为学校追求卓越、努力拼搏的永恒动力。2.科学管理的一丝不苟与人文关怀的丝丝入扣相结合,使教师的爱心、职业尊严与学生的责任与理想追求交织成生命成长的传奇。3.教学训练的切实有效,社团及班级活动的丰富多样,使乐观精神、成功体验、阳刚气质融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命发展之中,使之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成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觉。


    2楼2015-04-13 22:52
    回复
      2025-05-12 01:02:45
      广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求证一些碎片化事实的真伪,本身没有太多的价值。论辩双方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攻之曰有,辩之曰无,永远纠缠不清。一所高中学校每年在校生有10000多人,15年来毕业了50000多人,其中有一位学生穿着羽绒服睡觉,以此说明学生没有时间脱衣服睡觉,再由此推论出这所学校是高考集中营。由特例和孤证得出一个极端的结论,这是否妥当呢。指责衡水中学为“高考集中营”,立论有失公允,为人显见刻薄。


      3楼2015-04-13 22:53
      回复
        李斌同志无疑是一位很有才气的资深记者,教育评论专家,但李斌同志的论证缺乏逻辑力量,不能让我信服。我相信李斌同志没有造谣,但却完全可能偏听偏信。因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失真,人的认识会有局限,根据有限的见闻,并不能得出一个确凿不移的结论。教育记者要做负责任的历史记录者,根据一些碎片化的事实,作轻率结论,这是不恰当的。教育评论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立论要稳妥,论据要真实和充分,论据和论点之间要有逻辑联系,批评性的评论更不能率性随意。白纸黑字,务必慎之又慎。


        4楼2015-04-13 22:54
        回复
          对衡水中学最集中的指责是:这所学校制度严密,管理严苛,学生学习负担重,生活节奏快,非常辛苦和劳累。我认为高中教育要分清,哪些严是必然的和必要的,哪些严是没有必要的,哪些可以有弹性一点儿,做到刚柔并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批评者大多基于对学生的同情,但忽略了衡水中学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基本需求的确保:睡眠的时间和质量,饭菜的营养和可口,人际交往、社团活动和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时间的充分和形式的多样。为确保,所以不免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怎么就非人性呢?一是校园安全,二是学习高效,三是确保休息与睡眠的质量。它合于生物钟的规律,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从知行合一和教学做合一的角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与学习习惯,这正是教育的人性化,有利而无弊。


          5楼2015-04-13 22:55
          回复
            杨教授指责衡水中学宣传“有害的成功学”,却说不清哪里“有害”、有何危害。成功本身并没有过错,成功也不是不值得追求。成功是目标和过程的一致,是生活方式和生命境界的一致。在西方哲学的语境里,罗伯特•所罗门对成功和生活的关系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把“成功”简单地理解为金钱、社会地位和值得尊重,那么追求成功的生活是有问题的,因为它造成了生活和目标的背离。但他同时又认为这并不意味成功不值得拥有,或者成功是错误的。由于不满于用成功来定义好的生活,西方犬儒主义的哲学家便主张一种得过且过的、简陋贫穷的生活。他们中最著名的是第欧根尼,躺在一个澡盆里,除了一盏灯笼外一无所有。当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他所居住的城市时,慕名来见这位哲学家,见面时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第欧根尼转身对这位已经统治了已知世界大部分土地的统治者说:“让开,你挡住我的阳光。”这种犬儒主义哲学主张和相应的生活情趣是否值得在中小学教育中提倡,并 以此抗议现实生活中的“成功”?


            6楼2015-04-13 22:56
            回复
              我们到底要用一种什么精神来教育青少年,我们的民族应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文化?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全社会正在滋长一种奢华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之风。消解崇高,逃避责任,调侃英雄,嘲弄神圣成一时风尚。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种奋力拼搏、勇猛精进的精神如果日渐萎缩,那是时代和民族的不幸。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囫囵吞枣的部分中国学者,以情感和物欲的放纵定义人文精神,将人的幸福等同于动物的快感,将人性解释为一种苟且偷生的动物性本能,造成价值的迷离。


              7楼2015-04-13 22:58
              回复
                中华民族曾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远古神话,有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也有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有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八年抗战,也有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振兴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勇气。世事变迁,当下的高中学生相比较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到底是事实上的苦难深重,还是夸大其词的过分渲染?


                9楼2015-04-13 23:00
                回复
                  2025-05-12 00:56:45
                  广告
                  学生在学校是否可以接受一些苦和累,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受一些磨炼是否必要?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晚清的张之洞痛恨“陋、拙、缓、暇、废”等国民惰性,大声疾呼国人“士厉其节,民激其气”“积奋成强”,对此,我们有何感受?


                  10楼2015-04-13 23:00
                  回复
                    学生在学校是否可以接受一些苦和累,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受一些磨炼是否必要?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晚清的张之洞痛恨“陋、拙、缓、暇、废”等国民惰性,大声疾呼国人“士厉其节,民激其气”“积奋成强”,对此,我们有何感受?


                    11楼2015-04-13 23:01
                    回复
                      衡水中学是否学生负担过重,学生是否生活太单调,以致只有应试训练,管理是否太严酷而至不近人情等等,这都要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和家长说话。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痛苦与否用学生的精神状态来衡量。对学生生存发展是否有利,近距离可用高考情况来衡量,远距离可用他们进入高等学校,乃至今后的生活状况来衡量。衡中三年的生活经历是让他们的人生之途有了更好的选择,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相反。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和家长,而不是置身事外、想当然的专家学者。要用不同样本和统计数据来分析,实事求是,而不是各执一端的举例论证。结论要经得起推敲、证伪和反驳,从而明是非,知得失,有利借鉴、改进与提高,而不是文过饰非或党同伐异的意气之争。


                      12楼2015-04-13 23:03
                      回复
                        教学和考试的有效到底是得益于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这是衡水中学与一些教育“公知”的最大分歧之处。口口声声反对应试教育的“公知”其实恰恰最迷信应试训练,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长时间、高难度、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便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否则他们不会把高考成绩好的高中动辄说成是应试教育。殊不知,人不是机器和容器,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单调、机械的强化训练和灌输,超越了人的生理限度,必然激起人的厌恶反抗之情,因此必然不能持久。


                        13楼2015-04-13 23:07
                        回复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没有学习者思维的积极主动参与,认知建构就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知识学习就不能达到相应效果。没完没了的恫吓、威胁,高压政策、心灵鸡汤之类,只能收效于一时,学生很难将无望而无趣的三年学习生涯挨到头。衡水中学的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人人意气风发,这是不争的事实。培育学生乐观的进取精神,扫除颓唐的萎靡精神,这便是衡水中学思想教育与精神激励的成功之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关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师生的人格互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意志力量,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这哪一样不是素质教育呢?


                          14楼2015-04-13 23:08
                          回复
                            衡水中学的学生只“万念归一”于练习和考试吗?显然不是。这个学校有众多学生社团,有诸多节日活动,有经常性的文娱体育和社会活动,每年都有数十位著名学者进校园和学生对话,学校有广泛的海内外联系,有100多门校本课程,有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和评选活动。这儿的学生同象牙塔里的专家谁更像书呆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扬州高旻寺有副对联:“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看你何处安身。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还汝本来面目。”可以送给中国当下的教育“公知”。


                            16楼2015-04-13 23:11
                            回复
                              2025-05-12 00:50:45
                              广告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对衡水中学的批判,折射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和期盼,但将种种不满都加诸一所所具体的学校,让它们承担所有过失,这是不公平的。以假想的真实和情绪化的评论引导民意,因果倒置,迁怒于一所所学校,这更无助于教育的改革,也无益于社会的和谐。整垮一所所“超级中学”,并不能赢得素质教育的艳阳高照,并不能满足全社会对教育的热切期盼。真实的衡水中学到底是什么,理性地评述衡水中学的成败得失,辩证并历史地探讨高中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式,或许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期望专家学者对学校教育多一点儿温情的理解,倘管而稍严便谓之“集中营”,练而稍多便谓之“魔鬼化”,精神激励谓之“洗脑”,学生跑步也须噤声。学校如何管理,教师如何教书呢?以教育之应然标准去衡量一所所具体的学校,当下大概少有学校能够做到。教育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求全责备或操之过急无助于教育理想的践行。


                              18楼2015-04-13 23:14
                              回复